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华为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供应商,也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公司。华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都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华为也开始涉足汽车领域,与多家车企合作,提供智能汽车的增量解决方案,包括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鸿蒙车机、自研车载计算芯片等。
前些时间,华为发布了2022年财报,实现了营收6423亿元,同比增长了0.9%,但是净利润为356亿元,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不过,比起财报数据本身,财报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再次强调华为十年内不造车,更多的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加之任老爷子签发了一份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重点指出,不能再使用华为问界这一类的标识,给再次抬头的华为造车论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物理降温。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华为突然叫停从三月份开始的华为问界这一宣传口径呢?这会对华为后续的汽车业务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要弄清楚这些,我们就必须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华为的战略选择,要从本质层面彻底理解自从八七年发展至今,华为做重大决策选择时。一贯的行事风格和逻辑。
华为习惯于抓住窗口期,然后进行饱和式攻击,最后一举拿下,市场从交换机、无线设备到5G通信市场,再到后来的手机终端,华为都做到了。华为建立了三大管理机制来引导战略决策,包括2011年引入了SPBP流程,2019年开始应用的BMLTC以及后来的DSTBM模型。
从结果上看,这是华为的拳头够硬,做事情够果断,取得了成果。实际上呢,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华为过往的战略考量,完全没有那么简单,过程十分复杂,对于入场时机的把控非常考究。
比如说华为的手机业务,2003年,华为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机C300,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反响不佳。2005年,华为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3G手机U626,但是由于价格过高,销量也不理想。2009年,华为开始转向安卓系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安卓手机U8220,但是由于系统不稳定,用户体验不好,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2013年,发布第一代mate,销量也十分惨淡,卖了不到100万台,甚至不及当年小米的1/10。在这个阶段,华为暗地里已经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手机芯片上。
这一战略转变后来经历了多次迭代,华为手机最终在2020年才走上山顶。实际上呢,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华为搞定手机差不多用了将近17年的时光。
再比如说,华为在无线产品上,从1996年就开始投入GM技术的研发,头十年,华为的市场份额一度非常之低,爱立信等巨头甚至没有正眼瞧上过华为。而华为则是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通讯设备底层技术的摸索,包括零八年的多屏超宽频天线技术的突破,零九年TD-lte的推出,华为真正在无线市场攻城略地已经是2015年了。这个过程,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漫长,华为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为后续在5G市场的领先奠定了基础。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说说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第一,造车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耐心。汽车是一个高度资本密集的行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汽车的生命周期很长,从设计到上市到更新换代,都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华为面临着美国的封锁和打压,必须稳住现金流和技术储备,不能轻易冒险。
第二,造车需要深入的行业积累和专业的人才团队。汽车不仅仅是一个智能终端,它还涉及到复杂的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要造出一辆好车,需要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汽车还要符合各种法规和标准,要通过各种认证和测试。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虽然华为在通信和智能手机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但在汽车领域还是一个新手。如果自己造车,就要面对很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造车需要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汽车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涉及到上下游的众多企业和机构。要造出一辆好车,需要有稳定可靠的供应商、渠道商、服务商等。而且,汽车还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这些都需要建立在长期的合作和信任基础上。如果华为自己造车,就可能会损害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和信任,甚至引起竞争对手的反感和抵制。
华为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它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要合理的分配,现在还有很多很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要去突破。汽车业务,还是慢慢来吧。
华为明确表示不造车,目前所做的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只做智能汽车的增量供应商. 华为不造车,而是通过自身强势的技术研发能力入局. 华为在未来10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都只能是一家自力更生,孤军前行的公司,必须稳字当头,稳现金储备,稳技术储备,稳人才储备。希望华为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好。
华为应该造车吗?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