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6-02 19:05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 (三十一)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邢昺疏:“宪问耻”至“知也”。注释说:这一段明确耻辱以及仁德。宪,指孔子的学生原宪,他向夫子请教,说“人的行为,怎么算是耻辱?”说“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谷,指俸禄。孔子回答说“国家实行德政,应当任职吃俸禄。要是君王不执行仁道,而依然在朝,那么为他办事是耻辱。”说“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指好胜的人。伐,指自己夸自己的功劳。怨,指那些在意小怨恨的人。欲,指贪欲。原宪又问“如果有人不好胜,不自己夸自己的功劳,不会去在意小怨恨,也不贪欲,这样的人可以称为有仁德的人吗?”说“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说“不好胜,不自己夸自己的功劳,不会去在意小怨恨,也不贪欲的人,嗯,可以说做到这一步不容易,但我不知是否有仁德。” 何晏注:“马曰”至“欲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贪欲也。”)注释说:说“克,指好胜的人。”克可以当胜理解。在《左传·僖公·僖公九年》提到:秦伯准备接纳晋惠公,他对大夫公孙枝说“夷吾这人能安定国家吗?”公孙枝回答说“他说的话大多靠猜忌、好胜而说的,很难。”秦穆公说“猜忌的人心里有太多的怨恨,怎么可能好胜?”杜预说“这里说的是某些人经常猜忌,已经到了伤害自己的程度,这样是无法去战胜敌人的。”说“伐,指自己夸自己的功劳。”,《书》说“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老子》说“自伐者无功。”,某些人一有些功劳,便向人夸示,要是人家不认为是功劳,他便没了功劳。所谓的伐去其功,就像砍伐树木一般,所以经传以为自己夸示自己的功劳称为伐,这是自己把自己的功劳给整没掉的意思。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邢昺疏:“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注释说:这一段讲士夫的志向应该安住在仁道上,不是为了求安定的居住环境。夫子以为那些志向为求安居乐业的人,不是士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邢昺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注释说:这一段是教导他人如何言行的方法。危,厉的意思。孙,顺的意思,夫子说国家实行仁道,可以说些用词激烈的话来评说时政。国家不实行仁道,那么就不要讲用词激烈的话,更不要被世俗污染,要讲顺从时势的话,来规避被时势所害。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邢昺疏:“子曰”至“有仁”。注释说:这一段讲有道德有仁义的人的行为。说“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不说出来的道德规范不可能让人了解,所以道德规范必须说。说“有言者不必有德”,那些能说会道佞夫也能讲道德规范,所以能讲道德规范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说“仁者必有勇”,在危急关头被授命,为了仁义即便被杀死也坚守仁义,这样的人肯定有勇气。说“勇者不必有仁”比如暴虎冯河(此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类的勇气,不是因为坚守仁义的勇气。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邢昺疏:“南宫适”至“若人”。注释说:这一段看轻不仁义而尊重有道德。南宫适,指鲁国大夫南宫敬叔,他来向孔子请教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羿,是穷国的君王,因为他射箭很厉害,篡了夏后相的王位,他被臣子寒浞杀死。奡,寒浞的儿子,力量很大。荡,推的意思。说奡能在陆地上拖着舟行走,被夏后少康杀死。就像这样的两个人,都不得善终。大禹心思都在治理沟洫,消除洪水的危害,百姓得以丰衣足食;稷,指后稷。后稷名弃,周朝的始祖,他亲身下田间播种百谷,所以说“禹、稷躬稼。”大禹后来接受舜禅让的王位;后稷的后人到文、武二王得天下,所以说“而有天下”说“夫子不答”南宫适说起大禹、后稷,是用他们来比喻孔子,孔子谦虚,所以没回答。说“南宫适出”说完后,见孔子没说话,便退了出去。说“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轻视奡、羿二人不仁义的行为,尊重禹、稷二人的道德,所以赞美说“君子啊这位!崇尚道德啊这位!” 何晏注:“孔曰:适,南宫敬叔,鲁大夫。”(《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就是南宫縚,南宫縚字子容。郑玄在注解《檀弓》时说“敬叔,鲁国孟僖子的儿子,就是仲孙阅。” 