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电影史》第1章

2023-07-13 10:06 作者:侯金辰  | 我要投稿

电影的诞生(1895-1904)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放映了世界上第一场公开售票的电影,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大咖啡馆就是这个咖啡馆的名字。当天顾客只需要支付一个法郎,就可以观看《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十部影片。当时一卷胶片的录制时间大约在一分钟,所以每段影片都在一分钟以内。《工厂大门》是在他们自己的工厂里拍摄的,卢米埃尔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摄影底片制造商。当卢米埃尔兄弟设计出了一台小型摄影机之后,他们就开始了电影制作,这台摄影机使用35MM胶片,是具有拍摄和投影功能于一体的摄影机,卢米埃尔的父亲给这台机器取了个名字cinematographe,中文翻译为活动电影机。《工厂大门》是他们用这台摄影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因为能把影片投射到大屏幕上供很多人同时观看,所以卢米埃尔的电影机从技术上确立了电影的群体参与性。

早期的电影只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比如说《工厂大门》记录的是卢米埃尔工厂中午工人们出门的情景。《火车进站》这部影片据说在播放的时候好多人都被吓到了,他们以为火车头会冲出画面,这种立体的感官也是后来的电影人想要追寻的东西,因为它营造出了一种三维空间的感觉。《水浇园丁》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踩住水管戏弄园丁的故事,片子在当时很受欢迎,据说园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个影片不是刻意拍摄的,是自然发生的,可是后来才知道这个是路易·卢米埃尔出的点子,是刻意设计的,所以这应该属于早期的故事片了。《拆墙》记录了卢米埃尔工厂工人劳动的情景,中间这个指挥的人就是哥哥,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后来弟弟路易·卢米埃尔想出一个点子,把影片倒着播放,产生了一种新奇的效果,这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次使用倒放技术。

这个时期电影的叙事功能还没有真正被开发,一个完整的叙事需要把多个画面连接起来,画面的连接就是蒙太奇,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蒙太奇”这个概念,蒙太奇这个词原本是建筑学里的一个术语montage,本意是构成、装配,音译过来就是蒙太奇,在电影里代表的是剪辑,通过剪辑来组合镜头,完成叙事。在电影的早期阶段,大家还没有把它当成一门艺术去琢磨,只是认为它是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个工具、一个玩具,只有记录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有三个类型:记录生活、工作或者旅游的景观片;记录新闻事件的时事片,比如《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记录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现场,这也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个典礼场面,《市长抵达》是1900年巴黎世博会政府邀请全国的市长参加宴会的情景;简单情节的故事片,比如《水浇园丁》《最后的晚餐》。卢米埃尔兄弟更多的是拍摄景观片和时事片,他们在派出摄影师到世界各地去播放影片的同时,也让这些摄影师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景观时事。从1896年开始,卢米埃尔公司的影片数目迅速扩大,拍摄了爱尔兰、西班牙、埃及、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这是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1896年,卢米埃尔公司的摄影师普罗米奥,想办法把摄影机架在一条小船上,拍摄了河岸的风景,第一次出现了移动镜头的拍摄方式,后来他们又把摄影机架在火车上,拍摄了过隧道的移动镜头,因为卢米埃尔的影片大部分都是写实的景观片、时事片,是对生活的记录,所以卢米埃尔也被称为是纪录片的先驱。

在法国,另外有一位电影制作者被称为故事片的先驱,他是乔治·梅里爱。乔治梅里爱原本是一位魔术师,经营着一家自己的剧场,1895年,当他在“大咖啡馆”看到卢米埃尔的电影放映以后,决定把这个技术买过来加入到自己的魔术表演中,但当时卢米埃尔并不愿意出售他们的摄影机。直到1896年年初,英国的一位电影制作人保罗发明出了一种放映机,并且愿意出售,于是梅里爱就从保罗那里买了一台,经过一番研究改造后,有了自己的电影机,开始了电影制作。乔治·梅里爱一生拍了500多部影片,但只有40%被保存下来,早期他也会拍一些和卢米埃尔类似的景观片、时事片。可是后来,他就开始制作一些带有魔术戏法效果和幻想色彩的影片。由于在户外拍摄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1897年他在室内建了一个可以在画布上绘制背景的玻璃房子,一个玻璃摄影棚,这样就不用受户外天气的影响,可以专心研究拍摄。他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视觉表现手段。比如,《消失的贵妇》里的停机再拍、《炼金术士的幻觉》里用到二次曝光,二次曝光的意思就是说在同一张胶片上曝光两次,比如先拍一次,有了第一个画面,再拍第二次的时候,第二个画面就会叠加在第一个画面上。这个影片还用到手工染色,当时的电影都是黑白的,所以要实现彩色的效果就只能手工染色,可是手工染色相当的麻烦,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在当时也没有普及开来。《灰姑娘》里也用到了手工染色和大量的停机再拍,还有通过“叠化”的方式进行转场。《诡计多端的赌徒的天堂》这个影片里有一个非常流畅的场面转换,这帮赌徒在遇到警察突袭的时候,迅速把赌场变成了服装店。梅里爱的影片已经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因为它是舞台出身,所以他的影片都是严格遵照舞台的模式,这既是一种特点,也是一种局限性,局限性在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还只能依附于舞台。《橡皮头》是梅里爱最著名的影片之一,里面这个人头变大的效果,现在制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做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这个关于梅里爱纪录片里的一个片段,展示了当时他是怎么拍摄人头变大效果的。《仙女国》里,梅里爱在镜头前放了一个鱼缸,通过透过鱼缸拍摄来营造一种海底的效果。《月球旅行记》应该算是梅里爱最著名的作品了,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讲述了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到月球探险的故事,全片14分钟,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被认为是“电影叙事”的起点。这部影片拍摄完毕后,梅里爱先是放给放映商们看,希望卖给放映商,但梅里爱要价太高,放映商们觉得太贵,结果一部也没卖掉。后来梅里爱就只好把它免费拿到一个影棚去放映,还专门画了一张宣传画,没想到这次的上映非常成功,那些放映商们听说这个消息后又纷纷回来购买,所以梅里爱也成了那个时候最著名的电影人。

