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Luca新作 | 延伸:等待,是充满希望的等待。

2018-07-20 18:30 作者:指弹中国-指弹吉他  | 我要投稿


撰稿 | 小康


好的歌曲是让人浮想联翩的,它可以使你想起失败时的奋起直追,失落时的独自舔伤和失恋时的内心释然,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这么一首歌。


1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首歌曲是U2乐队的《With Or Without You》,指弹吉他改编演奏由意大利指弹演奏家Luca Stricagnoli完成。


爱尔兰摇滚乐队 U2

这是一首抒情摇滚,出自U2乐队1987年3月推出的专辑《The Joshua Tree》,专辑一经推出,歌曲《With Or Without You》在同年的美国流行音乐榜便夺得榜首,以此,U2乐队再次牢牢巩固了自己的乐坛地位。2000年这首歌曲还入选了《滚石》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100首英文歌曲》,高居第八位。


我们也不难从《最伟大的100首英文歌曲》一书中发现,虽然许多摇滚乐队以充满速度和力量的音乐为第一风格,但往往让人记住他们的也都是这些乐队发量很少的抒情歌曲,除了U2乐队外,例如还有Metallica,枪花,涅槃,The Police,Rolling Stones等乐队。这也显示了抒情歌曲的共同的特质——与之共鸣。


等待,是充满希望的等待。除了爱情,我们还有很多等待,例如等待出生,等待成长,等待收获,等待死亡...在等待过后,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或欣然接受,总之,我们也不必为结果而表现的太过烦恼,情绪释放出来就好,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而歌曲《With Or Without You》以“爱,等待”为主题出发,正契合抒情要点,浪漫的爱情故事必先经历充满磨砺的等待,现实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


With Or Without You

改编/演奏:Luca Stricagnoli



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指弹中国音乐季Luca中国巡演也在3、4月份完满结束,对于Luca的乐迷来说,接下来,又是一场充满希望的等待。


2018Luca巡演海报

我们在今年luca《WHAT IF?》巡演中体验到了他的音乐惊喜,一把极具创意的三头琴是luca上演好戏的利器,也是通过它我们再次的了解了这位指弹界的“异星人”。同时,相信许多中国乐迷在心底期盼着Luca再次来华,再一次为我们带来的指弹惊喜,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2


说起乐手的创作,真不是信手拈来那么容易,除了有好的灵感,还要有好的创意,理论和技术的成熟是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前提,另外,还需要创作者有充足的创作时间。


前一段备受争议的《明日之子》选手李袁杰也是无奈躺枪,我猜想华晨宇对其的质疑并不是特指李袁杰这一件事儿,而是指向了整个华语乐坛的现状,李袁杰的“火”,首先是受众的接收与认可才导致了一首不成熟的作品推向了更多大众,我想这对于一位正在研读土木工程系的大学学生来说已经做的不错了,毕竟,这不是他的专业,我们能从“市场选择”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就不会让我们迷失认知,从而不会肆意的谩骂,就算是骂,也该明了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再骂。


图片来自网络

骂,是这个时代赋予人们的第一情绪,我们常常在网络中看到这种现状。无头脑的骂,不明事理的谩骂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们要知道,冷静是智慧的要点,这是造物主赋予人类最大的长处,但往往我们却都为主观情绪所蒙蔽,而不能静心体察事理。正如汤姆逊科学大纲上述写的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科学家用几只猴子做实验来研究动物心理,他们把猴子爱吃的花生米放入一个瓶口狭窄的玻璃瓶中然后递给猴子,猴子看到后乱摇一通,试图吃到瓶子里的花生米,但结果是只有少数的花生米出来。科学家又试着指教猴子将瓶子倒置,这样花生米不就出来了吗?但猴子拿到瓶子后还像之前一样乱摇一通,费了很大的力气,也只能得到很少的花生米。这时的猴子为什么总是不能领悟科学家的指教呢?因为猴子的眼里此时只有花生米。


有时,我们看待问题又何不像实验中的猴子呢?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呢?借用作家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将问题放在意识深处,而有心于远,从容以察事理。”意思就是:要先把解决的问题放下,放松心思,冷静体会、观察事物的本质。如果,人人都可以领悟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人民的思想将进入另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也将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也包括艺术创作这一块。


3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我们可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了解和接触吉他,要说启发70、80、90后玩吉他的人或乐队是谁?有人会说是“Beyond”或“黄家驹”,有人会说是崔健,也有人会说是“魔岩三杰”等等,大家众说纷纭,但我相信,在你的心里也会有这么一个人,他(她)启发了你的吉他梦。


