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懷瑾先生 | 這是什麼神仙節目?傳統,原來你這麼潮

2021-02-15 19:22 作者:杨洋洋  | 我要投稿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圖卷》

編者按:

 

     今年河南春晚呈現的《唐宮夜宴》節目火了,播出近一周,在微博累计达1000万次点击观看,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点赞转载。

 

     節目中的唐朝少女們,仿佛在古畫之中穿行, 或嬉戲打鬧,或梳妝打扮;同時舞臺上還藏著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等七大國寶,將盛唐時期的文化風貌盡情展現。

 導演陳雷介紹,“我們運用了5G+AR的技術,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看到网友说看完晚会想去河南省博物馆转转,觉得这些表演‘出圈’值得了,我们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如今,传统与现代碰撞,正在逐渐呈现新的潮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悄然之间兴起的“中国潮”,正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注脚。南懷瑾先生曾說,“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後,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现代人该如何与传统文化对话?我们听听南老师的讲述。


現在經濟的全球化,實際上發達國家憑藉著他們政治經濟的這種優勢,來推廣他們的文化,實際上是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普遍化,我覺得是這樣。


     民国时期…提倡把傳統文化打倒以後,我們關注的價值只關注了富強這一個層面,對於人的精神和文化有所忽視。等到我們今天真正富起來以後,我們發現,我們的傳統哪兒去了?就算把我們所有的地方,建設成美國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但是我們說的是ENGLISH,吃的是麥當勞,穿的是西服,看的是美國大片、韓國的連續劇、日本的動漫,我們中國人還是炎黃子孫嗎?歷史上,因為戰爭或自然災害而滅絕的民族是很少的。但是因為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覆蓋,這個民族完全消失了,這是很多的,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我想,我們在座的各位,雖然專業和職業是不一樣的,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就像我們大家站在一個地球上,在不同的緯度向前跑,曹雪芹的路線和比爾·蓋茨的路線是不一樣的。


——《漫談中國文化》


     我們這一百年來的文化是輸入的,都是從外國搬進來的,用得對不對,不知道。幾十年前我就說過了,從我開始,中國文化要輸出,向外傳出去。至少你們有機會在這裡碰到,有些外國的著名學者,都來這邊找我,這是文化的出口耶!過去我們中國人崇洋媚外,對外國文化崇拜得不得了;你們現在也一樣,也都想要孩子們出國念書。可是你看這一批外國有名的老科學家、學者卻來找我,實際上他們是來找我們的中國文化,想帶回去融入西方,挽救人類社會。你們這次剛好碰上幾位,在這裡是常有的事。我說這些話的用意,是說中國人要自強,自己的文化斷根了,要怎麼去建立,這個題目太大了。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圖卷》



中國文化的流傳問題,如何把這種子留下,要靠年輕的一代。二十年後,我們這一代死了,整個文化重任就落在你們身上,如何留下這文化的種子?現代講時髦的人,是不會要的。因此中國文化勢必衰落下去,直到衰落得沒有了,再回來找,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為講到孔子的好古,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孔子說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


     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也好,保存中華文化也好,為後代著想也好,怎樣好古呢?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後,運用智慧,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這才是認真的工作。孔子在這裡這樣說,表示他的成就都從力學而來。這是他謙虛的話,也是他老實的話。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做學問不踏實,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學問都是虛的。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做學問、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論語別裁》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圖卷》


大家研究国学,研究中国文化很好,但是要非常注意时代,留意西方文化的发展,哪怕你不学外文,英文、法文不懂没有关系,多看人家翻译的书。如果不懂得时代的发展,光讲自己中国有五千年文化,五千年文化算什么?不过是个死老头,那就没意思了。


     中国文化素来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讲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要东西方文化并重研究,吸取古今中外精华,为我所用,适应时代变化,甚至引导未来的人类文化。《易经》的基本道理,就包括简易、变易、交易、通变。


     刚才我们最后提到,大家要注意学一下陈同甫的志向,这位先生是南宋时的学者,是金华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大见解,非常的了不起。我们今天做学问,要注意他的话,要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诸位做官的也好,做企业的也好,做学问的也好,应该有这么一个气魄,这是我们今天要走的路。


——《漫谈中国文化》


南懷瑾先生 | 這是什麼神仙節目?傳統,原來你這麼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