2021年高考热点主题联考作文汇编
感悟生活,书信体
(2021届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要求:符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愿我们与这世界温柔相拥
亲爱的妈妈:
您好!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中。您在信中鼓励我,从一味说“不”,到学会说“行”,您是妈妈,也是过来人,我想您是试图教会我,与这美好的世界温柔相拥。
生活中不总是普照阳光,铺满鲜花,还有毒蛇吐着魅惑的信子,引诱着我们。我们从小被教导着,要学会对这个世界说“不”,以免遭受了侵害。渐渐地,我们假自我防护之名,行青春叛逆之实,躲进了自我的世界。
妈妈,您对我从不当头棒喝,而是附耳细说,我却常常摔门而去,极度任性:“我不听!”生活中与我“无关”,我就从不关心;我永远戴着耳麦,除了咿呀的的音乐,自己的心跳,听不见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遇事逃避,总是蜷缩在卑微的角落,不敢尝试独立飞翔,害怕折翅,随着身高渐长,我越来越像襁褓中的巨婴。
我不仅对外界说“不”,还将您拒之门外,伤害了您和爱我的人。我习惯于在厚厚的镜片后,在虚拟的世界里,麻痹自己。我将自己脆弱的玻璃心,包裹在厚厚的壳里。我的心始终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刘心武先生说“春从心出”,可我的世界,永远都是天寒地冻。别看我的朋友圈里,点赞很多,却少有知心朋友。我留给同学们的,永远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背影。
今天,读到您的信,仿佛这个午后的阳光,不显炽烈,但很暖人,我内心的坚冰似乎在一点点地消融。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是海子的愿景,也将是我的生活宣言。
从一味说“不”,到学会说“行”,学会感恩,学会独立,学会担当,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会渐渐打开自己,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我将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去,走进真实的生活;我将卸下厚厚的铠甲,和同学们热情相拥,拍拍肩膀,手挽手,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踽踽独行的身影,开始与他人同框;我不再自我,抢占C位,学会走向身后。我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墙角的花。我瘦削的双肩,渐渐宽厚。我乐意地点头允诺:“这样行!”我也自信地大声说:“我能行!”从“不”到“行”,这是我的小转变,也是我的大飞跃。
妈妈,我终于明白,我的路需要我自己走下去。一味说“不”,我的成长将有缺失。而试着说“行”,我的世界更缤纷,“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文短情深,就此搁笔!愿您从今往后,开心顺意!
爱您的孩子
2021年3月13日
历史故事,发言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才高不逾矩 行稳方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分享我对王勃的才华以及人生经历的看法。
王勃六岁能诗,九岁撰写《指瑕》十卷,十六岁科试及第,如此光鲜的履历似乎昭示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光明远大的前途,而一篇《檄英王鸡》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私杀官奴更是将他的仕途再次推向谷底,二十六岁的光阴在一潭夹杂着近半生抑郁不得志的悲哀的死水里戛然而止。
观览他的一生,才华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但罪魁祸首绝非他的才华,而是惊世之才下那颗狂傲不守规矩的“浮躁浅露”之心。由此我认为:才高亦不逾矩,行稳方能致远。
孔子曾提出他在每个年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在古稀之年他所要达到的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遵守规矩。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勃写下《檄英王鸡》一文本就是在身份上的有所僭越,可非但初次被贬官的经历没有给他沉痛的教训,反而他逾矩更甚,私杀官奴,最终不仅自己被一贬再贬,其父也深受连累。社会之所以需要规矩,是因为它能很好地从客观上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棱角,而是要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打磨自己,修炼出一套正确的行事之道。王勃一再突破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他仕途的坎坷,因为才华乃至其它闪光点,都不应该成为随意逾矩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将身子埋得愈低,愈稳沉愈能望见前方的道路。躬身之举,可以让我们掩盖锋芒,保全自我。君不见韩信历胯下之辱方成一番伟业,他的身虽弯,但志从未弯;君不见秦王扫六合时放纵威风,却终究落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雨果先生曾说“有些人,无论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总是双膝跪下的”;相反,有些人无论姿势怎样,哪怕双膝跪下,灵魂却仍昂然挺立。后者的躬身之举,让他们自我得以保全,能达到心之所向之地。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奉为圭臬,把“乐不可极,极乐而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谨训牢记心间,躬下身子,方能行稳致远。
裴行俭在王勃时,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诚如斯言。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先培养器量见识,一路上稳步前进,方能行得长远。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苏轼在为人方面从不对王安石加以讽刺攻击,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一再遭贬,却始终保持着旷达宁静的心态,践行着大度器识的处世哲学,赢得后人的无限感喟与钦佩,这就与王勃的“浮躁浅露”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们青年人亦应学会遵守规矩,形成大度器识的哲学并始终践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人生反思,社会短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低美感”现象之忧思
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低美感”现象。
每一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当今的中国大众也确实比以往更加狂热地追求“美”: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追求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学欧美城市修广场、挖人工湖……大家已经这么“拼”地去追求“美”,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吐槽为“低美感社会”?
