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观园稻香村与徐灿、陈之遴(二)

2021-01-31 09:12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一篇说到,在一开始,作者先是把稻香村影射为尚阳堡的。然后,再通过种种暗示,把稻香村转变为影射徐灿的家乡。这样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徐灿从尚阳堡回到家乡的这样一个主题。


 那么,作者具体是从哪里开始着笔进行转变的呢?实际上从接下来的第二段就开始了。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庚辰侧批:真妙真新。〗〖庚双夹:更恰当。若有悬额之处,或再用镜面石,岂复成文哉?忽想到“石碣”二字,又托出许多郊野气色来,一肚皮千邱万壑,只在这石碣上。〗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風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在此段中,贾政等人本来是准备进农舍内歇息的,但是,却被一件东西耽搁住了:“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于是,众人就此停了下来,开始了接下来的一大段对白,包括如何改变稻香村的布置,如何为稻香村题名等等。直到宝玉为稻香村题完名后,贾政这才“引众人步入茆堂”。


 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本段中贾政等人的行为。为什么这时他们先暂时没进去?实际上很有意思的。从影射的角度来讲,这时稻香村仍还是在影射尚阳堡呀。尚阳堡是个不祥之地,应该是要离开的,所以这时怎么能进去呢?当然是必须要先把稻香村进行改造,把它从尚阳堡变成徐灿的家乡,那样才能进去呀。


 于是,作者就开始了稻香村的改造工程。首先第一步,就是先来了一块“石碣”。这块石头可不仅仅是用了留题这么简单的。因为后文接着就说“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什么叫做“范石湖田家之咏”呢?这句话必须要正确地断字才能明白。这里面的“范石湖”是一个人,就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他晚号“石湖居士”。范成大退休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一组田园诗,描写了石湖这个地方四季优美的风光。同时也描写了很多民间老百姓的生活与悲苦。范成大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因此,上面书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多了这个“石碣”,就令此处“生色许多”,以至于必须要用范成大所写的咏石湖四季风光的那六十首“田家之咏”,才能写尽此地的风光妙处。


 这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竟然需要配以“范石湖田家之咏”?还有,历代写田园诗的诗人数之不尽,为什么作者偏偏要提范成大?


这个答案,相信一说出来,大家立刻就能恍然大悟。范成大是哪里人呀?他恰恰就是徐灿的同乡。他们都是江苏吴县(苏州)人。而且,范成大晚年居住地的这个石湖,属于太湖支流,居太湖之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5公里至太湖以东5公里处,跨苏州虎丘区、吴中区两行政区。这个地方,可不就正是徐灿的老家吗?徐灿的老家是在苏州西面阊门外、虎丘附近的东园(即现在的留园),这里正好就属于石湖这一带的范围之内。


 而在这一带附近,若要说起石头的话,那有一种石头实在太有名了。这当然就是“太湖石”!太湖石的特点与价值,相信大家都知道,无需多说。如果稻香村中忽然出现的那块“石碣”,就是徐灿家乡的太湖石的话,那么当然就能立刻让此处“生色许多”。并且,当然也唯有“范石湖田家之咏”,才最适合用来道尽其中之妙!所以作者的改造工程的第一步,那当真是一下子改到点子上了。


 那么,这“石碣”果真就是太湖石吗?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碣”字。《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那么太湖石当然不是方形呀,而是各种弯曲各种圆弧形。仅此自然不够,为了弥补正文的不足,脂批在这里特意作出了补充:〖庚双夹:更恰当。若有悬额之处,或再用镜面石,岂复成文哉?忽想到“石碣”二字,又托出许多郊野气色来,一肚皮千邱万壑,只在这石碣上。〗


