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舰队计划·四〉天城型战列巡洋舰:B62~B64
序章:高速战列舰

在1917年8月,平贺让再次开始了35~36节超高速战列舰的基本计划。这些计划继承了前型的10炮设计。以④案为例
排水量44000吨,出力210000马力,航速35节,5炮塔,10门41cm主炮。

具体设计不明,尚处于基本计划阶段。目前可知有以下的计算:
(1)排水量43000吨
=1.20,L=850'(259.08米)66100有效马力,出力278000马力
(2)排水量43000吨
=1.15,L=926'(282.28米)38300有效马力,出力222000马力
(3)排水量43000吨
=1.10,L=1010'(307.85米)18500有效马力,出力185000马力


正式计划
在加贺型设计决定后,平贺让按照先后顺序开始了新战列巡洋舰的设计。
1918年5月,加藤海相对新战列巡洋舰提出以下要求:
航速:32节
主炮:8门16寸炮(10门14寸炮)
装甲:8寸主装(3寸上部防御甲板、1寸下部防御甲板)
混烧锅炉的比例与战列舰一致
针对1919年开始建造的战列巡洋舰,平贺让在3月13日的技术会议上提出了14个方案。目前残留说明要领如下:
一、排水量不超过4万吨
二、在只使用煤的情况下航速14节
三、8门16寸主炮
四、防御适当
五、船体规模要满足能够在吴海军工厂建造和入渠
虽然没有具体写明做成时间,但从要领来看,8门主炮的设计是1919年技术会议前的主流。因此做成时期推测可能在1918年前半年。
考虑到日本海军重油来源有限,大型军舰都同时采用重油专烧锅炉和油煤混烧锅炉。
在此之前,平贺让最早的4个战巡案,也就是B58~61,排水量与长门相差无几,而防护相对薄弱。这与平贺让后期设想的"高速战舰"差距较大。
此时距提出B58~61四案已经过去了两年半。在1919年3月的技术会议上,平贺让再次提出了14个新方案。

概述
B62的防护设计的特点:
①主装带覆盖到中甲板的高度
②主装带采用倾斜装甲。为了保证复原性能而削减了倾斜角度,但增加了高度。
③主装带在水线下倾斜角度不变。
④中甲板水平装甲与主装带的上端连接,中甲板为主要装甲,下甲板为辅助装甲。
⑤防护甲板倾斜部的角度更大,接近垂直。这种设计最早出现在A126上,并一直被延续。
⑥前后部横隔壁带有倾斜角度,艏艉装
甲带也出现在一部分方案中。
⑦烟道防护方面,不再采用倾斜127mm装甲与最上甲板的178mm垂直装甲,而是采用单个烟道的152~203mm垂直装甲。
⑧在供气筒周围增加了152~203mm垂直装甲。

由此可以看出,B62的装甲配置是以加贺型为基础的,原型可能是在加贺原案A127的修改过程中的1918年前半期以后设计的。所有方案主装带的倾斜角度为12.5度,为B58~61的½。
鉴于之前舰桥修改的经过,新方案不再采用B61的舰桥设计,取而代之的是橹樯。
B62意图在加贺的排水量、长门的火力与防护标准下实现32节高速;改案B62'在B62的基础上实现了防护的强化;A~G七个衍生案则通过削弱防护与减小主炮口径来实现35节高速与排水量的缩减。其中,E、F案甚至成功将排水量压制在35000吨,与列克星敦1916相差无几。但两案防护也是B62系列最差的。这些美日航速竞争下的产物与平贺让所设想的"高速战舰"背道而驰。

B62原案
B62系列包含B62、B62A~G、B62'共9案。

B62的排水量与加贺一致,航速32节。为了达到这个航速,动力系统出力156000马力。兵装方面,采用4座双联装41cm主炮和18门14cm副炮,大体上与长门一致。在后来的修改中,再次增加了2门副炮,至此主炮与副炮方面与长门完全一致了。主炮炮座侧面装甲为279mmVC,前后部减少为229mmVC。炮廓部分厚度为19mm。B62系列是最早采用十年式45倍12cm高炮的日本主力舰,这款新式高炮在当时采用的单装炮架。
B62早期设计的雷击相较于A127得到了强化。水上布置了4组8具交错布置的鱼雷发射器,舰体前部布置了2具水下鱼雷发射器(具体配置见前上图)。

