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华讲座】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

2022-09-11 23:00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講座筆記】王天夫:數字時代的社會變遷與社會研究

 

一、社會連接的改變

1. 單個單個的人不能成其為社會,只有人與人的連接,產生社會關係,才能成為社會(人能群)。人與人如何連接形成社會關係,便是整個社會的基礎。

(1)信息的數字化,徹底擺脫物質實體的“束縛”(比如從紙質書到電子書);

(2)數字信息的計算極大提升使用場景與使用價值。可以把數字的加工變得非常的複雜(比如從地圖到導航);

(3)數字網絡化,信息幾乎可以無限延展;

(4)數字智能化,讓信息的應用不斷提升為未來決策提供信息基礎。

 

2. 數字社會中人跟人的連接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包括以下四點:

(1)數字技術拓展社會連接的邊界(幾乎達到了無限),每一個人都可以便捷相連。數字技術使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與另一個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的人進行連接,可以進行點對點的連接,也可以進行點對多的連接;

(2)數字網絡促進了社會連接的信息共享,在網絡中傳遞信息的過程是一種容量無限且幾乎是瞬時性的傳播;

(3)數字信息傳遞提升了社會連接的時效;

(4)帶來了社會連接對數字技術的依賴,導致了人的社會關係的依賴(比如手機的丟失使人成為社會中的孤島)。

 

二、數字社會根本性高的社會變遷

1. 生產組織方式的重組:

l 首先,數據本身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直接參與到生產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價值的產生過程;

l 第二,數位化信息的網路化傳遞改變了市場運行的方式,更為有效協調的市場交換機制;

l 第三,數字時代的生產組織的結構朝著扁平化的趨勢發展;

l 第四,勞動者的個人參與到生產與市場交易的工作角色、內容與方式也產生了深刻變化。

 

A.數據成為了生產要素:

(1)对个体生产者来说,数据作为洞察需求的工具:生产者提取岀关于商品生产与消费习惯的数据,反馈到生产过程,实施定制化服务型的生产。在更为复杂的市场交易中,随着数据收集的拓展与计算能力的提升,获得更准确匹配商品与消费偏好的能力。

(2)对整体市场而言,数据是提升市场效率的利器:更进一步,大数据驱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自动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必将进一步拓展协调市场的能力、提升市场匹配的效率。在这样的远景中,数据资本将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源泉,可以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在市场上交易,并将成为最具价值的资源。

 

B.數字化便利了市場信息交換:

(1)數據的快速傳遞便利了買賣雙方溝通, 減少了市場失靈。

(2)例子:喀拉拉邦的漁業交易,魚容易變質,不能及時找到買家就只能扔掉,捕魚量與價格經常發生大幅波動。而隨著移動電話的普及,漁民能夠直接與 潛在的買主討論魚的價格與數量,使得交易更為有效,也降低了浪費。最終消費者也得到了更低的價格。2021年,印度商務和工業部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漁業供銷平臺e-SANTA,印度的漁業從電話時代走向互聯網時代。

 

C.數字時代帶來了新的生產形態

(1)平臺組織成為數字時代的產物,平臺經濟成為新的、富有活力的經濟形態。

(2)信息收集、記錄與傳遞是自動、即時的,並可以在內容上無限拓展、空間上無限延伸的。

(3)以往促進信息有效傳遞的等級結構朝著扁平化趨勢發展。

(4)平臺經濟應運而生。

(5)生產和銷售組織隨之變為了平臺型組織。

(6)全球化的生產組織結構從交易成本高昂的“集中生產、全球分銷”轉向“分散生產、就地銷售”。

 

D.數字時代帶來了新的勞動形態

(1)勞動崗位的新舊交替(比如中間商的消失)。

(2)網店與網路直播只有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中才能應運而生。

(3)在數字經濟時代,誕生了一批與機器結合的勞動。

(4)靈活用工與靈活工作:新冠疫情期間流行起來的在家辦公與網上會議就是這樣的例子:勞動過程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拓展模糊了工作與工作之外的界限。

(5)只有在數字時代,工作技能與工作需求信息才能夠如此高效地數位化匹配,零散的個人工作才能夠如此契合地嵌入生產活動中。

(6)不在場的遠程勞動者可以即時接收工作信息,完成工作後通過網路迅速回饋工作結果。

 

