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30《理论-假币的经济问题》(含货币对各领域商品价格的影响)

2023-08-10 00:11 作者:宇文豪  | 我要投稿

作者:我自己(严禁转载)

时间:2023年8月9日

有关假币的不良社会影响与违法情况,前人已经论述的非常充分了,这里无须赘述,只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一下假币的情况。

首先根据货币二因素,货币的价值由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又因为其使用价值中,作为货币的这种使用价值,可以让货币担负价值尺度的作用,因而其在市场上的交换,就可以脱离其自身原本的价值(差额也就是铸币税)。

(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我的其他文章或视频)

此外,根据货币流通需求量公式:商品价格总额/流通速度,货币实际所需要的流通量,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商品,价格,流通速度(这里是暂时不考虑货币其他职能的情况下)。

因此,显而易见的地方是,假币的生产和流通,并不受正规发行货币的地方管理,因此,假币的生产量,和流通量,是完全脱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只为生产者的私利服务。

因此,假币制造者,就可以人为的根据个人需求,来调控假币的生产量和流通量,而不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众所周知,货币作为一种商品,也会存在供求关系,当供给过大时,就会导致价格下跌。而假币无论其生产和流通量是多少,只要其流通出来,就代表其>原本的货币流通量。

因此,就会导致货币价格下跌,即物价上涨。

有人可能会疑惑,如果假币流通会导致物价上涨,那么生产假币的人,其所持有的货币,价格也会下降,岂不是同样损失吗?

实则不然,这里面有两个被忽略的地方。

一是假币流通导致的物价上涨,是针对原有商品价格而言,或者说是针对原有的货币价格而言,是下跌的。可另一方面,假币生产者是生产出来了,他原本所并不占有的货币,因此即便他所持有的假币同样贬值,他也是变向增加了收入。

这里我用数字举例说明:假如原本市场上有价格1万元的商品等待出售,并且货币流通次数为2,那么市场上只需要5千元的货币,就可以维持运行,保证现有的物价水平。

然而,假币生产者,为个人私利,新印了5千元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上,就导致市场的货币,变成了1万元,于是商品价格也会翻倍。原本卖1块钱的东西,现在要卖2块钱。

而假币生产者,因为持有5千元的货币,尽管其已经贬值为原本的一半,为原本的2千5百元货币的购买力,但对其个人而言这笔钱,仍然是凭空出现的。

而他购买商品,将假币流通到市场上后,货币贬值的副作用,就要由市场中的其他人,以及持有货币的人,来共同承担了。

于是,最终的结果是假币生产者,凭空增加了原本2千5百元货币的购买力,而其他人,则需要承担商品翻倍,货币财富缩水一半的负面后果。

二是,货币流通,并非像游戏一样,点下鼠标,就能实现。

货币流通,需要一个过程。

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差异,和不同商品的差异。

假币刚刚生产出来,没有参与到流通过程中时,它就和废纸没有两样,其价值,只是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会高到可以达到货币的价值。

而一旦假币投入流通,它就立刻发挥其使用价值中,作为货币的那一部分,从而谋求到超高的价值差额。

假如1假币成本1分钱,面值为100元,那么其用100元购买某商品时,就等于是获得了99.99元。即便假币生产者,可以生产出与全社会等量的货币,并投入流通,导致货币贬值一半,它的面值也仍然是100元,只是它的成本变成了2分钱,能购买到的商品,价格翻了1倍而已。因此,单论这种类似于铸币税的东西也只是变成了99.98元,但此时,由于物价翻倍,同样的99.98元货币的购买力,就相当于原本的49.99元。

说完其假币的利润来源,再来说流通对其的影响。

因为假币生产者,使用所生产出来的假币,购买物资,不会直接购买到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物资,只能是其中一部分领域。因此假币流通,尤其是少量流通时,并不会导致价格的普遍上涨,因而其行为也较为隐蔽。