在后来的修改中,水上鱼雷发射器被削减至4具,每组1具;而水下鱼雷发射器增加到4具。鱼雷操作室由25~38mmHT装甲保护。
B62能搭载3600吨重油与1700吨煤,以12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不低于7000海里。

防护方面,根据大臣的指示,采用了229mm/12.5°VC主装,高度为5.49米(水线上3.66米)。主装后装甲纵壁为38(+25)mmHT装甲。中甲板外侧为95mm装甲,内侧89mm装甲。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25mm。弹药库部分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57mm。

B62的艏艉次装甲带部分与主装一致,即229mm/12.5°VC装甲,艏艉水平装甲为51~89mmHT装甲。前后部的横向
隔壁均为51~229mmNVNC/VC装甲。B62的防水纵壁为73mmHT,双重底的部分减少至51mm。

如前文所述,B62的烟道防护相较于B61有很大改变。B62的烟道装甲布置在单个烟道周围,其中侧面203mm,前后152mm。另外供气筒也得到了装甲保护,侧面203~229mm,前后152mm。


动力系统方面,B62继承了陆奥变体的新一代技术,出力156000马力。
大臣的指示是"防御适当",平贺让也知道在这艘军舰身上很难实现自己理想中的"高速战舰"。
229mm装甲带对三年式41cm炮(三年式穿甲弹)的安全距离为21.5km,36cm炮为16km;以30°射入时分别为19.5km、14km。因此,B62的主装带不及长门的305mm主装带。但考虑到B62的主装带拥有更高的高度,因此在整体防护效果上并不完全逊色。B62水平装甲也明显超过了长门型。不过B62的95mm水平装甲依旧不足以防御16英寸炮弹。
以当时的交战距离来看,B62对16英寸级主炮防御不算有效,所以是被设定为对14英寸炮防御。
B62的衍生设计
在经过以上排水量控制在39900吨的防护修改之后,又出现了B62的高速化衍生设计。

B62A相较于B62,排水量仅增加了100吨,但B62A的水线长增加了30米。相应地,B62A的水线宽减少了1米。B62A的动力系统出力21万,和约20年后的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基本一致。但考虑到锅炉的差距,此举需要增加6座锅炉,因此采用了3烟囱设计。

作为代价,B62A的主装带和炮座装甲分别减少了1英寸和2英寸,分别为203mm/12.5°和229mm。前部和后部横向隔壁依然是51~229mmNVNC/VC装甲。为了节省重量,B62A取消了艏艉次装甲带的设计,仅仅保留穹甲和水平装甲。另外,B62A的动力舱中甲板为70mm,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25mm和64mm;弹药库上甲板70mm,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38mm和64mm。B62A的主装厚度和金刚一致,但倾斜主装与更高的主装高度赋予了B62A更为优秀的防护效果。
然而,为了增加航速而拉长了舰体舰体,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核心区的拉长导致装甲重量增加。为了减小这个影响,又选择了削弱防护。由此便陷入了航速竞争的恶性循环。
B62B则重新分配了重量,保证了防护。通过减小主炮口径,采用8门36cm炮,主装带和炮座装甲各增加了1英寸,分别为229mm(高5.33米,水线上3.5米)和254mm。前部和后部的横向隔壁为89~229mmNVNC/VC,相比前型有所提升。B62的动力舱上甲板为64mm,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25mm。弹药库上甲板89mm,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51mm。艏艉水平装甲51~89mm,艉部穹甲为114~140mm。这样,在排水量、船体规模、主机出力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好的防护。

为了获得充实的防御,B62C的排水量增加了4000吨,达到了44000吨。为了减小航速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B62C的出力达到了230000马力。由于防护设计与B62一致,此处便不在过多叙述。虽然该方案排水量高达44000吨,但却只有8门36cm炮。相比之下,对岸美国的列克星敦(1916)在航速高达35节的情况下搭载了10门356mm炮。因此B62C的可行性并不高。