 这句脂批里面说的“一肚皮千邱万壑,只在这石碣上”,大家可千万不要当成比喻句来理解,这不是比喻作者满腹文章的意思。而其实用的就是本意,意思是说这真的就是“千邱万壑”的一块石头!太湖石可不就是千孔百洞的嘛。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形容太湖石就是“百洞千壑”的。还有,这句脂批中还强调,这块石头并不是“镜面石”。这当然也在暗示这是一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太湖石。


 故此,我们可以确定,作者的确是布置了一块太湖石在这里,用来暗示这里将要变成徐灿的苏州老家了。


 关于这块石头,其实还没有完。它还与“李纨”这个名字有关联的。大家还记得吧?我在前文中说过,李纨名字的出处,是来源于汉代的班姬咏扇这个典故。班姬以纨扇在秋天就会被弃用来作比喻,表达遭受遗弃的哀怨之情。这个典故历来在诗文中很常用,但比较特别的是,有一副画作也是以这个典故为题材的。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我下文中即将要重点提到的,风流才子唐寅唐伯虎。


 唐寅有一副《秋风纨扇图》,是仕女画卷中一幅有名的画作。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站立于山坡上的女子,容貌姣好,风鬟雾鬓,绰约如仙,衣带干净利落,随风飘动。眼神颇生动,凄婉之情,宛然在目。手执一纨扇,眺望远方。左上角唐寅题有一诗,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人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历来画仕女纨扇的画作有很多,但其中都是画仕女为主,扇子仅是点缀。唯独唐寅的这幅《秋风纨扇图》,重点却是放在纨扇上,并以一首题诗,点出此画的寓意,感叹世态炎凉,自己满腹才华,却遭谗被损,抑郁不得志,被世人所遗弃。


大家请注意看这幅画的背景,所描绘的景物虽然很简单,但却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个就是女子所站立的地方并非平地,而是一个倾斜的山坡,这种布局在古代画作中是很奇特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画作的左下角,画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


 那么我们再看看书中稻香村的地形,可不就是有山坡吗?那口井,就正是在“篱外山坡之下”。然后再加上本文所说的这一块太湖石碣,正好与唐寅《秋风纨扇图》的背景一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李纨在秋风萧瑟之中,站立在稻香村的山坡上,旁边点缀着这一块太湖石,她凝目眺望远方,回首过往,自伤身世。这就是一副活脱脱的《秋风纨扇图》呀。


 因此我相信,作者为李纨取这个名字的起因,一定是出自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如果大家还嫌不够有说服力的话,我们不妨再来考究一下唐寅的身世经历。


 其他的暂时不说,请大家先来看一下唐寅的出生地。说起来真是巧啊,原来唐寅也一样是姑苏人氏!他的出生地就是在苏州。而更巧的是,唐寅晚年归隐后所住的地方桃花坞,也同样在苏州的阊门附近一带。


 这其实当然不是巧合了,作者就是特意这样设计的嘛。把范成大与唐伯虎两个苏州人一起放在这里,并且这两个人晚年归隐的地方,又都是苏州阊门附近一带。这都是为了要影射徐灿,为了影射徐灿的家乡。


 那么说到唐伯虎,我们也就顺势来到了作者改造稻香村的第二步。这第二步,就是贾政所说的:“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


贾政要为稻香村加一个“酒幌”,“挑在树梢”。这个目的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为了带出宝玉题名“杏帘在望”时所引用的那句诗:“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就同样又是出自唐寅所作的题画诗,名为《杏林春燕》: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大家看,唐寅又再次出现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射徐灿的过程中,来自于唐寅的元素都是很重要的。例如上述的,一个是产生了李纨这个人物的名字,一个是产生了稻香村这个地方的题名。这都是影射徐灿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


 为什么唐寅对于徐灿来说,如此之重要?我相信不仅是因为两人恰巧是同乡,更是源于唐寅晚年归隐居住在桃花坞,过得简单但又平安快乐,与世无争。这正是徐灿一生所梦想、所追求的生活。


