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良渚时课|第十三课 石锛之事

2023-07-28 18:45 作者:良渚博物院  | 我要投稿


海报

一万年以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学会了磨制石器。如果以25年为一代人,又经历了大概200多代人继承、总结和发展,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良渚人展现出了对石头这类自然资源超高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良渚人能够根据石器的使用场景和使用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石料,以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如果这件石器是易耗品,比如石镞,每次射出之后很容易丢失,那么制作者就会选择取料方便、加工简单的石料;而如果这件石器打算长期使用,又希望它能够耐磨耐耗损,像是作为加工工具使用的石锛,那材质坚硬、不易破碎的石料即是首选。岩石的自然环境甚至也是可供利用的因素。比如石斧这类砍砸器,从溪沟里挑选形状相似的石料,简单的加工打磨,即可投入使用,降低了制作时间,也减少了使用的成本。

石镞

石斧

除了深谙石料的挑选之道外,良渚发达的石器产业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在于精细化和专门化的石器工具体系,其中又以石锛为甚。

石锛,主要作为木作的工具,也是良渚时期出土的除石镞外最常见的石器工具。根据形态不同,功能上分别类似锛、单面斧、刨子、凿或扁铲,主要用于斫削、刨木、平木、刳木、开卯等精细木作行为。而为了适用尺寸、造型不同的木料,形态特征相似的石锛还有大小错落之分。

浙江余杭的南湖遗址发现过三件带柄的石锛,不同装柄方式展现了石锛的不同使用场景。

第一种,与石斧的装柄方式类似,石锛和木柄呈“L”形,这种装柄方式更适合砍劈,木柄也普遍长一些。柄长意味着臂距长,传递到石器上的作用力也相应的增大,更适合伐木等重体力劳动;相应的,这种木柄的头部往往会显得尤为粗大,一方面是让砍伐更省力,另一方面也让承接石器的卯孔更为牢固而不易破裂。

“L”型石锛

第二种,石锛与木柄呈“T”字形,石锛的装柄位置位于柄身的中央。这种装柄方式为目前仅见,从工具的形态上推测这种装柄方式更适合刮刨,将木料修整成更为趁手的形状,再进行下一步加工。

“T”型石锛

第三种,石锛与木柄呈“一”字形,石锛装柄在柄身的顶部,这种装柄方式可能更适用于掏凿。与“L”型木柄不同的是,这种装柄方式的木柄一般要更短一些,大部分在20-30厘米之间,适合在木料上进行如开卯等精细加工。

“一”字型石锛

这三种带柄石锛的使用,基本涵盖了木作工艺的各个流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渚人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选择利用石器的巅峰,成套成体系的石器工具的背后是实用需求的推动。建立在发达稻作农业基础上的文明,满足了温饱之后,通过石头和木头的配合,制作出了建筑的木构件、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器、保护双脚的木屐、小朋友的陀螺玩具,建造出了他们的城市和家园。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

撰稿:王加点

良渚时课|第十三课 石锛之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