之后的B62D则是全系列船体规模最大者。该方案的水线长达到了288米,相比A案增加6米。加长的部分主要是动力段,烟囱间距也被拉开。B62D再次恢复了8门41cm主炮。排水量方面,B62D相较B62A增加了6000吨,达到了46000吨,而之前最大的高速战舰III为44500吨。C、D两案防护设计均与
B62一致,但实现了35.25节高速。舰体拉长带来的影响就是三号炮塔和后桅之间的位置空间很大,有利于后期强化航空舾装或者防空火力。只不过,288的米的巨舰对于当时日本的造船能力来说是无法实现。

B62E成功将排水量缩减至35000吨,仍然搭载8门41cm炮,航速35.25节。
作为代价,防护被严重削弱。除了前后横向隔壁仍为89~229mm外,其余装甲均被大幅度削减。主装厚度仅为152mm(高5.33米,水线上3.5米),中甲板38mm。动力舱防御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13mm和29mm;弹药库防御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19mm和28mm。防水纵壁被削减至38mm,双重底处为25mm。艉部穹甲32~64mm。艏艉水平装甲25~38mm。

B62F再次采用36cm炮,主装带和炮座装甲都增加了1英寸,分别为178mm(高5.33米,水线上3.5米)和203mm。动力舱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13mm和38mm;弹药库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分别为25mm和38mm。艏艉水平装甲25-44mm,艉部穹甲为38~70mm。防水纵壁为44mm,双重底处减小为25mm。可以看出,B62F的防护水平依旧没有多大改观。

在此之后,平贺让开始了新的防护设计尝试。首先,他完成了40000吨试案的防护设计(如图)。
该设计的主装为254mm(高3.35米,水上1.52米),上部装甲203mm(高2.13米)。两段装甲合计高5.49米,水上3.66米。上甲板76mm。防护甲板倾斜部为19mm,无水平部。而艏艉次装甲带则为178mm/35°装甲,102mm水平装甲。防水纵壁为70mm。类似防护设计也出现在后来的改正(1)案上,但不管核心区还是艏艉防护区,装甲厚度都要略逊一筹。这也是追求35节高速的代价。
在B62系列中,B62原案及其改型应该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设计。但是,平贺造船官认为“不是不战而败,而是不造而败于自己”。因此他在1919年1月9日的技术会议上对B62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否定,并进行新的设计。
在要求排水量4万吨的限制下,只能设计出与列克星敦级相当或稍差的火力,而防护不能满足需求的舰艇。对此,平贺造船官可能表现出了焦虑。
他决定将排水量增加到43000~43500吨,并提出以下要领:
一、废除水下鱼雷发射器
二、废除防雷网
三、炮塔正面和天井的装甲各减少一英寸
四、缩小动力段以节省重量,并尽量缩小舰型
五、废除动力段所有升降机
六、减少舾装重量
七、改变防御方案
根据推测,实现这些要领需要43000~43500吨。平贺让依然期待新设计航速达到35节高速。可以看出,这份要领便是B62G的雏形。

B62G的航速为35节,排水量43500吨。这个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在B62的基础上强化了防御。主装恢复了229mm(高5.49米,水线上3.66米),炮座279mm。前后部横向隔壁为89~229mm,上甲板水平装甲被增加到102mm。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并与改正(1)一样削除了水平部。弹药库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是25mm和76mm。防水纵壁为73mm,双重底处减少至25mm。艉部次装甲带采用了178mm/35°装甲,节省了重量。艏艉水平装甲57-114mm。并通过采用178mm/35°艉部次装甲带,相较于前型229mm/12.5°的次装甲带,成功节省了不少重量,而防护效果相当。而在B62的防护修改过程中,削除防护甲板水平部并利用省下的重量强化上甲板水平装甲的方式也被采用。

B62G首次将航速降低0.25节,动力系统出力减少了一万马力左右。
即便如此,B62G的长度还是达到了286.5米,而且大出力、六轴推动的动力系统对日本来说也是无法接受的。
防护设计的修改
之后平贺让对B62的防护设计进行了修改。这就有了改正(1)和(2)。