 唐伯虎中年归隐,买下了苏州阊门附近的桃花坞这块地,并在这里修建了一所别墅(其实就是几所茅屋),号称“桃花庵”。他每日在此饮酒赏花,逍遥自在,自称为“桃花仙人”。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桃花庵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这个地方,对于唐伯虎来说,那就是一个桃源仙境,是他隐居避世的理想地。唐伯虎的《姑苏八咏》中的一首咏桃花坞的诗也是这样说的: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

千树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青山寥绝无烟埃,刘郎一去不复来。

此中应有避秦者,何须远去寻天台。


 那么回到徐灿身上,她最为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家,也同样是一个“桃源仙洞”。这是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所表露的心声,我在上一篇中已经引用过,在这里再摘引一次:


 便别桃源仙洞,春到愁边谁共。肠断听阳关,珠靺玉骢催控。


如梦,如梦,回首柳浓莺閧。


 徐灿在诗中说,当她在塞外回忆起她的“桃源仙洞”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经常梦到的,就是那一幅江南春天“柳浓莺閧”的景象。这应该是让她最为难忘的画面了。


 而在唐伯虎的咏桃花坞诗中,也同样描写了这个典型的意象:“千树映日莺乱啼”。两者截取的关键镜头真是一模一样。


 徐灿诗中的“閧”字,古同“哄”,喧闹的意思。唐伯虎诗中,也是说“乱啼”。我相信当时徐灿写作的时候,就是套用唐伯虎的诗意来写的。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唐伯虎的那首《杏林春燕》,其中就有“绿杨枝上转黄骊”、“鸟声花影留人住”两句,一样也是有“绿杨”、“黄骊”,“鸟声”这几种意象,这与上述徐灿的《如梦令》中的关键意象是对应的。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作者为稻香村加一个“酒幌”、“挑在树梢”,这首先是呼应了杏花村这层意思。然后,借用唐寅《杏林春燕》的意境,营造了一幅江南春天“柳浓莺閧”的景象。同时,更进一步暗暗借用唐寅的咏桃花坞诗,暗示这里是个桃源仙境。


 这样一来,贾政的这个布置当然就起到了把稻香村改造成徐灿家乡的作用了。这个地方“鸟声花影留人住”,真是“不赏东风也是痴”啊。


 再请大家留意《杏林春燕》这个题目,里面提到了燕子。并且唐寅另外那首咏桃花坞诗里,也有一句“万树围春燕双舞”,也提到燕子。我不知道唐寅诗中的燕子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但对于徐灿来说,这个答案却是肯定的。


 因为后文中,黛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中,就有一句“桑榆燕子梁”。桑榆的含义,我在上一篇中已经详细解析过,是指徐灿回家安度晚年这件事,属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只在桑榆上筑巢的燕子,当然应该就是指回到家的徐灿。作者这是形容徐灿就好比曾经远去的燕子,在春暖花开时再次归来。


 这个比喻,可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它是特别有所指的。徐灿在随陈之遴赴京后,一直处于矛盾、苦闷的状态。在这段时期,她写下了大量的绝妙好词。其中有一首,写得异常地幽咽难言,至为动人,可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就是《风流子•同素庵感旧》:


 只如昨日事,回头想、早已十经秋。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笺象管,别样风流。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


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这首词,通过上下阕分别写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对比。上阙写十年前的往事。那时还是崇祯时期,陈之遴刚刚高中,在京城任职。两人住在京城,夫妻异常恩爱,幸福美满。这也是徐灿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而下阙写的是当下,十年过去了,江山易代,物是人非。她与陈之遴再次来到京城居住。可心境与十年前已经是截然不同了。真是无比的无奈忧伤。

整首词,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最后把无限的追悔、讽谏、无奈、悲凉,尽都凝华结晶在末尾两句: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山。古时的人,把到朝廷做官,形容为登上仙山。因此徐灿这句话,是说她与陈之遴这双燕子,误飞到京城来,做清朝的官,可真是后悔死了。


 那么现在,徐灿这只燕子,可算是终于能够飞回家了。因此,书中作者才特意写了“桑榆燕子梁”来影射这个意思。同时也和《杏林春燕》这个标题进行了呼应。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对于宝玉所引的那句“红杏梢头挂酒旗”的用意,已经搞清楚了。但是,不知大家是否仍然觉得有所不足?


