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日练 | 金砖墁地成殿宇,技艺传承为保护
2020学年福州市高三地理12月调研卷A卷
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苏州陆慕镇(今元和街道)御窑村一直是御窑金砖的主要烧造采办地。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当地的水清澈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黏糯柔润,烧制出来的金砖质地特别精良。目前,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0—12题。
10、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主要得益于
①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优质的原料
③繁复的工序
④精湛的技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周期长
B.市场需求少
C.劳动力短缺
D.生产成本高
12、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
A.扩大金砖生产规模
B.传承金砖制作古技法
C.开发金砖替代原料
D.提高皇家建筑知名度
解题思路
本题以御窑金砖为背景材料,以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的原因、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好处为切入点,考查了工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0、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主要得益于
①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优质的原料
③繁复的工序
④精湛的技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皇家建筑,最大的要求就是质量好(美观、上档次),造价不是最重要的。“当地的水清澈温软,滋养的泥土特别黏糯柔润”,由此可见当地拥有优质的原料,故②项正确。御窑村东濒阳澄湖,西临大运河,且位于苏州地方,水陆交通便利是肯定的,但全国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很多,御窑村绝对不是孤例。所以说,其成为皇家特供,绝非交通因素使然。故①项错误。
“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工序繁复,技艺精湛,烧制出来的金砖质地特别精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繁复的工序,是从属于精湛技艺的,即假使没有相关技艺,而有所谓多道工艺也无用。故④项正确,③项错误。
11、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周期长
B.市场需求少
C.劳动力短缺
D.生产成本高
答案:A
解析:
“御窑金砖是我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其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从选土练泥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而且(合格)成品极少,这是御窑金砖产量有限的主要原因(生产周期长),故A项正确。御窑村所制金砖成为明清皇家建筑特供,虽然不面向普通市场,但是(国家)市场需求不少。故B项错误。
现代制金砖,或者会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明清时代,金砖御制,背后有皇家(整个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故C项错误。金砖用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不假。但是,皇家所用的器物,根本不会考虑成本,只要质量上乘、美观大气即可。由此可见,金砖产量有限,与成本关系不大(重点是制作难度大,制作时间长)。故D项错误。
12、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
A.扩大金砖生产规模
B.传承金砖制作古技法
C.开发金砖替代原料
D.提高皇家建筑知名度
答案:B
解析:
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传承金砖制作古技法,免得技艺失传(本身技艺难度大,且现代社会对金砖需求低,不再有皇家不计成本的投入,金砖手艺人生存状况堪忧,故该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故B项正确。即使在明清时代,御窑有皇家背景,财源无忧,其金砖生产规模仍旧有限,更不用说现当代只是将其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已,即列入名录的行为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太大好处。故A项错误。
既然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传承。这就是说,它们并不会去开发金砖替代原料,故C项错误。所谓的皇家建筑,就是明清故宫及其他一些园林、陵寝而已,其本身知名度极高,保护(传承)金砖技艺对其知名度的提高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课外拓展
金砖是专供明清皇家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主要产自江苏苏州、(上海)松江等地(由运河水路运至北京)。由于其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等,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故品质优良(质地致密坚硬、光亮异常)而产量有限,受到了明清历代帝王的青睐。
注意,故宫“金砖”,并非真是由纯金(或贵金属)制成的砖块,而是一种土质方砖。“金砖”一名的来历:一说,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一说,金砖系皇帝(皇家)专用,身份尊贵而得名。一说,这种砖烧造工艺复杂,造价极为昂贵,有“一块金砖一块金”的说法,故名。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赵丹妮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