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武则天(第四十三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贞观之治》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创立贞观盛世的故事。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登上皇位后,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并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寻求好的治国方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到国与民、君与民的那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要有先存百姓的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了“抚民以静”的一系列以民为本的措施政策。唐太宗在社会治理上执法严明,以身作则,注重法制建设和教化于民。通过藉田仪式和不在农忙时节征发兵役等措施重视农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通过政府鼓励多生孩子,降低结婚年龄,赎回逃亡到匈奴地区人口等措施,使唐朝人口由800多万迅速增加到近二千万。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肃清边患,使唐朝疆域空前辽阔。通过和亲及平等对待等民族和谐政策,实现四夷来朝,使贞观年间呈现出强大和谐的盛世局面。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对中外文化兼容并蓄,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唐太宗李世民发展了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治国政治理论,自己本身也成为后世治国的一面永不磨损的镜子。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在国家治理上很有作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一位女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破天荒地成为男权社会的皇帝,她所统治的王朝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使中国整体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她虽然离开人世已一千三百多年,但时至今日,人们仍常常提起她。她是魔鬼,因为她的杀气太重;她是圣主,因为她的一生总与奇迹相伴。她在突破,突破了世俗,突破了宫廷,突破了男权社会,突破了整个时代。她所成就的辉煌为人类历史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无比瑰丽的色彩,她的传奇不可复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就是武则天。
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有一尊最著名的佛像--卢舍那大佛,虽然经过了千年沧桑,仍显得悠远神秘。传说中它是按照一个人的容貌塑造的,而这个人的名望远胜于这尊大佛,她就是武则天。
十四岁入宫被封为才人
一直力求突破,却苦等十二年被迫成为尼姑
公元638年(李世民40岁,李治10岁),十四岁的武则天被召入皇宫,成多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这对武家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举家欢庆。最疼爱她的母亲却非常担心,因为她知道,看似尊贵的皇宫,却是十分凶险的地方,处处充满了明争暗斗。武则天离家时,母亲哭着与女儿诀别,而武则天则显得非同寻常。
十四岁入宫,一般人女子都会悲悲啼啼,因为不仅要离开家还预示着未知的命运。武则天入宫时,她对痛哭的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意思是说,我有机会见到皇帝,你怎么知道一定是祸不是福呢,你干吗要像平常家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呢。在那个年代,武则天的这些话无疑是一个时代强音。
公元625年,武则天出生于山西文水,她的父亲武士彟(huo)本是商人,在唐朝建国时立下了功劳,最终晋升为工部尚书。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病故后,唐高祖李渊亲自做主,娶了隋朝权贵观王杨雄的侄女,也就是武则天的生母。武则天有一个很美好的童年,父亲非常疼爱她,但在她刚刚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她的异母兄长对她很不好。命运的转折使武则天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敏感的内心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她倔强地想要突破家庭的束缚,宁愿到深不见底的皇宫里去奋斗。
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唐太宗有很多女人,武则天只是其中并不抢眼的一位。唐太家见到武则天,看她眉目间有无穷的妩媚,于是赐号为媚娘,但光靠这种妩媚在佳丽如云的后宫中并不能脱颖而出。武则天入宫时的地位并不算高,只被封为一个才人。
唐朝的嫔妃制度是,在皇后之下有四妃(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四妃之下是九嫔,九嫔中第一等就是昭仪;九嫔之下又有婕妤9个、美人9个、才人9个,才人是最低的一等了;才人之下还有宝林27个、御女27个、采女27个。
