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_《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_第二讲(2)叔本华

2023-03-30 23:14 作者:husohuso  | 我要投稿

本文为阅读《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时的读书笔记,仅对书中个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摘录整理,并浅记一部分思考。写成专栏形式一是方便之后查找,二是希望通过讨论增进理解。受制于个人的知识水平与主观理解,文中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等疏漏,还望予以指出与讨论。
另,受限于成书时间较早或一些观点长久以来一直未达成共识,书中一些内容可能会存在争议,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无法一一辨别,故观点多以书中所提为准,也欢迎积极指出与讨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一种无穷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意志实际上是生命意志。在动物它表现为我保存和繁殖后代,在人则表现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种种活动。意志既然是一个无尽的追求,那么它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叔本华又把意志称为“饥饿意志”。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 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所谓的幸福与享受只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欲望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形式,人从来就是痛苦的。虽然人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空虚和无聊,消除痛苦,却无法成功,因为痛苦和空虚、无聊不是人生偶尔的现象,而是人生的本质。

        当叔本华将欲望作为人的本质的时候,他不仅颠覆了几千年来西方主流传统对人的理解,更揭示了一个现代的基本事实:“欲望成了物自体、瞬间的抽象事件、反对早先的社会制度的工具。在新的社会制度里,欲望以普遍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形式出现,它是公开的秩序,是统治性的意识形态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践;欲望在社会制度中为人们所意识到的无限性,在此社会制度中,积累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进行新的积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无疑也是建立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本质的悲剧性的洞察基础上的。


消除痛苦

        既然痛苦是由生命意志所产生,那么根绝痛苦的办法似乎也只有弃绝生命意志一途。讲到弃绝生命意志,人们首先会想到自杀。但叔本华认为自杀是对意志的屈服,而不是否定。得救的惟一途径就是意志无阻碍地显现出来,以便它在这显现出来的现象中能够认识它自己的本质。惟有借助于这认 识,意志才能取消它自己;同时也能随之而结束和它的现象不可分的痛苦。

        叔本华和历史上那些禁欲主义宗教家一样相信这样可以克服生命意志,最终消除痛苦。然而,如果生命意志不仅仅是人的意志,更是宇宙本质的话,那么任何个人对它的克服都只有个体的意义,而没有全体的意义。从整体上说,生命的痛苦丝毫也没有消除,生命的意志丝毫也没有被取消。但叔本华认为,只要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四大皆空的境界,就算意志否定了自己。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认为可以通过审美经验暂时摆脱人生的痛苦,具有人生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

        叔本华秉承了康德的思路,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与周围事物处在种种功利的关系中,它们不是满足欲求的手段,就是妨碍满足欲求的障碍。而在审美时,个人不再是欲求的主体,而是一个纯粹无意志的认识主体。因为在审美时,我们被审美对象深深吸引,它将我们暂时从意志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了“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

        同时,审美还有认识功能。按照叔本华的思想,理型不属于表象,它们在时空关系之外,不能用认识表象世界的方式来认识,而只能通过审美来认识。在审美时,主体与客体都超出了时空的充足理由律的形式,作为对象原型的理型因而对一个超时空的认知主体呈现,而不会受到表象事物的干扰。

        在审美时,对象进入我们的纯粹主观,就像主体此时失去了他的个体性一样,客体也暂时失去了它在日常经验中的种种关系,而以比较纯粹的方式成为理型的代表。把握存在于这些理型中的美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审美的快感。

        叔本华根据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型的程度来给它们分等级,从最低等级的建筑,到园艺和风景画,再到文字和悲剧。在叔本华这里,悲剧还不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 艺术的最高峰是音乐,所有别的艺术都是让人们感知理型,而音乐直接复制意志。

读书笔记_《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_第二讲(2)叔本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