 因为象“燕子”、“杨柳”、“莺啼”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都太常见了。很难说它一定是在影射徐灿家乡的“柳浓莺閧”。还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引唐寅那首咏桃花坞诗呢?这首诗不是能更直接地影射徐灿的桃花源吗?


 这的确是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继续深挖下去。


 一般人都认为,“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是唐寅写的。但我们看原文,作者可没明说呀。宝玉说的可只是“旧诗云”。那难道还有谁写过这句诗吗?的确有的!早在元代,就有人写过这一句了。那就是元代刘秉忠的《藏春集》中的一首《山洞桃花》:


 山村路僻客来稀,红杏梢头挂酒旗,洞里桃花人不见,春心春色只春知。


 原来,唐寅的那句诗只是二手的,原创的可是在这里呢。这首诗的题目是“山洞桃花”。那这不就是百分百的“桃源仙洞”了么?


 这里虽是“山村路僻客来稀”,但却正好满足了徐灿“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无欲无求。而“洞里桃花人不见”就更加好了,徐灿住在自己的“桃源仙洞”,她希望的是不要有外人来打扰、来破坏这里面的平静的生活。这里面的春色就让它静悄悄地绽放即可,亦即“春心春色只春知”是也。


 大家可以看到,刘秉忠的这首诗,比之唐寅那首,更能体现“桃源仙洞”这层意思。不过话又说回来,唐寅那首,却更加符合“柳浓莺閧”的意境。两首诗各有侧重,各擅胜场。但如把两首诗加起来,影射意思就非常完整了。


 这个,应该就是作者之所以看中“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要用它来取名“杏帘在望”,要用它来影射徐灿家乡的原因所在。这真的是作者千挑万选出来的,非常不简单。


 那么可能有的朋友仍然要问:作者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唐寅是个有名的风流才子,作者知道他那首《杏林春燕》这不奇怪。而且《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过唐伯虎。但刘秉忠的这首诗,显然非常生僻,确定作者一定知道吗?确定作者一定是在引用它吗?


 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这个答案就在宝玉所引的另外一句诗“柴门临水稻花香”身上。这句诗的含义,我们留到下一篇再分析。在此,仅分析它的出处问题。


 这句诗应该是出自唐代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但这首诗中,写的是“野门临水稻花香”,跟宝玉所引的“柴门”差了一个字。作者是故意改了字吗?对此,我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确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治学还是要严谨。如果说再也找不到跟书中一模一样的诗句,那我们再顺着故意改字这个方向上去研究不迟。反之,如果真存在一模一样的诗句,那就不应该认为是改字了。


 现在的这句“柴门临水稻花香”就是这个情况。事实上只要稍微认真地去古籍中查一查,就会发现,“柴门临水稻花香”这句诗,是百分之一百、原汁原味有出处的。作者可是一个字都没改。


 那么这个出处在哪里呢?在元朝时,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名为《唐诗鼓吹》。收录有中晚唐诗人近600首诗,对许浑、陆龟蒙、杜牧、李商隐、谭用之等作品选录尤多。此诗集原文不着撰人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朝人元好问,其门人元朝中书左丞郝天挺作注。


 在这本诗集中,同样收录有许浑的这首《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重点是,此处的这个版本,跟上面所引的那个《全唐诗》的版本,是略有不同的。其中一、三、四句都一样,唯有第二句不一样。这个版本的第二句,所写的正是“柴门临水稻花香”!