假如假币生产者,使用1万元假币,购买了A领域的商品(如1台智能冰箱),那么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A领域的,这个卖给他商品的具体商家。

在商家看来,1万元=1台智能冰箱,这是等价交换,不存在货币变多的情况,而他将这1万元流通到别的领域,例如购买制冷风机时,后者的老板也是同样的想法。

可无论具体到个人上,是何种结果,对于整个A领域而言,其货币量是增加了的。而流通中,货币量是和商品价格,以及流通次数相关,在商品产量与商品价格,以及流通次数不变的,这样一种情况下,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也是不变的。

因此,假币生产者,在A领域投入1万元,就会导致1万真币退出流通领域。从而形成看似的商品价格不变,但由于退出流通领域的1万真币,会以某种形式被某人贮藏,就会导致其消费受到一定限制,如果不受限,那么当此人拿出这部分货币时,就会导致流通领域的货币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因此,一旦投入1万假币和退出的1万真币,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会导致市场上在某一时刻,额外多了1万货币,物价的上涨以及较大幅度的波动就是必然的。

此外,退出流通领域的1万真币,也不一定非要是货币形式,也完全可能是商品形式,即某种价值1万元的商品,原本是可以销售出去的,如今却变成积压的情况。

试想一下,假如假币生产者,直接向A领域投放了大量货币,几乎买空了A领域的商品,那么A领域就会在短期内,出现大量货币,并存储在商家手里。尽管其中一部分会照常生产,但多余的货币则会流通到其他领域,如B。

考虑到大量货币投入,必然会导致大量货币被贮藏,而这些贮藏货币,又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流通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因此就会导致流通货币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而在一些和A领域关联较远的领域,如Z领域,当大量假币流通到Z领域时,其他从A到Y的数十个领域,都导致了大量的货币增加,也就都导致了物价上涨。可Z领域此时,还没有获得额外的货币,就已经要面临上涨的物价,因此其生产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也就会导致其领域的商品,一部分难以出售,并最终出现积压的情况。

这种看似的偶然,实际上是必然,是假币大量流通后,导致部分领域先拿到大量假币,从而获利,而后拿到大量假币的领域,则会先行面临物价上涨的情况,导致商品积压,且积压商品的价格最后,也往往是与一部分扩大的货币贮藏一起,成为假币投入价格的一部分。

即最初投入的假币量=新增货币贮藏量+新增商品贮藏量。

并且根据流通过程,从假币生产者开始,能够先获得大量假币的领域,是前期的优势方,后获得假币的领域,是弱势方。假如假币生产者向市场上投入1万元,其最初所得,往往是还没有开始贬值的1万元商品,而最初受到这1万元货款的A领域,则可能因为收入增加,导致货币贮藏增加和消费增加,并进而导致一部分,下一个B领域的商品价格上涨,因此A领域所能实际拿到的商品,就已经是涨价后的商品,其获益就少于假币生产者。

随着流通过程的继续进行,就会导致各领域出现下个领域的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但因为各领域的货币贮藏加大,导致一些领域并没有获得额外货币的情况。

并且,即便是先获益的领域,也会随着货币在其他领域的继续流通,而导致整体的价格上涨,最终导致整体的物价上涨,从而间接损害最初那些看似获益的领域。

这里始终要明白一点,假币生产者是假币的生产者和流通者,而其他各个领域,尽管获得假币,但其自身只是流通者。

因此,假币生产者或许会因为生产的假币越来越多,导致其自身收益的利润率减少,但无论怎么样,它的财富都只会通过流通假币,而得到凭空增加。而其他各领域,无论自身所能够获得的假币多少,只要它不是被完全贮藏,那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尽管看似没有上涨,也只是因为流通的时间还不够而已。