改(1)将艏艉防护压缩至水线及以下,垂直装甲厚度依然是229mm,但倾斜角度增加至35°,且全部位于水下;艏艉水线处水平装甲增加到127mm;原防护甲板部分的倾斜部厚度减少至19mm并削除了水平部。通过牺牲艏艉水线装甲与防护甲板,主装增加至330mm(高3.35米,水上1.52米),上部305mm(高2.13米),倾斜角度依然是12.5°。水平装甲则增加到了114mm。

改(2)也削减了艏艉次装甲带,省下来的重量用来增加主装高度和强化水平装甲。相较于B62的5.49米(水线上3.66米),改(2)的主装高度达到了5.64米(水线上3.81米)。另外,改(2)的水平装甲增加到了102mm。

B62'在B62的基础上,将防护甲板倾斜部和水平部外侧分别削减至70mm和51mm。水平装甲外侧和内侧分别减少至92mm和86mm。艏艉次装甲盒的水平部和穹甲也有若干削减。前述减少的水平装甲节省下来的重量用来将主装强化至254mm,这也是此系列中唯一一个主装达到10英寸的设计。
设计总结

B62系列包含多达9个方案,在天城乃至整个日本主力舰设计史上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B62A案整体削减了装甲。特别是水平装甲根据材质的不同,与长门型相同或更差。
炮塔防御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和同时期其他大部分战巡相比明显较差(但胜过列克星敦)。
B62B案中,包括主装在内的防护被稍微强化,代价为采用8门36cm炮。
B62C、D案维持B62的防护与35.25节,成为了44000吨和46000吨的大型方案。
B62E、F案是直接将排水量控制到35000吨的方案,在原基础上大幅度牺牲了防护,可以说是日版列克星敦1916。
搭载41cm炮的B62E案是长门以后的方案中防护最差的,特别是水平装甲。无论材质如何,都降低到了一战时期的部分战巡水平。
而搭载36cm炮的B62F案稍微强化了防护,但是在八八舰队舰队中防护(特别是水平装甲)的脆弱依旧很明显。
整体防御力比竣工时的金刚型稍差,而从主装带的范围来看,从狮到虎这一系列的英国战巡也不会完全逊色。
如果列克星敦级的初期方案的美国侦察巡洋舰交战的话,还是具有优势。但是,E、F与最终方案中两个方案相比,在防御方面都相形见绌了。
最后的B63G案追求C案以下的排水量,最后达到43500吨,搭载41cm炮,装甲厚度也和B62、C、D没有太大差别。
不过也有一部分装甲配置不同。首先G案中动力舱部上的下甲板水平部被削除,仅保留倾斜部。而动力舱的水平装甲只有中甲板部分。中甲板的厚度在重点防护的部分为4英寸,与加贺型处在同一水平。

通过削除防御甲板水平部,借此强化中甲板装甲固然是不错的选择。可是,不完整的弹片防御不能完美发挥效果。在主装带被炮弹命中的时候,弹片容易进入重要区域。为了防止弹片进入重要区域,在倾斜部的上端和中甲板之间设置了2英寸/51mm的纵向隔壁。
可以看出,B62系列的防护设计与火力并不能满足日本海军的需求,而实现35节高速是代价沉重却收效甚微的。在此之后,29~30节的B63/64系列更为成功,这个航速指标也一直延续到八八舰队最终舰。

迈向"高速战舰"
在经历长期的航速竞争后,平贺让意识到35节可行性不高,最终选择放弃了
35节高速主力舰的设计。这样就有了B63和B64系列。两个系列航速下降到29~30节,追求从防护和火力上对列克星敦的压倒性优势。

B63系列包含B63、B63'、B63''、B63a四案。不过很可惜,前三个方案不像B62系列一样留下详细设计资料。B63系列主炮增加到 10门。鱼雷发射器方面,吸取前型经验(军舰在高速航行的情况下,过高的水压会干扰水下鱼雷发射,而且水下布置鱼雷发射器在水密方面是不利的),去掉了所有的水下鱼雷发射器,仅保留8具水上鱼雷发射器。
B63的长度为238米,出力133000马力;B63'在B63的基础上将长度增加到247米,出力减少到120000马力,而核心区缩短6.1米;B63"保持238米与133000马力,核心区与B63'一样缩短6.1米;B63a长244米,出力122000马力。所有方案航速都为29节。