 这么一来,前述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晰了。诗的确是只有一首诗,但却有两个版本。作者特意引用的是元朝人出版的诗集中的那个版本。


 与之对应的,前面所说的刘秉忠,可也同样是元朝人,他的《藏春集》也是在元朝时出版的诗文!


 也就是说,“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诗是元朝人写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这首诗也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同样是在元朝出版的。


 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指向元朝。为什么作者要选元朝的诗文作引用?因为元朝和清朝一样,都是异族人统治的朝代。而徐灿所回的家虽说是桃花源,但无论如何那也是在异族人统治下的桃花源。


好了,相信到此为止,作者的苦心用意,我们已经了解很多了。不过,这仍然没有完。关于唐寅这个人,关于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以及《杏林春燕》这首诗的背景,还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地方值得挖掘的。


本篇接着分析宝玉所引用的第二句诗:“柴门临水稻花香”。


 首先再次强调一下,作者对影射所作出的设计和铺排,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前后文的意思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衔接而绝无半分突兀和牵强。


 那么前面一句诗“红杏梢头挂酒旗”,引出“杏帘在望”,是在暗示徐灿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回家“在望”了。如果承接这个意思的话,接下来第二句“柴门临水稻花香”,引出“稻香村”这个正名,就应该是指徐灿的最终到家。下面具体来解读。


 前文已述,这句诗是出自唐代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而且选取的是元朝出版的《唐诗鼓吹》中的版本:


秋来鳬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迳绕山松叶滑,柴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去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首先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许浑出生于晚唐,早年仕途不顺,多年科考不第。直到四十多岁年过不惑时,才终于中举。但中举后又没能通过二次考核(这是唐代特有的制度),过了几年都没能授官。直到约48岁时,受岭南节度使卢贞邀请,到南海郡入幕。入幕的意思就是受地方官员私人聘请,到其府内从事辅助性的工作。南海郡的郡治就是现在的广州。


 许浑先从都城长安回到江苏丹阳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在当年的夏秋间天从丹阳出发,巡水路途经三千余里来到广州。《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这首诗,就是他到达广州后所作。


 “朝台”,据《水经注》记载,为汉代时南越王赵佗所筑。汉文帝遣陆贾出使南粤﹐晓之以义﹐感之以诚﹐其王赵佗遂称臣。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故名“朝台”。据考证其故址位于现在广州的越秀山上。


 许浑在广州仅过了一冬。第二年的夏天,他就再次北上,离开岭南了。因此,本诗写的秋天,只能是他刚到广州这年的秋天。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于许浑长途跋涉南下后,刚来到目的地不久的时候。“系马朝台”就有刚到达而解鞍离马之意。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仅是此诗的背景,就可说是与徐灿长途跋涉南下,终于抵达家乡的这层含义,非常地贴近了。这显然是作者看中这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我们再看这首诗的第一句“秋来鳬雁下方塘”。这句诗貌似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其实这是非常值得品味咀嚼的一句。


 “鳬雁”,就是指鸭与鹅。在秋天丰收的季节,成群的鸭鹅下池塘游泳吃食。这是一个象征乡村生活安乐富足的意象。作者要影射徐灿家乡,当然要形容和赞美它的美好。这既是事实,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徐灿的劝慰与祝福。正如前文说过的“桑榆槿柘”的含义以及王驾的《社日》诗的诗意。而最终稻香村之所以以“稻香”为名,同样也是这个意思,取“稻花香里说丰年”之诗意。


 因此这第一句诗就直奔主题。同时,对“鳬雁”这个意象,作者在书中还专门进行了呼应。贾政就特意吩咐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然后元宵宴上黛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诗,再次描写了“菱荇鹅儿水”这个场景。


 为什么作者如此看重这个意象,要直接间接地三番四次进行暗示与强调呢?其实这个意象还并非仅仅是其表面上的意思这么简单,它里面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如果您掌握的诗词量足够的话,不知您是否能想起下面的这一首很有名的诗?这就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大家请看最后一句“凫雁满回塘”,不是与“秋来鳬雁下方塘”这句很相似吗?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是唐诗中描写旅人羁苦的名篇,在后世中非常有名。显然《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那么现在作者特意选中的许浑诗,与此诗存在几乎相同的两句,作者又特意再三强调这句的场景,这是否有作者特别的用意呢?