因此,假币生产者,获利的基础,仍然是货币二因素,仍然是其中价值,与使用价值当中可以当做价值尺度的差额。即货币购买力与货币实际价值的差额。

而其获利的两大特点是:1是无论其生产多些货币,只要它能流通出去,货币贬值的风险,就由其他领域承担,它自己的财富是凭空增加的。2是由于流通存在时间间隔,先得到大量假币的领域,会得到短期的好处,但最终仍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整体的物价上涨,带来的亏损。

其投入货币的特点是:假定现有货币量,满足当前的商品流通需求时,其投入货币量=新增货币贮藏量+新增商品贮藏量。

而在当今社会,比起贮藏商品,人们依赖于贮藏货币,因此假币的大量投入,导致的主要是新增货币贮藏量,至于新增商品贮藏量,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是:卖不出去了,被迫贮藏。

好了,说完这些比较基础,浅显易懂的地方,下面进入正题:

假币的生产和流通,必然会导致上述问题吗?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必然,但实际上,还真不一定。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需求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而现实中的不同市场领域,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算是一个整体的,灵活的市场。

更像是各个不同的小市场,但其中存在着一些联系而已。

因此,各领域的货币流通需求量,往往与其当下,实际的货币流通量,是不相等的。这种情况下,假币的流入,就不一定产生大量的货币贮藏。因为该领域原本的货币流通量就不够,大量假币流入后,只会继续在流通领域中存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新增货币贮藏较少,人们可用于购买其他领域商品的货币,也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该领域对其他领域的需求,就会大体不变,因而也就不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商品价格上涨。所以这时,假币生产者,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向这个领域,投放货币,并且不用担心整体的物价上涨。

那么,与之相反的情况就是,某领域的流通货币量,已经大于实际所需的流通货币量,这时该领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货币贮藏。

如果此时向该领域投入大量货币,只会导致货币贮藏得到进一步增加,并进而导致该领域对其他领域的购买力增强,其他领域的物价变化,就会受此影响,非常迅速。

前种情况下,假币生产者,即使向该领域投入1亿假币,也不一定能够推高其他领域的物价,而后者,可能只需要投资1万,就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商品价格上涨。

因此,各领域的实际货币流通量,与其实际需求的,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假币可以投放的空间量,大于这个量,就会导致其他领域价格上涨,小于这个量,就可以使影响限制在该领域之内,且假币投放者,获益的利润率更大。

此外,除这个因素外,商品生产情况的变化,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

假如A领域商品生产规模扩大速度较快,就会导致,其领域的商品总额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假币投入到这个领域,就容易在不断扩大的货币流通需求当中,站稳脚跟,而不是走向贮藏。

因此,这样一来,这种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价格影响也会较小。

反之如果B领域商品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很慢,甚至停滞,乃至于萎缩的状态,即便只是少量货币投入,也可能导致其领域的新增货币贮藏量大增,从而使价格影响更快扩散到其他领域。

再来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货币的流通次数,如果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方,货币流通次数就会更多,同一时刻,市场上代售的商品就会相对较少,因而只需要极少的货币,就可以满足流通需求。

反之,就需要更多货币。

因此,对于商业发达,货币流通次数较多的领域或地方,投资一点点货币,就会产生较大效果,而对于商业单一,货币流通次数较少的领域或地方,投入大量货币,往往也效果不佳。

从我的分析可以看明白,本篇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说明假币的经济问题,但后面,已经扩展到货币对各领域投资,所带来的价格问题。不过两者本质上,原理是比较类似的。

此外,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我上面的逻辑中,是把新增货币贮藏量,与新增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因果关系去看的。现实生活中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唯一决定因素。

不过,两者还是成正相关的。

如果一个人的新增货币贮藏量足够大,他的新增消费,往往也会随之扩大,如果一个人的新增货币贮藏量开始缩小,那他的新增消费往往也会缩小,因此将新增货币贮藏量,看做是新增消费需求,从而看做对其他相应消费的领域的市场需求扩大,导致其他相应领域商品价格的增加,这个逻辑是比较合理的。

130《理论-假币的经济问题》(含货币对各领域商品价格的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