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独断】为什么过度解读不存在

过度解读毫无疑问是长久的语文教育所施加的一道魔咒,在中国,这个束缚还有特别的历史渊源,但这不是现在的重点。
过度解读不存在很简单,度是一种标准,过度就是超出了合适的范围,那么这种过度由谁来裁决呢?专家?有钱人?亦或者意见领袖?我的评价是,一个也不要。这种决定这种度的不应当是任何外在不清晰的直觉,而应该是确切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真正思考有关解读亦或者阐明的问题后得到的框架。
在这里,过度不再是之前那样的禁令,即超出范围带来相反的效果,例如娱乐变成担忧,或者招致祸患。这种过度是具有一定目的的,是为了某些自己经过反思真正认同的东西而评判的,也就是具有zz意义的。
过度解读不存在,因为符号在时空中不断地激荡是其物质性的表现。过度解读存在,作为一种zz的实践,以此为理由消除意见。
同时无论我对某一文本的理解是复杂或是简单,是我的行动产生效果,只有当这种理解贯彻到行动中时才是积极推动变化的,否则只是一种轻浮的文化消费。反过来,我的行动并不需要是否过度解读的判断来作为依据,行动的依据在于行动本身,当它产生作用时,当有人试图去寻找之前的依据时,过度解读也就不再是过度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