武则天一心想通过显示自己的出与众不同来寻求突破。当时唐太宗有一匹狂烈的骏马狮子骢,即便身手矫捷的骑手也没能将它驯服,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柔弱的武则天站出来说,只需给我三件东西,就能驯服这匹烈马。唐太宗吃惊地看着武则天,问她需要哪三样东西,武则天回答说,一是铁鞭,二是铁檛(zhua),三是匕首,如果铁鞭打不服它,就用铁檛击打它的头部,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武则天的这番话似乎让唐太宗感到了暗暗的杀气。在整整十二年的漫长光阴里,武则天一直试图有所突破,但毫无结果,她的地位没有得到任何升迁,更令人担心的是唐太宗即将老死,所有的希望似乎都将跟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破灭。公元649年,50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含风殿,整个后宫凄风冷雨。
皇帝死了以后,唐朝当时的规定是,没有子女的嫔妃一律到感业寺去做尼姑,如此了却一生。24岁的武则天也不例外,唐太宗一死,她也被迫到感业寺当尼姑,陪伴她的只有晨钟暮鼓。
二十六岁二次入宫,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经过十八年的宫廷及政治斗争,四十四岁成为皇后
现今的陕西省西安市感业寺遗址,已经在西安市西北静静地度过了一千多年。三十年前这里曾是一所小学的后院,现在孩子们早在就搬离这所房子,到教学楼上读书了,但是这里一直不变的是老师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武则天的一生,“不要小看咱们后面的那座庙,那庙里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进了庙再走出来,就成为一代女皇了,武则天…… ”老师尤其会重点讲述武则天在这里的经历。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感兴寺的磨难,武则天未必会有日后的辉煌。在感业寺,武则天是孤独的,她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太子李治。
在唐太宗病重期间,两个人曾同时服侍,没想到相互间竟产生了浓浓的爱意。此时,李治已成为新皇帝,但他们一个在皇宫,一个在寺庙。公元650年(武则天26岁),在唐太宗周年忌日时,李治到感业寺行香祈福,武则天终于见到了李治,泪如雨下,李治同样急切地想把武则天接入宫中,但武则天毕竟是父亲的女人,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即便身为九五之尊,李治也无计可施。王皇后知道了此事,主动建议皇上将武则天秘密召进宫中。王皇后当时正想着如何对付受宠的萧淑妃,她觉得把武则天接到皇宫就可以为她所用,但让王皇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她后悔一生。
被压抑的情感一旦再度复燃便爱得一塌糊涂,进宫后李治将三千宠爱集于武则天一人,武则天很快被封为昭仪,他们的情感还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久的。王皇后终于受不了了,转而联合萧淑妃一起对付武则天,她们机关算尽,要把她彻底打垮。而武则天要抗争的却不只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人,更大的障碍还在宫廷之外。王皇后的背后是强大的支撑着唐王朝政权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在北朝后期的西魏北周开始形成的以关中陇右地区的军事贵族为核心的一个政治集团,隋唐的皇室都出自这个集团。
唐高宗李治支持武则天,他与舅舅长孙无忌、大臣禇遂良等人代表的关陇贵族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长孙无忌、褚遂良是唐太宗临终前的顾命大臣,是在他们全力扶助下李治才当上了皇帝,而且在李治称帝后,他们继续执掌朝政大权。李治和武则天起初打算,以和平方式笼络长孙无忌等人,但无论他们如何低声下气都无法奏效,此时的斗争已转化为关陇贵族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为了对付关陇集团,李治、武则天转而扶植新势力,一批依靠科举入仕,庶族出身的新晋官僚,如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双方的争斗已到了最后关头,宫廷内外充满了紧张的氛围。这时手握兵权的元老重臣李勣(ji)在一份秘密的奏章中,对唐高宗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李勣对唐高宗说,立皇后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唐高宗接受了李勣的意见,果断地废掉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说明立皇后由国事变成了家事。
此后,长孙无忌、禇遂良、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被相继贬杀,王皇后、萧淑妃被打入冷宫,这不仅标志着自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贵族统治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皇帝--贵族政体的终结。
公元655年七月,武则天入主中宫,被册立为皇后。从入宫那一刻起,武则天就面临着作为女人的各种压力,她一直在试图突破。如今,经过十七年的坎坷与抗争,四十四岁的武则天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女人世界的最高峰。
历史上说唐高宗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敢做主的人,废王立武的过程就是一个例证,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大事,能够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容易。
着手处理朝政,善于用人,展现政治才能
废立皇帝,走向台前,平息局势,控制朝政