 先来介绍一下《商山早行》这首诗。它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书中《杏帘在望》这首诗中,同样位于颔联的这一句:


 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


 大家看出什么来了吗?这联诗明显是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句式来写的。


全句只用名词主语,一个谓语宾语都没有。鉴于这种句式是如此的特别,《商山早行》也因这个句式在诗词史上如此地出名,可以肯定作者就是特意对之进行的仿写。


那么作者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猜测一下许浑写这首诗的用意。


 温庭筠此诗的背景,与许浑诗其实好相似啊。温、许是同时代人,温庭筠大二十来岁。他也是多年不仕,颇为落魄。也是在四十八岁时,自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入幕。此诗是他途经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离开家乡,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诗的前三联,精炼写实地描写了离家后路途的辛苦和心情的悲凉。在此铺垫之后,最后一句点出主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那么我们再回到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许浑诗描写的景象与表达的感情刚好跟《商山早行》是反过来的。他以前面三联描写经过辛苦的旅途之后到达目的地的美好,衬托最后点题之句。“待文王”三字,以姜子牙遇文王而飞黄腾达的典故,点出了自己对未来前途仍是充满希望与期待。


 许诗与温诗,背景极其相似,而诗意刚好相反。非常可能的是许浑就是故意反温诗的诗意而用之,借以对比和衬托出自己积极的心态和志向。


 不管这个猜测对不对,但显然《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用意。因为他写的“菱荇鹅儿水, 桑榆燕子梁”,就正好是模仿温诗的句式但内容相反,所写的是回家,是悠闲与富足。这就是反温诗的诗意而用之,衬托出徐灿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心情自然特别地平安喜乐。作者这样的设计,真是手法高超而意蕴绵长。


 顺便说句题外话,古代文人一生浸淫在诗词文章之中,其吟诗作词、遣词用句时的心思肚肠之弯绕复杂,其实很多地方是现代人不容易理解的。例如还是许浑,后世的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读许浑诗》:


 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此诗表面意思是称赞许浑诗作的成就,但其实很明显另有所指,意带嘲讽,指桑骂槐。可我读到的当代所有关于许浑的研究论文,无不纷纷引用此诗,以证明连陆游这样的大诗人都推崇许浑。这样的理解未免显得太肤浅了。


 在稻香村这段里,作者之所以特意要选择许浑这个人的诗,很有可能还跟陆游这首诗的嘲讽含义相关,也很有可能跟红楼梦的终极主题相关。这点且待后文再详细分解。


 现在我们先继续回到许浑诗的余下部分。经过上述这么一分析,相信大家对全诗的意思已经大致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对其中一些细节的地方再多解读一下。


 首先这首诗的取景描写,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它是一个从远到近,逐渐地接近并到达“韦隐居郊园”的室内这么一个顺序。“系马朝台步夕阳”之后,先是“村径绕山”,要先走过一条绕山的小路。小路上落满松叶,很容易打滑。暗示走路之人初到此地,不熟山路。


 绕过山后,看到一处“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村居,这就是隐居之人的家了。此处田园风光秀丽,正是隐居的好地方。进入室内后,是“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的景象,暗示此地还是近海之处。


 那么《红楼梦》书中贾政等人的行路顺序也大致是如此。先要“转过山怀”,才看见“数楹茅屋”,然后再“步入茆堂”。这样写,都是在暗示徐灿从远方逐渐接近并回到家中的这么一个过程。