追求美,无非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满足与享受,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所追逐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还是被网络和一些媒体引导甚至是灌输的“美”?我们所拥抱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美”,还是受外界影响甚至被外力裹挟后的“美”?
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思潮的影响下,在有些人的眼中,“蛇精网红脸”成为时尚,“油头粉面A4腰”是美;在网络上,低俗猎奇短视频大行其道;在文艺界,不管什么题材,“伊人”“未央”“芳华”等古风词语频现;还有唯好莱坞大片或美剧是从的看片看剧“鄙视链”,时尚圈劲吹的“日韩风”……当然,比“爛审美”与“坏品位”更可怕的,是干脆“不思考”,不少人在审美情趣和辨识能力方面流于懈怠、不求甚解、盲目跟风。长此以往,社会的审美水准与鉴赏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更不用说创造美了。
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则在于国人缺乏审美自信。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君不见,“中国式审美”曾经独领风骚: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不胜收的宋元山水……它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美最有诗意的符号,它不仅辐射到了近邻,衍生出东亚文化圈,还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之美,有华丽、恢弘、浩大之风,也有质朴、清新、潇洒之格,或绚丽,或充盈,或空灵。当下,重拾“中国式审美”,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
为此,我刊特开辟专栏,就“低美感”现象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展示你的睿智,发表你的高见,给本专栏踊跃投稿。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载,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与平台。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说,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不惜挑戰公序良俗。传播媒介应该是审美的风向标,但当今社会,媒介似乎被“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所“接管”,猎奇、低俗、审丑成了常态。这样的审美病征,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格调,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广大“吃瓜群众”虽然只是在看热闹,却也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这种大的审美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审美趣味,提高鉴赏水平。这世界从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鉴赏美的能力。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充分发挥像贵刊一样有责任感的媒体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我们年青一代的生力军作用,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遮不住真正热爱美、追求美的眼光!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读者 x年x月x日
热点思考,栏目投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带有“阶级”的词语评价人的身份;十几年前,我们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而“打工人”这一称呼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新时代下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环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打工人”,请找到你的平衡点
作者:陶玉龙
按马克思《资本论》的说法,“打工人”多少要被赋予“被剥削者”的特性,他们受到压榨,处境凄苦;而今年年底,“打工人”一词引发各个阶层的广泛共鸣,且不论毁誉褒贬,这是人们在日常打拼中,关注、审视自我境遇的情绪载体。
“打工”何为?“打工人”何人?就在这模糊的表达中,蕴藏着现代人的思考:他们身处重荷与强压之下,却对生活和明天有所期冀;他们头顶阴云密雨,却也懂得为灵魂卸力,令自己在心态上,如鸿羽般轻盈。
能在进与退,喜和哀之间,找到一个不偏倚的平衡支点,不得不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通达,它让我们免于爆裂,亦免于沉沦。
现代化下的工作,或许仍有体力上的挥汗如雨,外加精神上的砝码也愈为沉重。人们被快节奏、高强度的劳动折磨到疲惫不堪,常感心力憔悴。面对地铁、人潮、霓虹灯、水泥森林,他们满肚子苦闷无处倾诉,只能自我稀释与消解。一觉醒来,继续面对暗无天日的KPI指标、“996”压力,他们需要发泄口,于是“打工人”应运而生,成为疯狂刷屏的热词。
正如儒家是入世的“饭铺”一般,道家则是出世的“药铺”,二者互补阙漏,此消彼长,维持平衡。我们如若过度入世,沉浸在无从着陆的苦海,每时每刻拉死心中这根弦,迟早会面临被吞噬的结局;而总是玩世不恭,把消极当常态,则像踩在虚无的云端。唯有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才会让脚下不重不轻,不疾不徐。
这就是我们调侃自己为“打工人”的考量:戏谑并非自卑,调侃而非自黑,有不满而不绝望,这是一种在抗争与妥协后的自我定位,自我排遣,自我调适,自我纾解,是一种稍事休息又逆流而上、积极应战的良好心态。因为深知山高路远,荆棘密布,所以我们调整姿态,相信来日方长。
众生皆苦,被我们羡慕的“精英”同样被生活无情地鞭笞。在能力出众的加持下,他们所承载的责任,较之常人也添加百倍,他们的“打工”,便不只为一己之利,而是为赖之运转、存活的大团队。他们在俯瞰我们的同时,不也在接受生活的睥睨?
