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慢性肝炎转氨酶高:中医清胆和胃,健脾祛湿治愈。一患者35岁。

2023-05-15 18:08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慢性肝炎转氨酶高:中医清胆和胃,健脾祛湿治愈。一患者35岁。病者慢性肝炎住院3个月余,其他症状得以改善,惟单项转氨酶由300降至190单位后,不再下降。察其症肝区偶有隐痛,胸闷,脘腹痞胀,食后腹胀甚,嗳气频作,疲惫倦怠,夜寐不宁,头晕不适,口苦粘腻,大便稀软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病属湿浊阻滞,肝胃郁热。拟如下方: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郁金、黄连、菖蒲、远志、神曲、炙甘草。嘱服7剂。药后,肝区痛已失,胸闷腹胀明显减轻;大便成形,头晕减轻,苔仍白腻,脉弦软,守原方去黄连、郁金,再进7剂。 三诊,转氨酶降至84单位,自述胸腹胀已除,食量倍增,大便正常,夜寐安静,苔薄润,脉缓而弦,效不更方,上药又进7剂。此后转氨酶降至40单位,为巩固疗效,再处方7剂,嘱隔日1剂。后3次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正常,未见返跳,而恢复工作。 "健脾祛湿"为医疗保健名词。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常用疗法有:食疗、药疗、外洗等。 湿邪可以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就是人体之外自然界的湿邪,内湿才是人体内的湿邪。 外湿。夏季自然界的湿邪就是暑湿之气,"暑多夹湿"。产生的原因是:夏季天气炎热,如果近期不断下大雨,雨过天晴,暑热会使地上的雨水湿气蒸腾、弥散到天空,形成自然界的暑湿。暑湿天气人们常常感到头胀闷、胸闷,汗粘,不清爽,乏困、四肢困倦等。 内湿。内湿有湿热和湿邪之分。 首先,夏季天气炎热,热伤气,脾胃之气相对不足。夏季酷暑难耐,人们常常有这种感觉,天气越热越不想吃饭,越乏困。这是暑热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气随汗泄所致,即暑热伤到了人体的阳气与阴液,所以人会出现乏困、不想吃饭等脾胃功能受抑制的症状,脾胃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体内水湿的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湿邪内生,而频繁的饮水也会加重水湿内停。 其次,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导致人体出现湿热和湿邪阻滞的两种情况。吃烤肉、火锅等辛辣刺激之品常常会引起湿热内盛的表现:口苦、口粘、胸脘痞闷、头脑不清醒,困倦、大便粘滞不爽、舌苔黄腻等。而过度的贪凉饮冷则会出现头重如裹、不欲饮食、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湿邪阻滞的症状。 湿邪是自然界的暑湿与人体的湿热相结合的产物。人体内外的湿邪相互勾结,一般会出现两种结果:在脾的湿邪与在胃的湿热之邪,正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在脾的湿邪主要表现为舌淡苔白腻,头蒙如裹,口不渴、脘痞、腹胀、四肢困倦重浊、大便溏泄。在胃的湿邪表现为舌红苔黄腻,头脑不清醒,咽部不适,口粘、口苦,纳差、胸闷、胃部不适、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等。  日常调理 首先,夏季多湿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一种正常偏性。"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冽令指长"。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适应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以在暑湿季节,只要规律生活,湿邪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湿邪自然就会消退。 其次,部分人需要通过食疗来去除体内的湿邪。对于湿热邪气如舌红苔黄腻,头脑不清醒,口粘、口苦,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可以喝生薏米和绿豆粥,或吃西瓜;湿气重的人则需要注意不要简单祛湿,还有注意同时调理肠胃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对于湿邪严重的如舌淡苔白腻,头蒙如裹,口不渴、脘痞、腹胀、四肢困倦重浊、大便溏泄等症状可以用葛奕汤,不但能去除湿热和湿邪而且对健脾胃都有不错的效果。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湿邪通过食疗不能缓解的话,需要到医院就诊。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夏季的湿邪阻遏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后,如果诱发原有疾病加重更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健脾祛湿。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清除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芡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慢性肝炎转氨酶高:中医清胆和胃,健脾祛湿治愈。一患者35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