何晏注:“孔曰”至“所杀”(《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注释说:篇幅太长省略。 何晏注:“马曰”至“答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禹尽力於沟洫,稷播百谷,故曰躬稼。禹及其身,稷及後世,皆王。适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也。”)注释说:说“禹尽力於沟洫”这句是《泰伯篇》里面的词句。说“稷播百谷”,这句是《舜典》的词句,又在《益稷》说“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这句意思总的来说是讲后稷亲身到田间播种百谷,说“禹及其身,稷及後世,皆王。”讲舜帝禅让王位给大禹,也就是“及身也”。后稷之后十五世,到文王建国,武王带兵讨伐纣王,也就是“及后世”说“适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南宫适用大禹、后稷来比喻孔子,说孔子这么精勤的行持道德,也应该是得到天下成为天子。孔子在这个时候保持谦虚,不敢拿自己和大禹、后稷相比,所以不回答南宫适的问话。 ​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邢昺疏:“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很难做到完全符合仁道。说即便是公认的君子也无法做到完全符合仁道,有时会有不仁道的行为。就像管仲九次建议桓公诸侯会盟,不使用武力,这就是仁德,但是他镂簋朱紘,山节藻棁(指用的器皿、他的穿戴以及家中的装修)就是不仁道的表现。小人的行为离仁道很远,所以不可能有行持仁道的小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邢昺疏:“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真诚、爱护之心。夫子说人特别爱护的人,必定希望用辛劳来锻炼他;要是有人对某人真诚,必定希望教导他遵守道义。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邢昺疏:“子曰”至“色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述郑国大夫的善行。说“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裨谌,郑国的大夫。命,指政命盟会。夫子说郑国与各个诸侯来往的盟会政命文件,都由裨谌到野外起草拟定。说“世叔讨论之”,世叔,指子大叔,是郑国的大夫游吉。讨,治的意思。裨谌最初起草拟定,世叔会详细审核,若遇到需要修改地方会与裨谌一起讨论。说“行人子羽修饰之”,行人,指掌使之官。予羽,指公孙挥,也是郑国大夫。世叔通过讨论通过后,便命令公孙挥进行修改。说“东里子产润色之”东里,郑国中里的名字,子产住在东里,所以用此名字为号。修改润色就是通过对文章的修辞,让文章更加华丽完美。所以通过这四位贤才的手完成的文章,很少出现因为文章的表达而败坏政事。 何晏注:“孔曰”至“之辞”(《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裨谌,郑大夫氏名也。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使乘车以适野,而谋作盟会之辞。”)注释说:说“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是《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里的文辞,下面的注解也是出自《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按照《左传》说“子产从政的时候,他选择有能力的人来为他办事。比如冯简子有决断大事的魄力,子大叔的文章秀美,公孙挥能了知周边四国的政策导向,并且熟悉这些国家大夫的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还擅长写外交辞令。裨谌这个人有谋略,要是国家有事他会独自一人到郊野思考,往往能有收获,要是让他在家里思考则不行。郑国和诸侯之间有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先向子羽问其他四国如今的政策导向,并且让他写政命盟会,与裨谌乘车到郊野思考是否可行,而后再将思考后的决定告诉冯简子,让冯简子来决断。这样的程序走完之后,授命子大叔执行,应对各国参加盟会的宾客,所以很少有政治上的败事。” 何晏注:“马曰”至“败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世叔,郑大夫游吉也。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注释说:说“行人,掌使之官。按照《周礼·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都是大夫,掌管诸侯朝觐、宗庙会同的礼仪以及时聘间问这些事,那么诸侯的行人也是这样,所以说“掌使之官”,指他是接待诸侯大使的官员。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邢昺疏:“或问”至“怨言”。