B63a相较于B62增加2000吨排水量,达到41000吨。动力系统出力122000马力,航速下降到29节。节省下来的重量增加了一座主炮塔,并实现了254mm主装带(高5.49米,水上3.55米),B63a采用254mm/12.5°VC主装,高度为5.49米(水线上3.66米)。主装后装甲纵壁为13(+25)mmHT装甲。中甲板为95mm装甲。动力舱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25mm。弹药库部分防护甲板倾斜部76mm,水平部57mm。

B63a的艉部次装甲带为229mm/12.5°VC装甲,艏艉水平装甲为51~95mmHT装甲。前后部的横向隔壁均为51~229mmNVNC/VC装甲。B63的防水纵壁为73mmHT,双重底的部分减少至51mm。

B63a的侧面烟道装甲为178~203mm,前后152mm。
B64'的最终作为新战列巡洋舰建造方案得到认可。B64系列有两个方案,分别为B64和B64'。其中B64'被作为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开始建造。

B64为254mm主装带(高5.49米,水上3.55米),上甲板为95mm装甲。弹药库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48mm和70mm;动力舱防护甲板水平部和倾斜部分别为22mm和70mm。

前部和后部的横向隔壁为51~229mmNVNC/VC。防水纵壁为73mm,双重底处减少至51mm。艏艉次装甲带为229mm/12.5°装甲,艏艉水平装甲为51~95mm装甲。前后部的横向隔壁均为51~229mmNVNC/VC装甲。

B64的侧面烟道装甲为178~203mm,前后152mm。
B64的主炮、鱼雷发射器、高炮相较B63a没有变化,但减少了2门副炮。除此之外,间接防御也要弱于B63a。
B64'在B64的基础上加宽了0.3米。B64的主装倾斜角度保持12.5°,之后的资料变成了12°,进行了微小的修改。其他基本不变。
防护

天城对三年式穿甲弹的安全距离:
41cm:19km,30°17km
36cm:14km,30°12.5km
由于倾斜主装的效果,炮弹的击角不同。可以看出天城的主装能与长门型的主装甲带匹敌。
完工的日本战列舰的上装有被大口径炮弹击穿并进入重要区域的风险(伊势的203mm、长门的229mm垂直上装防护效果有限,很容易被击穿)。
从加贺开始,日本主力舰的主装高度得到大大提升。

可以看出,天城的防护基本处于日本战列舰的水平了。但天城对41cm炮的安全距离还是不足,在当时的交战距离中并没有足够的防御力。
炮塔正面厚度与长门、加贺的305mm装甲相同,以防御41cm炮弹。炮塔顶部相较于战列舰减少1吋,为127mm。炮塔倾斜部分在10km被击穿的可能性会提高。
炮座为229mm装甲,对41cm炮的安全距离为20.5km,30°14km;对36cm为18.5km,30°11km。
由于日本国内制钢能力的有限,计划向维克斯公司订购一部分装甲。
水平装甲方面,中甲板为57mmNVNC和38mmHT,合计95mm,与B62的最厚部相同。天城与B62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央部不减少厚度。
除了部分部位(如炮塔)以外,天城防御力超过了除了加贺型以外的日本战列舰,成为了典型的后日德兰型主力舰。
但考虑到当时三年式穿甲弹在大角度射入时弹体容易破碎,天城在面对之后解决弹体强度等问题的新式炮弹时,防护是有限的。在采用五号穿甲弹后,天城型防护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了。


对五号穿甲弹的安全距离
垂直装甲
41cm:22.5km,30°16.5km
36cm:16km,30°12.5km
炮塔正面无安全距离
炮座
41cm:22.5(30°24km)
36cm:18km(30°20km)
数据


建造计划、舰历



在3月13日的技术会议上,B64系列的设计顺利通过,被作为次型战巡的建造方案。
很快,舰政本部开始着手次型战列舰的计划。为了方便建造,有人提出采用天城或者加贺改型的设计,以节省成本。最终,接近30节高速的天城改型被采用,这便是纪伊。
日本海军的目的远不止此。当时得知南达科他级建造的情报,开始着手与之对抗的强大高速主力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