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路贸易,延伸到了江南一带

凉州之畜天下绕,
名山茶为易马用。
西晋末年,洛阳司马氏一族对西域的掌控越来越弱。西域诸国的货物也难以运往洛阳,丝绸之路的贸易遭受了沉痛的打击。
前凉张氏,开始积极用心经营西域。张轨甚至还收到了一对和成年人一般高的胡瓶,这也是胡瓶传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七五八《前凉录》中:“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指古罗马,拂菻是拜占庭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简称),奇状,并人高,二枚。”
前凉经营西域,重新恢复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随着西晋王朝的衰落,西晋早已无暇顾及西域事务,而且,西域诸国只认张氏政权,甚至觉得前凉才是“中原王朝”的“正主”。

维持丝绸之路贸易的稳定,是保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繁荣的关键。西域各国视前凉为“中原王朝”的“正主”,也是基于对贸易的需求。而前凉设置高昌郡,也是因为凉州对丝路贸易也是有寻求的。游牧民族和绿洲农业国家之间本就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这个已经是史学常识了。
前凉之后的后凉,虽不如前凉安稳,但贸易依旧没有停止。河右之地经历了五个凉国的兴亡并存,这条贸易之路也没有断绝过。北魏灭北凉,河右之地的丝路贸易也终于和中原正式链接在了一起。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中北魏拓跋鲜卑的很多文物,都展现出中亚粟特、前凉北凉、柔然等不同风格的一个融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游牧民族不可能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只穿毛皮制的一些衣服。而可以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中原王朝,则对畜牧有大量的寻求。这就是丝路贸易的原始需求,交换生活物资,提高生活水平。
通过贸易兴起,再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怎么看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从拓跋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漠北草原上轮番争霸,但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并没有受到过太大的伤害。
慕容吐谷浑国的管辖范围内的鄯善(Kroraina),也是积极维护着丝路贸易的畅通。处于江南一带的南朝齐和南朝陈,也会因为北朝占领“天山北路”而选择走吐谷浑掌控的“天山南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甚至还向江南一带做了扩展。为唐朝时期的贸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后记:凉州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向往不会改变。我为凉州文化,感到自豪!*本文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
*本文转载于【武威金陆港进出口】已获取原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