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空间尺度,自然带一点也不“玄”
作者 羊羊 耳朵护身符 | 排版 杳杳
总有同学说地理是玄学,课本上明明是这么写的,但用到考试中总是错,为什么啊?
平常做的题 VS 高考题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景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课本中说了主导因素是水分,平时的练习也是这么做的(左图)。为什么到高考题中(右图)我选降水就错了呢?不都是“森林→草原”吗?
因为这两道题涉及到的空间尺度不同,所以分析过程也会有差异,具体是怎么回事,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01
什么是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是地理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
大尺度,即大范围,如大地形单元、某个纬度带、大陆或是全世界等;
小尺度,即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如某个湖泊、绿洲或是山坡等。
要注意,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大尺度和小尺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清晰的界定,我们需要结合材料的语言环境灵活判断。
我们以自然带分布为例,空间尺度越大,整体性和地带性越凸显;空间尺度越小,差异性和非地带性特征越明显。
具备空间尺度的意识,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02
大空间尺度下,自然带分异的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水分、热量、光照、土壤、地势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自然是有差异的。
从大空间范围来看,低纬到高纬,热量在减少;同纬度的前提下,沿海向内陆,水分在减少。

热量和水分的明显变化,对植被起到了主要影响,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主导因素。
上面的这些总结是比较宏观、比较宽泛的。
如果落到更小的范围去看,我们会发现两个地点即便在同一纬度,即便都在内陆,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植被。
我国西北的祁连山就长了一副“阴阳脸”,山坡一侧森林葱郁,另一侧山坡草地较多。导致这里植被产生分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03
小空间尺度下,自然带分异的影响因素
答案是坡向,坡向也会影响当地的水热状况。
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总体来说比较缺水,所以水分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大。
阳坡光照充足,蒸发强烈,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差,只能满足草类生长;
阴坡,光照相对较少,蒸发较弱,土壤湿度较高,能满足森林的生长需求。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直接记下“阴坡有森林、阳坡是草地”这个结论?是否可以把它直接套用到其他地方呢?
如果仍然考察西北地区,那倒是可以,比如下面这道题就用到了这个知识点。

但如果试题的区域背景是我国南方的湿润区呢?
这里的情况就不同了,南方总体水分条件较好,阴坡和阳坡可能都有森林分布。
阳坡因为光照更好、热量条件更佳,森林的分布上限会比北坡更高。
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1题选D;
南方较湿,不同坡向的光照差异更易影响植被分布,
第2题选C。

可以看到在西北和南方,坡向对植被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迁移应用和举一反三时,不能闭眼乱套,抛弃前提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小尺度区域里,我们分析影响水热状况的因素时,考虑气候类型和海陆分布就不够用了,因为这两点在小范围内很可能没有太大差异,真正能决定当地水热状况的可能是地形、局地环流、坡向、洋流等因素。

回到刚开始的这两道题,向西旅游看到的植被变化,是大空间尺度下自然带分异,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在减少,所以下图左侧试题选C。

而右侧的高考题,材料中已说明是“黑龙江省的小型山间盆地”,属于典型的小空间尺度。小范围内,气候类型是一样的,降水的空间差异小,B错误。
如果我们有空间尺度的概念,还能在做题时有主动判断的意识,这里的B选项很快就会被排除。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海拔差并不大(在530m-560m之间),热量差异小,A错误;图中没有可以判断岩性的相关信息,所以D错误;
这里虽然海拔差不算大,但仍有地势起伏,有坡地和谷地之分。
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表有溪流汇聚,地下水水位高,冬季表土封冻(冻土层),森林根系不易向土层深处延展。而且冻土季节性的封冻与消融,也容易导致森林植被根系不牢。
因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
相信看到这里,你对“空间尺度”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有些感觉了,对吗?抓住这个小感觉,试着做做下面的题目,看能否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让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04
大空间尺度 PK 小空间尺度
【大尺度空间】
读植被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主要是什么的变化
A. 热量 B. 水分 C. 海拔 D. 土壤
2.模式图中沿丙方向体现的主要是什么的变化
A. 热量 B. 水分 C. 海拔 D. 光照
3.图中甲最可能是
A. 温带草原 B. 热带草原
C. 亚寒带针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小尺度空间】
位于江西境内的武功山,最高海拔1918米,1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罕见分布着起伏和缓、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周边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约10~30cm深度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的花岗岩。同为花岗岩山体的华山和黄山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武功山的高山草甸反映了
A. 温度带分异规律 B. 海陆分异规律
C. 地方性分异规律 D. 垂直分异规律
2.武功山山顶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A. 降水较少 B. 气温较低
C. 人为伐木 D. 土层浅薄
3.黄山和华山地表多为裸露岩石,而武功山山顶却有大片草甸,其原因可能是武功山
A. 形成年代较新,上覆岩土尚未完全剥离
B. 形成年代久远,花岗岩体遭风化成土壤
C. 山体坡度较陡,岩石被重力搬运至山麓
D. 山体降水丰富,地表遭到流水侵蚀严重

今天,我们重点从自然带的角度去谈了空间尺度的问题,如果还想看气候、地形、大气环流等角度的空间尺度分析的话,就在留言区“嗷”一声。
*声明:图像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所有。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