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帝内经笔记(21~40集)

2023-08-20 20:23 作者:蜜柚是你  | 我要投稿

6、经脉别论:情志太过会生病。 (1)胆大者骨肉粗壮,皮肤也结实;胆小者比较脆弱,骨肉皮也较软。 (2)吃饭时出的汗是出自胃。饮水入胃,喝水流汗也是胃(心下);饮食入胃,食物进入肠子,汗出自小肠,小肠的汗就是大肠化生到肺里的;受惊吓出的冷汗出自心脏;抗重物出的汗来自肾;疾走恐惧汗出自汗;表体劳苦,如跳舞唱歌,锄地等,汗出自脾; (3)人为什么病:人体不用也不行,用太过会病(如两脚不停的走路或跑,就会生病); (4)三焦是水道管水,三焦源生于脾脏,脾脏有很多油脂类的东西所以从脾脏生出来后长到全身的内脏之间,五脏六腑之间都有油网联络到。又因三焦里有油网,所以才能利水输送水分。所以凡是水病皆可治脾。 (5)太阳藏独至:只人体里的太阳经脉气独行,会造成手足冰冷,气上逆而呼吸非常短促。此症状是阴不足阳有余,因为太阳是阳脉,阳气非常旺,正常阳气应该走四肢,当独行时就会跑到头部造成四肢冰冷。 (6) 阳命藏独至:指两个阳并一起时为纯阳明,要泄阳补阴。也可以取陷谷,俞穴 (7)少阳脉独至:是厥气,气是反逆的,因少阳跟阳桥脉是并在一起的,当少阳出问题时,阳桥脉就会全部肿胀,此时可取俞穴临泣穴。 <1> 病进入少阳时,就会半表半里(意思就是病邪还有机会停在表,同时还会入里),所以俞穴就是脏气 阳气过旺时可以用。 (8)太阴藏博者:(指三阴),治也是取俞穴,要补阳泄阴。因脾胃相表里,此时阴很盛。 <1> 少阴气反逆(?):寒气在厥阴经时,会进入心脏,病人会觉得很冷,发冷汗,治在下俞(如太冲穴)。病传经到厥阴是病的极限(肝脏是最后一个脏) 7、经脉显现: (1)太阳脉藏象:太阳是三阳之最,脉为浮脉(指轻轻碰到就摸到脉), (2)阳明脉藏象:大而浮,因阳明是纯热症,但热不寒。在太阳时还有寒,少阳是往来寒热,到阳明就只有热了, (3)太阴:脉时大时小;少阴脉浮而不沉; (4)厥阴:到厥阴时会阴极生阳,脉有时大有时小, 8、药之五味: (1)肝主春,筋急时用甘味药物緩之,(任何东西急时要緩);如梦游就用酸味药(收魄);当失眠时也得收用酸味药 酸能收, (2)脾主长夏:不喜湿,湿太盛时,可选苦味药让它燥,燥胜湿, (3)肺主秋:肺气反逆(正常应该下降),用苦味泄之(苦味药能泄能燥) (4)肾主冬:肾不喜燥,太燥时用辛润燥,所以中药咸味的药能软坚(肿瘤等) 9、病随四时的变化:病在相生时则愈,相克时则凶。 (1)病在肝:夏天会好,在秋天会严重,因为金克木,如秋天没死,到冬天病情会停住不再严重。肝病人不可以受风。如冬天开始治肝,到夏天一般会好,治疗方向如果错了病人脸色也会出现逆色。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火)不愈,加重于庚辛,如丙丁没好,庚辛日(因庚辛与肝相冲)会加重,庚辛日没死,任奎日持平(水日生木),如再到甲乙日病又会恶化。 肝病清晨病情最明显,下午更严重,半夜持平。治疗需用, (2)病在心:痊愈在长夏,长夏不愈冬天会加重,冬天没死春天持平,夏天又开始发病。禁忌温食热衣,保持冷一点, 心病者愈在戊己,丙丁日又重发,中午病最明显,清晨持平。心用咸(海盐最好)补之,甘泄之。 (3)病在脾:秋天会痊愈,如秋天没愈,春天时会加重,如春天没死逃过去了,夏天会持平,到长夏又开始循环。治脾时忌温食饱时,避开湿气重的地方(或不穿湿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日(因相生),如庚辛日没好,到甲已日时木克土会加重,如甲已日没死到丙丁日时(火生土),病会持平。到戊己又开始发病,这时未时看的最清楚,清晨最严重,黄昏持平。脾喜緩,可用甜味药来緩之。用苦来泄,甘味补之,所以苦味药可以泄脾,甘味可以补脾。 (4)病在肺:治肺冬天会愈,冬没有好,夏天会严重,夏天如逃过去,长夏持平(因土能生金),相生就是持平。再回到秋天同一个季节时,肺病病人要吃热饮,衣服穿太单薄也不行。 肺病时,痊愈在壬暌(水日,因金生水),丙丁日加重(火克金),丙丁没死,会在戊己日持平。 肺病会重新发起在庚辛日。肺病者,中午最严重,巳时跟午时最严重(申酉时需要盯紧,过了病情会緩)。 <1>肺病宜酸收,用酸来补它,辛泄之。 (5)肾病:春天会好,春天不愈时长夏会加重,长夏如没死秋持平。