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答案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律诗。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哀婉含蓄 B.雄奇瑰丽
C.高亢豪放 D.清新自然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七言
(2)D
(3)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 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解析】
(1)本诗属于律诗,每句有七个字,属于七言律诗。
(2)这首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半黄”“积雪”“日暖”“如人语”等语言生动形象。统观全诗,色彩明丽,生气勃勃,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故选 D。
(3)“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城内“未省有春光”和城外“榆槐已半黄”构成对比,写出郊外早春来到,表达出见到郊外春景的快乐惊喜。“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生”、“欲”二字,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从听觉、视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人语”、“作药香”用比喻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写出了诗人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之情。“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直接抒情,“为君寻取却茫茫”,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感慨,抒发出诗人的茫然与惆怅。
译文: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暖和的日光照着,黄莺儿啼啭,似人在对谈;一阵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芬芳的药香。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赏析:
这首七律,首联点题,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是律诗常用格式。
首联说城内领略不到春光,城外却春光明媚,两者作一鲜明对比,诗人出游寻春的目的便顺带道出,见到郊外春景的快乐惊喜的心情也呼之欲出。写城内外春景的不同,在唐宋人诗词中经常见到,如宋辛弃疾《鹧鸪天》词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就把城内外景色作对比,体现野趣。 首联的榆槐半黄,对春光略作点染,以下二联就专门写春光。前一联写大景,注目山水,描摹青山顶峰残余着积雪,春水已生,池塘上涨,杨柳萌发嫩条,映现水中。后一联着眼于小景,用倒装句,说天气回暖,鸟儿啼鸣,风儿拂面,夹杂着阵阵药香。两联同是写景,各因景不同而采用不同手法来刻绘。前者是纵目所见,后者是行春时所嗅到听到。写大景时很宽阔,注意色彩的比较及远近的区分,如描绘远山,着力于青山顶上的积雪,自生层次;稍近的水,在白茫茫中衬以绿柳的倒影,都很鲜明。写小景时重在感受。写莺啼、草长,加上暖日、和风,又承以“如人语”、“作药香”,不仅表现得很细腻,而且不言“日边莺暖”而言“莺边日暖”,不言“风来草际”,而言“草际风来”,都化熟为生,情随境转。同时,所有的景物都密切早
春时令,山存积雪、水中垂杨、莺唱日暖等,都是早春的象征,回照了首联城里体念不到春已来临这一事实。尾联转而以情作结,但不直接写郊外游春的惬意、风景给人的满足,却荡开一层,说景色中蕴涵着好诗,却一下寻不出来,也就是说妙景难言,显得含蓄不尽。唐庚作诗喜欢推敲苦吟,这两句既是写春游的心得,也可视作他作诗的体会。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
(1)B
(2)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颔联写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于言表,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颈联写出了诗人遭逢贬谪之后的洒脱坦然、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绝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解析】
(1)B.“伤感之情”错,表达出内心的欣喜之感。
(2)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结合写作背景,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达黄州后,写下了此诗。从自己的遭际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首联,自嘲目前的处境。“为口忙”可以说是全诗之眼。因出语讽刺遭遇“乌台诗案”,造成奔忙劳累的现状,诗人来到偏僻的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一个“无事小闲差”,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来说,当然会“自笑”“荒唐”了。颔联,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被贬职又怎样?还是独享的鱼笋和美酒,做自己的新诗。酣畅痛快、潇洒非凡。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这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总之,全诗体现了苏诗被贬后难言的伤感,也有初到黄州的喜悦。他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本题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每一联,分点回答即可。
译文: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更觉得荒唐。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赏析:
《初到黄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的意思是,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
B.颈联寓情于景,通过对“花迎”“星初落”“柳拂”“露未干”等景色的描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兴奋。
C.这首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景,鸡鸣、莺啭、晓钟是听觉,紫陌、玉阶、旌旗等是视觉。
D.这首诗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是酬和之作又不媚俗,不失礼仪和雅致。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这两句是说,随着宫阙里晓钟鸣响,大明宫众多宫门大开,玉石台阶两侧排着皇家仪仗队,文武百官肃立两厢。描绘了一个宏伟庄严的朝见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