2. 生活方式的重構:

l 首先,數字時代的個人可以便捷地接觸各種信息,也更多地瞭解自身之外的世界;

l 第二,在獲取海量數字信息的同時,數字時代給個人帶來了嶄新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表達;

l 第三,數字技術重塑了人際關係,極大地壓縮了空間對於人際互動交流的限制;

l 第四,數字時代的群體構成形成了新的機制,顯示出“網路化的個人主義"的群體特徵;

l 第五,數字時代的社會參與也顯示了巨大的變化。網路動員成為動員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

 

A. 信息獲取的便捷化

(1)知識信息通過互聯網傳遞:各種網課、慕課興起。

(2)任意一個時刻,全球的某一個角落都有人在修訂維基百科的內容。通過這種“群體智能”(wisdomofthecrowd)的共同努力,維基百科成為眾多線民獲取知識的來源,也成為互聯網分享知識、賦權個人的範例。

 

B. 生活娛樂數字化

(1)娛樂通過互聯網進行。

(2)短視頻的製作與流覽也越來越成為互聯網文化娛樂的重要方式,也由此形成了新興的數字網絡文化與網路價值觀(城鄉間的娛樂差異正在縮小)。

 

C. 自我感知數字化

(1)人們通過數字認識自己。

(2)生物感測器以佩戴的方式收集個人的血壓、血氧含量、脂肪含量、骨密度甚至睡眠狀況等數據,主要用於個人健康監測及大數據分析。除此之外,還有微型設備通過面部掃描、記錄個人空間移動等數據,收集更多個人生物與社會行動的數據。

 

D. 自我表達的數字化

(1)人們通過網路表達自己。

(2)數字技術將個人與設備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數字社會裏特有的“數字化存在"。數字網絡提供了另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許多人在網路上發佈文字、照片、視頻來記錄自己的行為、經曆、感想、情緒,有的還發佈時事評論與學術觀點。

 

E. 人際交往網絡化

(1)網路拓寬了交往範圍

a.通信技術提升了人們相互連接的能力與多樣性,極大地壓縮了空間對於人際互動交流的限制。

b.社交媒體成為人們與他人交流溝通的媒介,擴大了與陌生人拓展社會關係的可能,也使得線上線下社會關係互為鏡像同步推進。

(2)但事實上掩蓋了面對面的交往,可能引發人際疏離:線上級下關係之間的界限模糊,導致關係親密的幻象,而實際上則是相對疏遠的狀態。(在網絡上的交流一定是碎片化的交流,個體被切碎,而非一種整體性的交流,從而導致“網絡化的個人主義”

a.本世紀初,社會學家普特南觀察到了美國人“獨自打保齡球”的現象——這意味著人們越來越少地與同事、鄰居交朋友。

b.在網路時代的中國,這樣的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也存在。

 

F. 社會群體網絡化

(1)新的數字群體在互聯網上不斷生成

數字網絡帶來了更多的遠程合作,特定成員群體(例如卡車司機)也組成了線上群體並開展線下互動,呈現出的是數字網絡帶來更多的合作,線上線下會形成一系列的複雜的社會網絡。

(2)但個體在網上越來越孤獨

現代社會多元關係共存,使得個人發展岀應對“場景碎片化”的多重群體身份,群體關係不再緊密。數字時代的碎片化個人網路顯示出“網路化的個人主義”的群體特徵---人們相互連接,但相互瞭解並不深入和全面。

 

G. 社會參與網絡化

(1)网络动员、网络参与更加便捷

a.個人關於公共社會事務的觀點能夠在社交網路上便利地展示,引發大範圍的社會影響。

b.網路上的社會動員往往規模大、範圍廣。通過社交媒體的網路動員成本低廉、成效較高,成為動員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

 

3. 結構與重構社會的新機制:

(1)社會結構:數字社會中,數字網絡穿透了原有工業社會的一切組織結構形式,直接將個人納入並成為數字網絡的基本節點。這無疑將帶來原有社會組織結構的調整甚至瓦解。

(2)數字時代新社會的形成:目前,數字時代的新社會還遠遠沒有成形,因為新社會的社會契約、社會倫理還遠遠沒有定論。例如數字時代的關於人們的數據應用的範圍究竟在哪裡,如今依舊沒有定論。而重構社會的機制還在演進的過程中,而社會學者對此必須足夠警惕,因其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l 對未來,“烏托邦”VS“反烏托邦”

l 積極正面的後果,消極負面的後果

l 新的機制顯示為一系列辯證性的悖論

(3)數字時代的未來:

a.烏托邦的未來:個人借助數字網絡,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點與他人便捷地交流互動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數字技術提升人們的生活。

b.反烏托邦的可能:人們的所有活動都形成了數字留痕數據,可以被壟斷,成為數據資本主義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資源,也可以被用作監控個人的偏好、觀念、行為甚至是未來計畫的數據基礎。

(4)*重構社會的十大新機制:

l 數字網絡為人們提供了開放自由的信息交流機會,也導致了侵犯個人隱私的可能;

l 作為數據生產者的個人並不擁有數據,也無從獲利,卻有可能反受其害:

l 數字信息的海量供給與偏狹的信息攝取共存;

l 數字網絡的多元包容與話語極化、網路衝突共存;

l 數字連接的便捷並沒有帶來全面深入的嵌入性個人連接;

l 數字信息的分享屬性與數據壟斷共存;

l 數據社會裏去中心化與集中化趨勢共存;

l 數據社會中平等扁平化與差距擴大化趨勢共存;

l 數字智能計算與演算法黑箱共存;

l 數字時代的理性追逐與自由意志面臨危險。

(5)*數字社會中的十對悖論:

烏托邦的構想

開放自由的信息交流

數字化帶來個人便利

海量信息無限供給

網絡交流多元包容

數字鏈接全方位覆蓋

數據天然具有分享屬性

數字社會中去中心化凸顯

數字社會趨向扁平

數字計算越發智能

數據越發理性(例如導航)


反烏托邦的可能

個人隱私常受侵犯

個人卻無從獲利甚至受害

個人偏狹選擇信息消費

話語極化、網絡衝突時有發生

個人生活日漸碎片、疏離

現實中的數據產被壟斷

壟斷的公司帶來高度集中

人群之間差異不斷增大

計算過程逐漸黑箱

人逐漸走向非理性


 

三、數字社會研究

1. 數字社會研究的意義·一個案例

l 撒瑪利亞會(TheSamaritans)是英國一家為嚴重抑鬱和可能自殺的患者提供幫助服務的公益慈善組織。其宣言是“不論白天黑夜,當生活遭遇困難時,我們都在這裡。”

l 它在2014年8月上線了一款應用軟體“撒瑪利亞雷達”(SamaritansRadar)。旨在通過即時收集推特網(Twitter)的文本數據,運用文本分析演算法快速計算自殺風險,標記潛在風險對象,並據此結果向風險對象社交媒體中的朋友群發送警示提醒,以期這些朋友提供必要的社會幫助,防範自殺行為的發生,拯救生命。

l 但在實際過程中,“撒瑪利亞雷達”很快受到來自社會輿論與學術界的強烈質疑與批評,很快就被迫下架,並且再未重新上線。

l 有人質疑其使用的數字演算法是否能夠真正準確地辨別出具有強烈主觀情緒色彩的自殺傾向(質疑算法上的準確性有多高);

l 有人指出其收集並分析社交媒體文本、作出標記並通知他人負面分析結果,直接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

l 另一些人指責其對特定個人歧視性貼上“有自殺傾向”的恥辱標籤,嚴重影響其公共形象以及相應的情緒、行為;

l 還有人進一步批判其整個應用軟體的設計思想有著根本缺陷,當人們意識到即時監測進程時,往往會改變社交媒體的使用方式或是隱藏自己的情緒,這將動搖整個應用軟體的演算法設計基礎。

 

2. 開展社會數字研究的意義

(1)理解數字社會:數字社會中嶄新的社會事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們的數字生活現狀、數字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數字社會的變遷過程及其動力機制。