忌热食烫食宜温食,不可穿火烤过的衣服,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者,加重在戊己,戊己日不死持衡在庚金。到任奎日又开始发病。肾病者半夜最清楚,亥时子时病情最明显,四季交接时病情最严重,黄昏会祛于稳定。 肾急食苦来坚肾,用苦补它,咸泄它。太咸血会浓稠伤血。 10、五藏病特征: (1)肝病,两肋疼痛,引到少腹。容易发脾气。肝病分虚实,虚症眼看不清,病危时惊恐,治疗时选肝经和胆经的穴道可治虚。实症、肝气上逆头痛(眼睛后面痛,头顶痛等),意识不清两颊肿胀,采用放血法。 (2)心脏病:胸中痛,背痛,手臂内痛。虚则,两肋痛到腰部,治疗取它的经络,手少阴,太阳或舌下(金津玉液),阴郄或养老,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3)脾有病:身重肌肉萎缩,胸肋疼痛,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脚走路(脚软),容易抽筋,脚下部疼痛(小腿肚),肚子胀满,肠鸣下痢,吃东西不消化。治疗时取脾经和阳明经上的穴道,同时可以在肾经少阴经上找血於的地方放血(因土克水,脾有问题第一个影响到肾脏)。 (4)肺病:喘咳逆气,肩背痛(只要肩后项背痛就是阳不足),阴部臀部膝部都会出汗,同时还会痛(大腿小腿膝盖足跟都会痛,因阳气逆上,下面阳不足造成)。 虚症:呼吸非常浅短,同时会有耳聋,喉咙干燥问题,治疗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厥阴经肝经上面,找於血放血, <1>案例:比如有个人没有病,每天只有中午不舒服,此为心脏病;如一个人每到晚上亥时子时(1-3点)很不舒服,这是肾有问题(因亥子是水时),如果是失眠醒过来是肝病,如果只是这个时间点不舒服就是肾病。 (5)肾病:腹大颈肿,会喘咳,睡觉盗汗恶风。肾气虚时会胸中疼痛,上下腹疼痛,四肢冰冷,情志不舒,治疗取肾经和足太阳的经络,还可以点刺放阻塞在经络里的淤血。 11、五味入五脏:不可太过或不及 12、草的行色气味: (1)辛散酸收甘緩苦坚咸软坚;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第三十五集 1、五脏有病特征:心有病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嚏。 2、腑病气有病时:胃气有病为恐,大小便有病下痢,三焦气有病出现积水,膀胱有病为小便排不出来或者遗尿,胆气出问题病人会发怒。 3、五经所并:当有一个脏有问题时,其他脏器就会压制过来,经器会并过去。用来协助判断病在那个地方。 并于心则喜,肺则悲,肝则忧,肾为恐。 (1)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思,肾恶燥。 4、五脏化液:心发汗(一般来说),肺为涕,肝为泪,脾为埏,肾是唾(金津玉液)。 (1)舌面所对应五脏: (2)药物禁忌:气病忌辛(去肺气肿支气管炎等),血伤时忌咸,骨病忌苦(骨病之初环跳痛), 甘走肉(肉病忌甜),酸走筋(筋有病忌酸,筋有病时脚不得伸腿不得伸曲), 6、五病所发:凡是病发在骨上面都是阴病,血上面都是阳病,阴病发于肉。 (1) 阳病发于冬:冬的定义是冬天阳要潜藏,当阳潜藏时就说是冬。夏的定义是阳要发出来了,阴在内阳在外,所以冬天发病时,阳跑出来了,不潜藏外受才是病态的,所以冬天发病属于阳病。 (2)夏天发病在内:定义是夏天发病阳在外,阴在内,此时夏天发病时,因阴在内,发病时所谓的病就是从里出来的。 7、五邪之所乱象: (1)邪入阳则狂:头为六阳之首,当邪再进入阳时,会产生阳亢,病人出现发狂的现象。 (2)邪入阴则痹(麻痹):阴就是在里面,身上出现麻痹。阳都是动,阴都是静的,所以麻木不仁不能动属阴病。阳亢因本身头上诸阳之首,本身就有阳气在上面,再加上病上的阳,两者碰到一起就会生癫疾。 (3)博阴则为諳(声音没有了):意思就是阴相博会声音没有了,阳相博时发狂发癫 (4)阳入阴则静属正常 (5)阴出于阳发怒:什么是阴出于阳,就是春天得到秋天的脉,因春天是木,秋天是金,当春天得到秋脉就是金克木了,这就是阴出于阳。 <1> 夏天得到冬脉是水克火,长夏得到春脉是木克土,秋天得到夏脉就是火克金。一般出现相克治症时就成为阴出于阳。 <2>此现象病人会出现善怒,原因是因为病到后来到厥阴经时,肝气虚掉了,所有脏器并到肝脏里去,爆发出来就是怒。 