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二十九):千篇一律式的乡村建筑

回来不到一周就被病魔缠了身,难受的时候头痛欲裂,喉咙痛,咳嗽流鼻涕,我知道这次我又被感冒给找上了。
最初发作的那一晚记忆深刻,不仅头痛,两腿也酸痛不已,两者同时折磨得我那真叫一个难受,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迷迷糊糊才熬到了天亮。
养病期间,啥事不做,啥事不想,甚至话也不想多说一句,用心感受着发生在我周围的一切。
我住在楼上的这间房间比较宽敞,但只要坐下来不一会儿便会感觉到冷意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用段子手张雪峰老师话来说即是冷得让人“无处可逃”。
这一点也不假!房子自建成至今20多年过去了,木质的门窗经过这么多个春夏秋冬的洗礼后木板与木板之间渐渐出现了较大的缝隙,早已不是当年拼接时候的那般严丝合缝。

在这么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里面又没有安装任何取暖设施,除了多添几件衣服,裹上围巾,戴上帽子别无它法。
况且像农村这类村民住宅几乎没有保温隔热隔声抗震等效果可言,仅仅满足了可供人居住的作用,更说不上住得是否舒适。
楼盖层绝大多数是混凝土预制板,也不需要梁,构造层也是很简单的抹灰即可。于是限制了建造出来的房子的立体造型,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式的方盒子。
只要在村上随便走一圈,放眼望去都是这样子的造型。偶尔会出现一栋或两栋别墅,但那也只是村上为数不多“有钱人”建造的,绝大多数村民住的都是这种看上去规规矩矩“方盒子”。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点,村上那些新建的房子让我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新建的房子正门口无不建造出一个带山花的入口门厅,类似于中国古建筑中的抱厦,或者更像维琴察圆厅别墅那样的入口门厅。
这些房子的入口门厅在旁人看来不明觉厉,但在稍微懂点建筑历史的人来说就觉得滑天下之大稽了。
它两旁的柱子通过观察不难看出是属于“科林斯”柱式,朝四周伸展的忍冬草做工及其粗糙,雕刻得十分生硬。上头的山花有的啥也没有,有的虽有浮雕但同样是粗糙不已。
有些人家的柱子和山花还漆上了“金光闪闪”的鎏金大漆,好一幅富丽堂皇之景象。我以为只有我们村的这个区域会是此番现象,后来慢慢回想自己实习期间下乡到湘阴县和岳阳县调研时看过的沿路的房屋也是如此。
未曾想到相差了上百公里的不同地域空间竟会有如此雷同的建筑现象,是巧合还是在民间早已流传此种建造手法。
我后悔自己没有拍照为证,不然仅凭我在此干巴巴描述不足以具有说服力。
今晚就写到这里,身体抱恙,精力有限,明晚儿继续码。
2018.1.26 子时 辍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