 现实中徐灿回家后,所隐居的地方,是在“海宁新仓小桐溪上之南楼”,海宁就是浙江东部濒临海边的城市。对于此处,以“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来形容,亦是非常恰当的。


 再看回“村迳绕山松叶滑,柴门临水稻花香”这一句。毫无疑问这自然是田园诗中的好句,但在此时,恐怕它还不止是一句好诗这么简单。徐灿老家是苏州。在明代中晚期,苏州这个地方崛起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例如唐伯虎、文征明等,并形成了一个画派,称为“吴门画派”。晚明时期,吴门画派有一个代表人物张宏,曾作了一幅画作,题为《村径柴门图》。此画上的题诗就是“村迳绕山松叶滑,柴门流水稻花香”。


张宏以这句诗作画,画的自然是苏州的山水。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许浑诗可说是描写苏州山水的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诗。更有意思的是,张宏此画作于1643年,而1644年明朝就亡了。文献记载中,这是他在明亡前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幅画。


所以,张宏这幅画的风景,可是明朝时候的风景。另外,据苏州一带的史料记载,多年后有人在苏州西山之中见到年逾九旬的张宏,鹤发童颜,步履如飞,犹如仙人一般。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徐灿回到“柴门临水稻花香”的稻香村,岂非就是回到了明亡之前的故乡了?这真的太有趣了!同时她也如张宏一般,年逾百岁,犹如仙人。陈家宗谱所载,徐灿“静坐内养,神明不衰。迨殁,异香满堂,虽盛暑颜色如生”。


 原来“柴门临水稻花香”这句诗,还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含义,无怪乎作者要以这句诗命名“稻香村”了!


 我们再看许浑诗的最后一句。年近半百的许浑,头发已经“垂白”了,在“西去磻溪犹万里”的岭南,他并不灰心,仍在期待能遇到“文王”。后来许浑真的就在北归后,逐渐步入仕途,做到两州刺史,并积累了一笔钱财,回家乡购置田舍而享福晚年的。


 如果说许浑仅是在“待文王”的话,那徐灿可是真的等来了“文王”呀!她能得以从万里之外的尚阳堡回家,就是因为得遇康熙这个“文王”。撇除满汉之别不论,康熙自然也称得上是“文王”的。


 关于徐灿遇康熙而得以赦免回家的事件,可不是小事。因为这是被记入正史的。在《清史稿》中的《徐灿传》,寥寥百余字,对徐灿的其它事迹几乎只字不提,通篇就是记录了她遇康熙被赦的事情,记载如下:


 之遴得罪再遣戍,徐从出塞。之遴死戍所,诸子亦皆没。清康熙十年(1671年),圣祖东巡。徐跪道旁自陈。上问:‘宁有冤乎?’徐日:‘先臣惟知思过,岂敢言冤。伏惟圣上覆载之仁,许先臣归骨。’上即命还葬。


 陈元龙所撰《家传》则称:“当时同被谪者,例不得还,即家属叩阍悉不准。准者,惟徐夫人一疏。”


 也就是说,当时尚有许多人也上书陈情请求赦免。但这些人都“例不得还”,就仅徐灿一人被赦得返。这是多么侥幸的一件事?因此书中贾雨村的继室娇杏,为什么是取“侥幸”的谐音呢?徐灿的一生的确够侥幸的。


 当然,除了侥幸之外,也跟徐灿采取的策略有很大关系。她向康熙陈情,并不说自己有冤,只说皇帝有“覆载之仁”。如果说有冤的话,那岂非让康熙推翻自己父皇顺治的判决?这当然不可能了。反之,自陈的确有罪,然后给皇帝戴一顶高帽,那么皇帝为了显示自己是个仁君,破例开恩赦还,这个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所以徐灿也真的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好了,那么对于许浑的这整首诗的含义,我们就大致分析完了。作者引用它来命名稻香村,借以影射徐灿回家的主题,的确是非常合适和贴切的。







大观园稻香村与徐灿、陈之遴(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