在法国除了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当时还有两家公司也在制作电影,它们是百代和高蒙。百代公司的创始人是夏尔·百代。1895年,他从保罗那里买了一些电影设备,开始了电影制作,百代公司最重要的导演是费迪南·泽加,费迪南·泽加的创意大都来自乔治·梅里爱或者英国的布莱顿学派,比如《阳台上的风景》这部影片,一个男人通过望远镜偷窥对面的情侣,这种模拟望远镜拍摄视角的方式在1900年布莱顿学派就使用过了。几年后百代公司开发出了自己的摄影机——百代摄影机,到1910年,百代摄影机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摄影机,百代也成为主宰法国电影工业的大公司。

高蒙公司的创始人是莱昂·高蒙,1896年公司开发出了自己的电影机,1897年开始制作影片,公司的大部分影片都是由爱丽丝·盖伊拍摄的,爱丽丝·盖伊是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性导演,盖伊原本是高蒙的助理,公司成立之初并不准备拍摄电影,只是制作电影器材,后来盖伊在看了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影片后,觉得自己也有想法能拍点东西。在得到高蒙的许可后,她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甘蓝仙子》,影片获得成功,并卖出了80份拷贝,从此开始了导演生涯,不过当时还没有导演这个职位,盖伊在拍影片的同时,也得完成高蒙助理的工作。盖伊后来去了美国开了一家自己的电影工作室SOLAX,她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落叶》,全片12分钟,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姐姐病重,医生来给姐姐看病的时候,小女孩意外听到医生说当最后一片树叶掉落的时候,姐姐就会死去,夜晚小女孩睡不着,担心自己的姐姐会离去,于是她来到院子里,把地上的树叶全都绑回树上,她想着这样树叶就不会掉光,姐姐就不会离去了。盖伊一生拍了200多部影片,她对电影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在于演员的表演方式,这可能也跟她喜欢拍摄一些伤感动人的影片有关。之前演员们都是舞台式的表演,但她在自己的工作室挂了一张牌子,上面写着be natural,这是她对演员的要求,希望他们要自然地表演、本能地表演,她改变了银幕表演艺术。