【解析】
(1)A.“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分析错误,从“春色阑”可知,应是暮春时节,不是早春。
(2)诗歌颔联“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这两句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之情,以及对朋友的赞赏。
译文: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露。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诗歌赏析: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
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工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独有凤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本”字,暗示曹军虽有泰山压卵之势实现雄图大业,却终会化为泡影的结局。
B.“曹瞒眼里已无吴”写出了曹操的自信大气,表达出作者对曹操这位英雄的仰慕。
C.颈联“梦中”“箫声”“夜月”这些意象,由《前赤壁赋》一文化出,令人黯然销魂。
D.尾联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历史沧桑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B
(2)第一问:诗人对历史的变迁(或历史沧桑、或人生如梦等)的感慨和现实的“荒凉”(或怀古伤今、或仕途失意、或生活坎坷等)的伤感。
第二问:①怀古伤今(或伤己),前五句回忆赤壁大战和三国人物;②用典,第六句化用《赤壁赋》语句;③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尾联对句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
【解析】
(1)B.“‘曹瞒眼里已无吴’写出了曹操的自信大气,表达出作者对曹操这位英雄的仰慕”分析错误,“曹瞒眼里已无吴”意为曹操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中,写出了曹操的狂妄轻敌,抒发的是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之情。
(2)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赤壁之战而写的一首怀古诗,表达了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悲凉之感。诗的前五句,作者写得非常的具有气势,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尽收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梦断箫声夜月孤”运用典故,突出历史沧桑之感;“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怀古伤今的具体感受。最后是以写景收束全篇,以景结情,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译文:
八十万水军顺江东下,原本是想大展雄图,船头船尾相接,让千里长江都显得狭窄了。诸葛亮心中空有大汉王朝(满腹才智到最后也是枉费心机),曹孟德眼里已经没有吴国,(狂妄轻敌最终梦断赤壁)。东风猛,烈火剧,八十万水军付之一炬,全部销毁,夜半醒来,唯有凄凉的箫声飘扬在孤独的月夜。经过这个不堪回首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看到而今只剩下荒凉的石矶上飞鸟盘旋,一片衰草寒烟。
赏析:
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舳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 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5.阅读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雪 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球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选自《中国新文学•诗歌卷(1927-1937)》)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旅人授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凉的氛围,令人感觉寒意逼人。
B.诗歌第一小节写旅人身处孤馆,泛着青色冷光的灯,纷纷扬扬的雪花和似串似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饱含无限的惆怅之情。
C.第二小节用“蛇舌”来喻火焰,将炉火在雪夜中的跳跃摇曳之态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同时炉火的温暖与室中的冷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D.诗歌第三小节不说“梦醒”“梦破”而说 “梦回”,是因为旅人梦中跑得很远,回到了温暖的家,一个“又”字可以看出旅人思乡之切。
E.诗歌短小凝练,多处借助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冷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2)诗歌中有多处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试举两例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B D
(2)第三小节的“瘦损”,含有“消瘦”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书页如人一般变得消瘦,暗写孤馆中旅人的清寒与憔悴之态,使惆怅、自怜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小节的“掷来”,“掷”有“扔、抛、投”的意思,声音仿佛物品一样被扔了过来,将远处传来的狗吠声写得极具力量感、画面感;同时,“掷来”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的沉寂,以动衬静,使孤馆的夜显得更冷清。
【解析】
(1)B.“似串似缀的珠帘”错,原诗中“垂下雪的珠帘”是指雪像珠帘一样;D.“因为旅人梦中跑得很远,回到了温暖的家”错,属于强加因果,从原诗来看这只是一种推测。
(2)明确所选的动词,然后分析所用的表达技巧等,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分析。第三小节的“瘦损”,含有“消瘦”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结合内容“枕畔的书瘦损了”分析,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结合“孤馆的灯是青的”分析,暗写孤馆中旅人的清寒与憔悴之态,残夜梦回,孤馆中的人像书页一样憔悴不堪,饱含诗人无限的惆怅、孤独之情;第四小节的“掷来”“掷”有“扔、抛、投”的意思,长夜漫漫,诗人独居孤馆,突然远处传来狗吠的声音,“掷来”写出了这声音仿佛物品一样被扔了过来,将远处传来的狗吠声写得极具力量感、画面感,同时,以动衬静,“掷来”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网的沉寂,使孤馆的夜显得更冷清、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