其实,不论高低贵贱,每一个为梦前行的你我,何尝又不是“打工人”?抛开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我们无数个不遗余力的奋蹄,不过是对人生负责的尽善尽美。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工”,无关贫富,不论亏盈,苦中作乐,甘之如饴,不过是每个社会人应秉持的态度。
如此一来,对于“打工人”这一称谓,我们不必纠结、较真,不如摸索到、拿捏好适合你的那个平衡点,不卑不亢,不哀不矜,以泰然之心态,阅历千山,行舟万里。
文化审美,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你欣赏多姿火光的姿态,最美
葛福安
古人类学家和数学家,谁更懂得人类?按理说,自然是古人类学家,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因为专业,所以懂得,广告上就是这么说的。然而,看到著名数学家勒内•托姆的这个故事,知道了他对“人类为什么保存火种”的答案,我觉得,对于人类的理解,古人类学家却未有托姆“专业”。托姆理解到人类“尚美”的本性,他认为美而保存火种是人的本质天性。我觉得,这种理解,更能抵达人类之终极。
“尚美之心”,应该是自人之为人时起,就已“人皆有之”的。保存火种,为着“取暖御寒”,为着“鲜美肉食”,固然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但是,人会在 “取暖御寒”之时追求衣服的审美,也会在“品尝美食”时注意自己的吃相。有人云:“人是审美的动物。”此应该不为虚言。“人猿相揖别”,不止是“几个石头磨过”,而应该是心生“美意”。所以,两位古人类学家“专家气”十足,“趣味性”不够;而托姆则虽已成数学大家,仍不失童心,他的思考与理解,更能接近人的本质,“童心”仍未泯灭。
至于那两位古人类学家“童心”泯灭与否,故事未有提及,我们不妨作出假想:听得托姆的回答,两位古人类学家“颔首然之”,那即可证他们两个仍是“童心在焉”,只是未从“美”的角度思考而已;如果他俩“哂之斥之”,以为托姆是“吃饱了撑的,饿你三天,让你眼里冒出‘灿烂多姿’的火光!”那么,我倒不觉得托姆尴尬,倒是替那两位所谓“古人类学家”感到悲哀,他们真的离“人类”远矣!
真的不要让自己远离“人类”!保存火种,自然可以获得温饱,但还有最美最美的灿烂多姿火光,它灵动,美丽,它蓬勃,充满生机,在夜幕之下,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出生命原本就有的美丽。努力学习,自然可以获得一个上好的高考成绩,也可以得到令你怦然心动的一纸大学通知书,但是,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美丽的,它用计时以日的方式书写着我们的成长日志,也让我们获得成绩之外的丰富意义,这里有奋斗,有泪水,更有美丽。追求实用,自然可以让我们成为“有用之人”,但是,爱美懂美,更会书写出我们有情趣、有品位、有美感的“美丽人生”。
不妨再让我们作一假想:如果你我都坐在两位人类学家和托姆中间,如果你把这三件事情都一一进行体验,那时,我会感受到火光的炽热带给你的温暖,也会垂涎于那火种“烧出的鲜美肉食”,但是,相比之下,在我看来,你欣赏“灿烂多姿火光”的姿态,才是最美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