朝廷中新掌权的政治力量是由于拥护武则天而起来的,这无疑增加了武则天的政治砝码,使她不再局限于在后宫当皇后。皇帝李治身体多病,将朝廷的一些事情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天性机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处理非常满意,于是委以政事。
“劝农桑、薄徭赋、广言路、杜谗言”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处处为百姓和中下层官吏着想,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也集中体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智慧。紧接着,武则天开始组织自己的权力网,她招纳许多文学之士,组成自己的智囊团,称之为北门学士。她让智囊团参与朝政政事,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及学习表疏,以分宰相之权,不过唐高宗仍然执掌着最高统治权,虽然武则天的一度自作为福,引起高宗的不满,但最终他们还是和好如初。在政事的处理中,武则天越来越能从大局出发,做出重大决策。就在这一年,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二人共掌朝政。三十年驾轻就熟地治理着国家,武则天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水平,她其实已具备了当皇帝的能力。
在官员的任用上,武则天受到了历代好评。司马光、李贽(zhi)都评价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爱养人才、爱护人才,使得天下英雄尽为之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只要你是真的有才能的人,就提拔到负责的岗位上去,这就使得当时的整个政治充满了活力。
公元675年三月,当唐高宗因风疹加重无法上朝,打算逊位于武则天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由一个女人来做皇帝,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从有过的,马蜂窝被捅开了,包括宰相郝处俊在内的朝臣们,不顾一切地强烈反对着,为稳定局势,唐高宗只好中途作罢,武则天也退缩了,毕竟这件事突破了男权社会的底线。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于洛阳宫,临死前,唐高宗留下遗嘱,太子即位于柩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公元684年一月三日,太子李哲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唐中宗年轻气盛,不顾法度地破格提升皇后之父韦玄贞,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武则天,她雷厉风行地召集百官,下达太后令,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转而立幼子李旦为皇帝,她自己则从幕后走到前台,牢牢地掌控了朝政大权。
武则天废立皇帝,其实挑战的是根深蒂固的皇权制度。这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情,她很可能因此身败名裂。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第二年,扬州爆发了徐敬业的叛乱,文学家骆宾王还写了名传千古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来点燃大众的反武激情。徐敬业的兵变看似来势汹汹,但很快被镇压。越王李贞等李唐宗室诸王也在各地发动了武装反抗,同样被武则天轻松地镇压了。在平叛兵变的过程中,武则天证实了自己在政局中的绝对优势,她找到了自信,紧接着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官吏的整治行动也逐渐展开。武则天创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报箱,她大开告密之门,发下命令,只要有告密者,臣子们不仅不得过问,并要提供当时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驿马,以五品官员的待遇提供饮食,让其一路顺风地抵达皇宫。如果告密者所说的话,符合武则天的心意,此人会马上得到破格重用;如果告密者所说的话是虚构的,武则天也不予追究,这无疑是对告密分子最大的怂恿。四方告密者蜂起,就在告密风潮中,开始出现了一批在历史上令人不齿的酷吏。
广造舆论,大肆铺垫
六十六岁终成女皇
通过种种非常手段,武则天一步步逼近了皇帝的宝座,但越逼近,她越发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所有女人都无法突破的难关,那就是人心的向背。武则天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难题,但在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面前,她感到很难突破。她该如何制造舆论向朝野上下宣扬她当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呢?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要做皇帝,这在儒家的政治传统中,是不可想象的,那就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意思是母鸡住法长打鸣,这个家庭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导致家破国之)。武则天在儒家思想理论中,找不到女人当皇帝的合法性依据。