注释说:这一段是评论子产、子西、管仲的为人。说“或问子产”或人问夫子“郑国的大夫子产为人怎么样?”说“子曰:惠人也。”惠,爱的意思。夫子说子产仁慈经常施舍东西给他人,他是位懂得爱护他人的人。说“问子西”,或人又问了郑国大夫子西的为人。说“曰:彼哉!彼哉!”彼,指子西。夫子说“这个人嘛!这个人嘛!”孔子只是感慨,没什么好说的。说“问管仲”,或人又问了齐国大夫管夷吾。说“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这句是孔子的回答,说管仲做事合理。人也,指管仲,就如大家常说的此人。伯氏,郑国大夫。骈邑,地名。没齿,指终没齿年。管仲夺了伯氏所管理的有三百户人家的骈邑,让伯氏成了贫困的人,伯氏吃野菜到死都没生怨言,因为管仲的做法合理的缘故。 何晏注:“孔曰”至“遗爱”(《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惠,爱也。子产,古之遗爱。”)注释说:“惠,爱”,按《释诂》的说法。说“子产,古之遗爱。”在《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二年》说“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杜预注解说“子产的仁慈,是遵循古时候圣人的风气。” 何晏注:“为曰”至“子西”(《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子西,郑大夫。彼哉彼哉,言无足称。”或曰:“楚令尹子西。”)注释说:说“子西,郑大夫。”按照《左传》子西是子驷的儿子公孙夏,说“或曰:楚令尹子西。”按照《左传》,是指公子申,代替囊瓦为令尹,被白公胜杀死。 何晏注:“犹《诗》言‘所谓伊人’”(《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出自《诗·秦风·蒹葭》,毛《传》说“伊,维也。”郑《笺》说“伊应当按繄来理解,繄类似是的意思。伊人,就如说这个人啊。”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邢昺疏:“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注释说:这一段是讲贫困的人有很多怨恨,让他们无怨恨很难。江熙说“颜渊就没有怨恨,无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富贵的人天生骄傲安逸,让他们祛除骄傲容易。江熙说“子贡的不骄傲,还是有可能的。”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邢昺疏:“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注释说:这一段是评论鲁国大夫孟公绰的才能。赵、魏都是晋国上卿所管理都城的名字。家臣称为老。孟公绰为人寡欲,赵、魏爱才,身边也没家臣,如果能请来孟公绰担任,绝对绰绰有余。滕、薛是小国,大夫要管理的事比较多,按孟公绰寡欲的性格,就很不适合他。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邢昺疏:“子路”至“人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德才兼备的人的行为。说“子路问成人”,子路向夫子请教,行持什么样的德行可以称为德才兼备的人。说“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句是孔子回答子路德才兼备的人的行为。也就是有如武仲的远见,如公绰的廉洁,如卞庄子的勇气,如冉求的才艺,有了远见、廉洁、勇气、才艺,在加上礼乐辅佐便是,虽然这些行为不值得称道,也可以称为德才兼备的人。说“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夫子所认可德才兼备的人,都是古时候的圣人,说现在所谓的德才兼备的人无法像古时候圣人那样。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句是讲现代德才兼备的人的行为。财富利益通过思考后认为符合道义然后获取,看见君王、亲人有危难,应当舍命救护他们。久要,旧约的意思。平生,类似少时的意思。说年轻时与他人之前有约定,虽然现在年纪大了富贵了,也不忘当时的约定。能做到这三件事,也可以称为德才兼备的人。 何晏注:“马曰:鲁大夫臧孙纥”(《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从阿顺季氏逃亡到邾国,又臧武仲借守防都市为条件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到臧纥献出了防地而逃亡到齐国。齐庄公准备封给臧纥土地。臧纥听到这件事,来见齐庄公。齐庄公对他说起进攻晋国的事,臧纥说“您的确很厉害,但是导致君王像老鼠一般。老鼠,都是白天藏起来也夜晚行动,不敢在宗庙后殿造穴,因为害怕人的缘故。现在您听说晋国动乱,而生起讨伐的念头,而在晋国安定的时候,您一心所想的就是怎么顺从晋国,不是鼠辈是什么?”齐庄公听了,便收回赏赐给臧纥的土地。仲尼说“远见太难了,人应该要有臧武仲的远见。”杜预注解说“能避齐国祸患,是武仲的远见。”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