而启发我喜欢上吉他的是BEYOND乐队,其实确切的来说我应该是被BEYOND乐队的歌迷所感染的(当然!BEYOND乐队的歌曲也很有力量),95年第一次见证了邻居家比我大5岁的姐姐的狂热,她说她要嫁给黄家驹,可是黄家驹早在93年意外死亡了...我还记得和他们姐弟俩在他家第一次看BEYOND乐队92年的《光辉岁月》演唱会VCD的情形,关上窗门,拉上窗帘,功放音响调到最大,这架势好像是看什么禁忌片一样...那时候,他们姐弟俩因为这事儿也没少挨打。


八零、九零年代手机和电脑还不是很普及,也没有如今的“农药”或“吃鸡”游戏,尽管信息闭塞,但也不见得我们的生活有多么枯燥乏味。那时候,有卡带录音机里吉他拨云见雾般的、高亢的、穿透骨髓直达内心的solo作伴,我们时常还能在歌曲中听到诸如“继续革命”之类的态度。后来,我渐渐感觉一些很有态度的歌曲几乎再无问世,新产的歌曲又大都是一些靡靡之音,那种让人一听就热血沸腾、起鸡皮疙瘩或内心共鸣的歌曲也只有在老歌中找寻得到,再后来,我就索性只听老歌,慢慢的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


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还喜欢70、80年代的歌曲,他们会告诉我:“你听这首新出的XX歌曲,真棒!”但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不入法耳”,有的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的我会狠狠地酸他一下,“哎呀!听的那是些啥啥啥?赶紧关了吧...费电!”朋友们听到这话都会很诧异,对于他来说,这就是神曲,神曲是不容亵渎的。看着他们为了自己“心动的”音乐而狂热,对于我来说也是不解的,也许我该和他好好喝一杯,我得阻止他们给歌手“生猴子”。有时我也会产生“随波逐流”的想法,最起码心也不再纠结,也不会有失落感,活的简单点不好吗?这一点我反而更羡慕他们。


我有尝试着学习朋友们的做法,但失败了,事实证明我不能这么违心。这一切源自榜样对我的影响,他们启发了我凡事要听一听自己的内心。我喜欢听老歌或许是一种自我安慰,可是我真心期待着能像他们一样的歌者、乐手再次出现。然而,事实是让人揪心不已的,相比这些年乐坛一些大腕的陨落或退出,放眼望去却找不到新的接班人出现!难道当初引发我们各种态度强烈的现状都消失了吗?还是音符的排列组合用尽了?或者是再无新意的词语出现?又或者是我们的灵魂出现了苍白?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21世纪的榜样在哪里?他为什么总是迟迟不能再次出现?个人分析的原因是:生活的节奏超越了人们思想的速度。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端坐在小板凳上,老师曾这样告诉我们:“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为能经历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如今,我还清晰的记得老师脸上骄傲的神情。的确,21世纪的科技发展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有值得骄傲的一面,但又从人们的思想层面上来说,这让我觉得我们甚至都不如古人。我们正在这个信息大爆炸中被悄无声息的炸的粉身碎骨,各种短暂快感的输入严重剥夺了人们大脑拥有空闲时间来思考一下人生,或者我什么也不思考就想发发呆的权利,而且这还十分让人上瘾。


我们忙于拼命,忙于生活,忙于刷某音,忙于各种社交媒体...把痛心献给肥皂剧,把欢乐献给畸形喜剧,把赚钱不则手段当做一种崇拜,把外在浮华当做人生追求...有时,我们也无能为力,可偏偏我们还要适应这种生活,于是,生活就好像坠入一个无限死循环里。


既然我们无力马上改变这种状况,倒不如让目前的自己活的简单一点,继续坚持着你的坚持,期待着你的期待。这样一想,我倒是觉得听老歌也不是一件什么落伍的事儿,我是有期待的。


既然追求榜样,何不试着让自己成为榜样?先来给自己订一个练琴小目标,从最基础开始,比如7天一阶段,一个月要熟练何种曲目和技巧,又比如,这一年要完全领悟多少曲子,等等。在这一计划制定并实施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完完整整弄明白了再继续下一个计划。只要你坚持这么做了,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练琴变的有了节奏,相信即使没有专门去找老师带,你的进步也会是很大的。


Luca新作 | 延伸:等待,是充满希望的等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