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2.2从北大到柏林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规模学潮——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纲领(democra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反帝爱国运动大幕由此拉开。关于傅斯年在五四运动特别是游行示威中的具体身份和地位,傅氏本人一生很少向人提及,“总指挥”的纸糊高帽,无疑是社会中人和后生们强行给他戴上去的,纵观傅斯年一生,号称“绝不参与政治”,但在政治上确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从小接受儒家学说中“正统”“忠君”思想,使他后来对蒋家王朝政府班底,不揍蒋介石本人之头颅,专捏其两位下属(孔祥熙、宋子文),搞得蒋介石整日喊痛并快乐着。解放之时,他作为铁杆的“忠义之士”追随国民党政府横渡台海,最终“归骨于田横之岛”。有研究者认为,傅一生的可惜之处在于读书太多,否则将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但历史没有假设,在历史大舞台上频频亮相的英雄豪杰,可惜可叹者何止傅氏一人! 1919年夏天,傅斯年于北大毕业后,参加山东教育厅官费留学生考试,以全省第二的成绩登榜,并开始了他为期数年的留学生涯。傅斯年先到英国入伦敦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后又至德国入柏林大学哲学院攻读比较语言学与史学,由英赴德是因为俞大维和陈寅恪两位天才人物在此就读。 俞大维母亲为曾国藩嫡孙女,姑母为陈寅恪的母亲,妻子为陈寅恪的妹妹,俞大维之妹俞大絪嫁曾国藩侄曾孙曾昭抡,俞大维之妹俞大綵嫁给傅斯年。从此傅斯年与俞家、陈家、曾家结成了扯不断、紧相连的亲友圈。 1924年赵元任离美回国,途经德国柏林,与傅斯年、俞大维、陈寅恪等中国留学生等有过交往,尤其看重傅斯年,认为将来必有大用。 1926年9月,经历七年苦读,31岁的傅斯年正式成为一只学术“大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