早期的电影制作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法国、英国、美国。

在英国,1896年3月26日,保罗在伦敦放映了他自己拍摄的影片《多佛海的狂浪》,这是英国第一次出现电影的公开放映。保罗是个摄影器材生产商,在制造出了放映机后,他一方面自己拍摄影片,一方面也对外出售放映机,梅里爱就是从他这里买到了最初的一台放映机。所以很快,电影放映的业务在英国就传播开了,1897年,各种剧场、游乐场都有了电影放映。1900年,一群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组成了一个制作团体,因为他们都是在布莱顿这个小镇上或者周边工作生活的人,所以后来这个团体后来被命名为布莱顿学派,是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学派。他们反对梅里爱电影里那种舞台化的东西,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主张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和社会问题。布莱顿学派主要有四个代表人物,乔治·阿尔贝特·史密斯,詹姆斯·威廉森,埃斯美·柯林斯,希塞尔·海普华斯。布莱顿学派通过对拍摄方式的探索,让电影不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出现了视听语言。《望远镜中的景象》这个片子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就是这个男的通过望远镜偷窥一对情侣,这个影片不再使用单一的视点,而是使用了多视点。之前卢米埃尔的影片都是单一视点,摄影机放在单一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化,但这个片子有了两个镜头的视点,一个是客观视角,一个是透过望远镜观察到的视角。《祖母的放大镜》也是多视点,一个客观视点,一个透过放大镜观看的主观视点。《车的爆炸》这个影片也用到停机再拍的手法,不过海普华斯和梅里爱不同的是梅里爱是在棚里拍摄,海普华斯是选择了室外的场景,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大吞噬》讲的是一个人发现摄影师在拍他,很生气,走过来把摄影师吞掉了,这种拍摄方式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创意,因为没有人这么拍过。《玛丽简的不幸》这是一部喜剧片,讲述了一位女仆因为生活中的琐事遭遇到的不幸,这个影片最重要的一点是出现了远景和中景的切换,通过从远景切换到中景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虽然在切换的时候动作匹配不是很好,但是已经接近连续性动作的剪辑方式了,这种远景和中景来回切换的想法给电影的表达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经历着路人的冷漠,遭受着别人的欺辱,他只能在梦中去幻想美好的生活,全片总共三分钟,在影片的结尾她没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在寒冷中死去,布莱顿学派的电影开始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汽车中的婚礼》这个片子讲述了男孩带着自己喜欢的女孩去教堂结婚,女孩的父亲在身后紧追不舍的故事。这个影片在观感上明显跟同一时期的影片不一样,因为它镜头的运用更加灵活,可以左右摇动,艾斯美·柯林斯可能是对摄影机的支架进行了改造,所以摄影机可以左右摇动,这样就可以根据人物的调度来进行构图,画面显得不那么呆板,这也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追车的场景。当两人到达教堂,埃斯美做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省略,通过一个特写镜头来省去了冗长的结婚仪式和教堂里的全景,通过这一个镜头观众就能明白两人结婚了。

在美国,1893年爱迪生搭建了美国第一个摄影棚黑玛丽,这个影棚倾斜的屋顶在拍摄时可以打开让阳光照进来,影棚底部有一个转盘,可以旋转采光。不过这时爱迪生公司制作的影片不是用于大屏幕投放的,而是用于他的电影放映机。这台放映机是1891年爱迪生公司发明的一个设备叫Kinetoscope,中文翻译为活动电影放映机。这台机器一次仅供一个人观看,带上耳机还可以听到声音,1894年一种电影放映厅的形式在美国流行起来。不过这不算真正意义的电影,因为它一次仅供一人观看,不具有电影的群体参与性这一属性。所以公认的电影诞生,还是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爱迪生直到1896年4月,才用维太斯科普放映机在纽约进行了展映,放映取得成功,标志着用于大屏幕放映的电影在美国可以成为一种独立可行的工业。爱迪生公司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是埃德温·鲍特,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叫《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第一个镜头是消防员梦见一个女人和小孩,预感到她们可能有危险。第二个镜头消防员拉响警报。第三个镜头消防员们整装待发。第四个镜头在消防队的门口,消防员们集合出发。第五个镜头消防队的马车驶向街道。第六个镜头车队在马路上行驶。第七个镜头消防队抵达失火现场。第八个镜头女人和小孩被火围困,消防员破门而入。第九个镜头消防员救出了这个女人和小孩。全片一共七分钟,这个影片用了多个镜头,连续性的剪辑方式,电影的连续性剪辑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连续性剪辑就是把多个镜头组合在一起,让时间和空间上显得统一,看起来流畅自然。当然,现在所有的影片都是连续性剪辑,不过在电影史上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在这个时候。这种多个镜头的连续性剪辑方式最早应该是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因为鲍特也是在看了月球旅行记之后才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拍一个故事。《汤姆叔叔的小屋》根据舞台剧改编,这是美国电影中第一次使用插入字幕,在每一个场景开始之前插入一个字幕来解释这个场景的大意,这种插入字幕的方式布莱顿学派的乔治·史密斯使用过,鲍特也是从他那儿得到的启发。《火车大劫案》讲述的是几个人劫持火车,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全片一共12分钟,鲍特在这里边单独拍摄了一个创新性的镜头,放映员在放映的时候可以选择把这个镜头放在片子最开始播放,或者是片子结束的末尾播放,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如果在片头播放,它有一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感觉。如果放在影片的片尾,当劫持者被警察绳之以法,被击毙的时候再出现这个镜头,会产生一种审判,一种警示的效果。《火车大劫案》也被认为是影史上第一部西部片。

在中国,1896年6月,上海《申报》刊登了电影放映的广告,8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这是中国第一次营业性电影放映,当时被称为“西洋影戏”。这一时期西班牙、印度等一些国家在购买了电影设备后,也开始了影片拍摄,只是很多拷贝都没能保存下来。

至此,电影的第一个十年为这一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这一新媒介所具有的创造性将在下一个十年得到加强。

《世界电影史》第1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