8、五脏所藏:知道五藏可知病从何来。 (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一个人不能卧是肺有问题气有问题;坐太久伤肉;久立伤骨,骨伤到最先痛的是环跳骨;走太久伤筋 9、血气形志论:现代妇女得痔疮大多因为生产时躺着生,正常应该蹲着生,因为脚有两条经络到,分别是肝经主筋和脾经主肌肉,第二指是阳明经,都是多气多水的经络,所以蹲下去力量最大,所以蹲着生最好。 (1)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少气,阳明多气多血,三条阳经只有少阳阳明是多气(所以才能摸到合谷脉冲阳脉),因为多气,所以三部九侯的上面上部悬离角孙的地方是胆经,耳前胆经 人迎胃经 才有脉气在那边。 <1>因太阳经本身多血少气,所以足太阳经上面找不到气脉,所以三部九侯不包含太阳经。 (3)三阴经:少阴太阴多气,所以少阴经上能摸到太溪穴和神门旁的孕脉;太阴是肺经气脉,所以寸关尺有脉;脚上厥阴经,厥阴经是阴之极限,阳要回头的地方,所以才有太冲脉。 第三十六集 10、形乐志苦定义:是外面健里面弱,病生于脉,治之灸刺;形乐志乐,是外键内建都很刚健,内外都很乐是太过了。病生于肉治之针石(石头烤热在患处磋磨);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噫(喉咙问题),担惊受怕或被通缉时,很苦,没有东西吃所以喉咙会出问题,治之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按摩醪药,指按摩穴道,用酒熬药。 11、多血的经可以放血,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少气的经尽量少泄气。 (1)睡觉或者静止流汗不止,表示此人气外泄,里面生病才会气泄;弦绝者,声音就变掉了,当人里面有一点病时,声音就先有变化了。 (2)木要疏,所以人的四肢跟树枝一样,要润泽,头面光鲜润泽才正常;好的医生可以从人的身上的变化看到病症的变化,病较深时其声哕,如果汗流不止,声音又败掉,又打嗝,表示此人命绝; (3)人生病是病人自己逆天地之气造成的,顺应四季节气身体不易生病。 12、九野四时:天地合气分为九野也分为四时,九野成为九宫(下图)。 (1)补泄道理:木得金而伐,木太旺了用金伐;土盛用木克;火盛伤金;水得土而绝(水多遇到土就停止,所以水病强土); (2)悬布天下针治方法有五种: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为真、知针石大小、知腑藏血气之诊。 13、下针时机:天冷不要下针,天温可下针;月初升下针不要泄,满月不要补。治病时不适合下针的时机时可以开处方汤剂。 14、藏虚、重实、乱经的定义:藏虚就是太阳月亮初升,气刚动时不可以去泄; (1)当血气扬溢,如果一直补它会造成病情实症或更盛,比如便秘,已经很实了如果再补它,会更厉害便更加排不出来来,这就是重实的含义; (2)当月郭空时,这是乱经,在时间不对的时候下针不好,会造成经气比较乱。如该补的时候不补,该泄时不泄,搞错了,就会乱经,病气会变动会作乱,在里面会进入更深,停滞不前。 15、四风:东南西北风称为正风(指当季所属的风,如春季的春风),吹正风人不会受病。如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或东北风就成为不正的风,当风向不对时如戾风暴风这种会产生,让人生病。这种不正常的风一入身体直接入脏,病会很深。 第三十七集 1、寒热反逆:指天很热得到寒症,天很冷得到热症,表示不合时节,这时候病会比较重。 2、虚邪正邪:虚邪是外来的邪病,如工作出汗受风,上工治未病, 3、泄必用方:泄时一定要等到合适时机,什么时候泄,实症(痛剧痛)泄之。 4、补必用圆: (1)补泄:吐气时进针,因为吐气时气要出来此时进针气就不会出来了,吸气时出针;泄时反之 5、形神:指看病时色脉同诊,不可只看一个。如不看病人面色就直接诊脉这叫没有顾及神, 6、邪气初始时: (1)在于经:病邪在经络上时,大部分都是表症,如扭伤 伤寒 感冒发烧都是表症。 <1>天寒地冻:,冷的时候经脉里的气会凝固住,所以才讲寒会造成淤

黄帝内经笔记(21~40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