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洛河,古称雒水,它从洛阳城穿越而过汇入黄河,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被视为神河。如今生活在洛河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在1300多年前,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武则天距离皇帝的宝座虽然只差一步之遥,但她非常清楚,必须找到一个依据,让所有人看到一切都是天意所为。
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派人选了一块特殊的白石,并在上面凿上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暗中派人向朝廷呈献,自称是在洛水中偶然获得,武太后大喜,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众臣为武太后上尊号圣母神皇。一个多月后,圣母神皇大赦天下,将宝图更名为天授神图,一系列大肆宣传和造势之后,普天之下都知道了宝图之事,更记住了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从此时起,武则天已被隆重地推上了神坛,此后全国各地祥瑞不断,五色鸟、祥云、白狼等。连一向浑浊的蒲昌海都变得清澈见底了,当地老人与来自天竺的婆罗门解释说,中国有圣天子,海水即清无波。敦煌的刺史李无亏立即将这类祥瑞上报武则天,以表功邀宠。超自然的力量为武则天提供了养料,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曾普遍认为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上天对人世的预兆。武则天非常聪明,她借助吉瑞使民众相信她本人乃是天命所致。
史料记载,武则天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重要的礼制建筑,成为她祭祀神灵和施行朝政的场所,它就是明堂,明堂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座明堂的顶部,专门设计了一个高达一丈的铁凤凰,外面涂以黄金,这自然是武则天作为女皇的象征,她还给明堂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万象神宫。武则天还是感到欠缺,她要开创新朝,这意味着她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和信仰支持,佛教给予了她新的启示。
法明和尚等十大高僧给她做了一本《大云经》的授记义疏的书,而恰好在《大云经》里面就讲到印度传说故事中的吉祥天女,是以女身来统治阎浮提国土的,而阎浮提就是中国。佛经里面都说了吉祥天女将会统治中国,因此武则天就利用佛教的义理,为她登基制造了一个正当性的理论。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天竺(古印度)传入中原后,经过光阴流转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佛教不仅长在了老百姓的心里,也与政权紧密相连。公元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意不答应,但擢升傅游艺为给事中,这当然是一种暗示。一时间,六万余人都仿照傅游艺的举动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就连皇帝李旦本人也上表,说自己不愿意再姓李了,请求改为母亲的武姓。
如此,武后无论如何不能再推辞了,她选择九九重阳节为登基的吉日,大赦天下,将唐朝改为周朝,她本人成为周朝的皇帝,尊号为圣神皇帝。经过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又经过三四年紧锣密鼓的舆论铺垫,六十六岁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心愿。
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无疑是位成功的政治家,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她必须有超乎寻常的智慧,用大胆的举措,收取更多的人心,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能够在男权社会中有立身之地。
打破门阀制度,大开科举创建武举
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人口增加,疆域拓展
由于唐朝的三省制度,武则天当政后感到不能把控住宰相,由此给她造成一定的压力。武则天通过相关措施,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把控。
武则天开始亲自主持修撰姓氏录,有效地拉拢了中下层官吏,进一步打破了门阀制度。她广开仕进之门,不只是低品的官员,连宰相的任命也不断打破常规,甚至一些五品、六品官员,能被直接任命为宰相。平民百姓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高官。武则天曾一次任命了拾遗、补阙六十余人,破格提拔的官员们对武则天感恩戴德。制度上的突破显然至为重要,在科举制度上,武则天有两项新的举措。首先是大开科举,它是由皇帝临时确定科目,下制进行考试,科目很多,一般人和在职员都可以参加。通过制举,武则天给那些空寂下僚的优秀人才开辟了一条迅速升迁的道路。其次武则天创设了武举,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臣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获得出身的。
武则天的目光,同时掠过了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打破了门阀制度后,魏晋以来崇尚门第的贵族政治,从此一厥不振。她将政权向普通平民开放,推动历史的发展,称得上武则天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武则天时代虽然一度因改朝换代而造成血雨腥风,但在她的统治稳定之后,社会秩序就恢复正常了。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对武则天的历史定位,可谓公允。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大量增殖,疆域空前拓展,基层社会安定,文化高度繁荣,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不仅为自己选拔了一批人,使政治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同时还为开元之治准备了人才。开元二十三年以前,朝廷所有的大臣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虽自我作古,称帝建制,但终究受制于男权社会