(2)干預數字社會:數字技術提供了便捷條件,社會演算法可以瞬間自動完成數據的即時收集、計算與分析,並即時回饋干預措施。

(3)參與建設數字社會:促使數字社會研究更積極參與到數字技術的發展中,建設更好的數字社會。

 

3. 數字社會研究的出發點

(1)數字技術與社會文化:

l 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背景,導致數字技術的使用過程差異明顯。有研究表明,不同國家的線民對於網上媒體的信任程度、使用頻率、功能應用差異巨大。

l 數字技術也因為社會生活而改變,社會演算法受到人們選擇行為的影響。

 

(2)數字技術與數據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在與人的互動中有著特有的社會生命與社會價值;

→數字社會是數字時代的社會樣態,展現了人、技術以及數據的相互作用;

→數字社會研究就是要揭示其中的基本機制,為數字社會的建設提供社會思想與社會理論。

 

4. 數字社會研究的方法

(1)新的研究方法

l 大數據成為數字社會研究中最新穎的動力基礎;

l 分析無所不包、涵蓋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痕跡數據,可以展示人們相互之間通過數字網絡連接的複雜性,最終揭示人類個體與群體活動的規律。

(2)數字化舊方法

l 數字化原有的社會研究方法,使之能夠適應數字時代的社會研究任務;

l 掙脫了傳統民族志在當地的地理範圍局限,將觀察對象拓展到線上社區;

l 通過網路分發問卷得到數據,如何獲得概率樣本以及怎樣方效控制回答質量等難題。

(3)交叉學科方法

l 數據收集整理與計算分析的技術成為實證研究中的重要技能,包括:髙級統計分析方法、自動數據爬取技術、交互數據可視化技術、支撐演算法與模擬的編程技術等;

l 數字社會研究本身具有交叉學科性質,跨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具體研究技術。

 

5. 數據社會的研究方法:大數據之定義、優勢、未來

(1)定義:

l 數字生活數據:社交媒體數據、傳感器數據;

l 數字痕跡數據:手機通訊時長、空間基站位置;

l 數字化的生活數據:生活記錄視頻、電子化圖書;

(2)優勢:

l 沒有人為干預的時候數據;

l 覆蓋全樣本的海量數據;

l 開拓新的研究方法;

l 提出了新的理論。

(3)未來:

l 拓展:更廣泛的領域;更廣泛的對象(人、技術、數據);

l 深化:更加細緻的描述;更加洞見的闡釋;

l 倫理:更規範的使用;更人文的研究。

 

6. 數據社會的研究方法:革故

(1)網絡民俗誌:挣脱了传统民族志在当地的地理范围局限,将观察对象拓展到线上社区,以应对个人关系网络在数字社会的拓展,并相应地改进资料收集方法。

(2)線上調查:傳統的統計調查搬到網絡上,通過網絡分發問卷得到數據;其效果和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7. 數據社會的研究方法:創新

(1)高級統計分析方法;

(2)自動數據爬取技術;

(3)交互數據可視化技術;

(4)支撐算法與模擬的編程技術。

 

四、推進數字社會研究的歷史機遇

【實驗】社會實驗範本: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數字時代的來臨高度重合。

【數據】豐富的數字數據:廣泛使用數字技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多的數字網絡用戶,他們在數據社會中的活動也最稠密。

 

1. 數字研究的初步展望

l 首先,從數字社會的社會事實中提煉新的概念例如,信息傳播的“信息繭房(日本的“信息圍墻”)”“回音壁機制”“過濾氣泡”“信息投喂”等,以及其他諸如“演算法黑箱”“數字鴻溝”等;

l 第二,嘗試給出整體性社會診斷。例如,“碎片化場景”、“扃平社會”、“加速社會”;

l 第三,保持對數字技術發展的反思立場

l 第四,賦予大數據分析額外的社會學意義,探索數據分析的社會涵義與社會啟示;

l 第五,積極投身到數字社會的建設進程之中。

 

五、總結

l 深刻的社會變遷往往伴隨著社會科學知識的創新;

l 沒有思想與理論,就沒有清晰的學科發展前景和學科話語權;

l 面對數字時代社會變遷的歷史機遇,應當積極投入數字社會研究。


【清华讲座】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