晚年经过犹豫和比选后,决定传位于儿子
武则天继续前行着,她有着自我作古(自己创始,不效法前人,指有所创新)的勇气,但她毕竟也是人,越到晚年就感到了巨大的无法突破的压力。她虽然卓越无比,但终究无法改变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基础与秩序,她的内心也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男权的影响。她虽然非常宠爱女儿太平公主,但从没想过要把帝位传统女儿。接班人的竞争主要是在武则天的侄子与儿子之间展开。
武氏是一个大家族,在武则天的后辈中,最出类拔萃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其中武承嗣的呼声更高一些。此时,武则天的儿子睿宗李旦已被降为皇嗣,但仍居住在东宫,实际上是已被严密地监管起来了。最初武则天确实想过传位于武承嗣,但她内心非常纠结,因为皇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的。
帝制的中国是家天下,武则天做皇帝是武家的天下,理论上只能把皇位传给姓武的人,因为你是武周王朝的开国皇帝,不能让江山改姓,可是女性皇帝有一个问题,传给武家的人,那只能是传给她的侄子,侄子才是武家的人,可是传给武家的人当了皇帝以后,她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呢?是姑姑,而侄子当皇帝后,他会立他的父亲就是武则天的兄弟为太上皇,立在太庙里,姑姑在太庙里是没有位置的。
宰相狄人杰是武则天最为信任的大臣,他问武则天,儿子与侄子相比,究竟谁更亲一些。武则天晚年,不能不考虑自己身后的荣辱,狄人杰等人的话说到她的心坎上,只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接班才可以永保自己受到祭祀,自己的子孙永远继承自己的事业,这才是为自己设计得最为长远的规划。武则天终于完全取消了立武氏兄弟为太子的想法,将庐陵王李显接回神都洛阳。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武则天的心情是苍凉的,记得她刚当女皇时一切笼罩在无比神秘的氛围当中,她以为自己与天相通,无所不能。不知怎么回事,史书上竟然还有武则天在晚年生出牙齿的记载。这样一来,武则天以为自己超越众生了,但武则天终究还是人,当病魔一次次降临之后,她也不能不觉察到自己的局限,于是更加用心地安排后事。公元701年十月,武则天回到了长安,改元为长安元年,这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因为这是她移居洛阳之后,二十年来首次西返长安,标志着王朝政局的重大调整。
因为唐朝的发迹之地是在长安,她本人也是作为皇后的身份陪着唐高宗从长安到洛阳的。改唐为周后,她以洛阳为首都,号称神都,那么武周政权是以洛阳为首都的政权,她现在回到长安,年号改为长安,带着儿子回到长安,就是一种动向,表示要把皇位交还给儿子。
虽已决定传位儿子,但仍遭逼宫还政于李唐
悟透人生,无字碑任由后世评说
武则天令皇太子改从武姓,并召集太子和侄子梁王武三思等人在明堂盟誓,昭告天地将永远和平共处。接着武则天又煞费苦心安排李家与武家通婚,以便亲上加亲,不至于在自己死后兵戎相见。除了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势力之外,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又结成了一个新的权力集团,他们都对李显的顺利继位构成了巨大威胁,使政局的走向产生新的变数。终于公元705年正月,在武则天又一次病重时,宫中发生了政变,一支队伍直奔武则天所住的迎仙宫,这支队伍由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ei)等人率领,见到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二话不说将其斩首。政变官兵将武则天的长生殿团团包围,要求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随后,武则天被软禁了起来,并移居上阳宫,虽然她亲生的儿子成为新皇帝,仍然定期向她问安,还给她上了新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空头衔,她所有的政治权力都被剥夺了,她几十年苦心营造的武周王朝也顿时烟消云散了。最热衷于权力的武则天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这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不过,人世间的事确实不好琢磨,就像禅宗之顿悟一样,经过最致命的打击之后,武则天虽已气息奄奄,却在弥留之际悟通了人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她突破了自我,认识到原来所有的权力富贵都是空的,回首一看,自己的一生显然多在偏执当中,所谓的圣神皇帝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八十一岁高龄的她感觉有点累了,她想要安息,重新做回李家的媳妇。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与唐高宗合葬,她甚至主动提出,让她曾经恨之入骨的王皇后、萧淑妇的族人全部恢复旧业。出乎人们的意料,一辈子好强到极点的武则天变得平和了,她与世界和解了。
这是武则天的陵墓,也是唐朝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皇家陵墓,墓碑上一个字也没有,似乎是什么也不说了,又似乎有永远说不完的传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