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非经济专业阅读记录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读起来吃力,看的半懂不懂。作者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来刺激经济。
2019年我问过一些朋友一个问题,关于可能 来临的失业潮,他们是如何看待,以及个人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有人淡定说该来的会来的。有人主张技术转型与升级,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一个回答“失业和经济萧条在我的记忆里每10年一次,88,98,08,18,前三次我记忆深刻的是98,我当时在武汉,很多国企改制和倒闭,马路上开始有静坐的,下班没车回家,夏天发洪水,都开始忙抗洪了,好像也不关注了,那时孩子小,物价上涨,能做的也只能开源节流,现在回头看,当年因为改制下岗的我周围的人大部分还是不错的,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2018,2019的经济萧条被淘汰的人还是那些替代性强自身不强,怨天尤人要的太多的人,其实这样的人不萧条也是要淘汰的。对于个人来说,我一贯的做法是有多大力量干多大事,求稳,控制外债,减少消遣性好奇。”
带着一份好奇,我想了解失业背后我能理解的东西,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凭我所能懂得去阐术它。
货币
首先要说货币,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计量单位以及价值储存的工具。整个生物界通用的货币最初只是能量的载体,比如不同物种间的协作与交换。人类史则是小麦,盐,烟草曾被作为货币。后来考虑到货币的弹性低(也就是不可替代性),以及持有成本低,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硬货币。再后来,产品的产量提升,跨区域贸易的实现,货币的交易量大大提升,而硬货币由于数量有限,解决方法要么是降低商品的价格,要么是使用新型的货币。如果降低商品的价格,原来的债务方有崩溃的危险。最后则是使用了纸币和电子币替代了原来的硬货币。现在的货币成为软货币。
工资
我认为工资是介于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与劳动力边际产物之间的一个值。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指个人或团体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接受比某种最低效用还要低的工资。比如如果在一线城市给我开三千五的工资,我一个月租房一千五,吃饭一千五,交通通讯五百。那么我宁愿不工作,也不会接受这份工作。这三千五百块则被称为我的负效用。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即某一就业人员的工资,等于每减少一个就业人数所引起的价值的净损失,也就是个体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得到工资后,我们的工资又分为货币工资工资与真实工资。货币工资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真实工资指能够购买到消费品和劳务量的值,它与消费品价格与税收等有关系。货币工资与真实工资之间的关联,如果只限于一个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普遍涨薪,其他行业薪资不变,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货币工资上涨的同时,真实工资同时上涨。当涉及到所有行业时,货币工资与真实工资相反,当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时,原来有工作的人工资议价能力变低,要与失业的人竞争,因为外面还有许多人在找工作,开低点工资,你不干,还有别人干。物价会降低,但保有工作的人,真实工资会变高。但如果身上背有债务的人,还款不变,生活压力增大。此时国家的对外出口不受到压制时,工人工资降低,导致产品价格降低,能够在国外获得更多的销量,给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量,反向调节提高物品价格。
需求
消费伴随着需求,关于需求基本了解的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同等比例的增长。比如我挣五千时消费三千,挣一万时的消费会比六千少。我们今日压抑的需求并不会转化为未来的同一需求。我今天少吃一顿早饭,明早并不会吃两顿早饭。提前享受的需求,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不会抑制未来的需求,因为已经习惯了,回不去需求降低的生活下。需求受着收入、客观环境、预期三者的影响。
失业
失业的分类: ①因生产结构失调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②由于技术改革,不同职业或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配劳动力及各种新技术的变革引起的与就业者的冲突的摩擦性失业;③由于气候或季节(如冬季)停止施工等引起的季节性失业;④由于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而发生的所谓“自愿失业”,等等。
失业的乘数效应,乘数是指投资占收入之间的比例。如果现在有一个团体900人,平均每人的工资6000,得到工资的人把工资三等分,2000消费,2000储蓄,2000投资。团体外的人工资的也是6000,收入=消费+投资。一个人靠1.5人的投资与消费来获得收入。如果一天这个团体900人全部失业。第一批900人的失业将引起第二批600人的失业,第二批600人的失业引起第三批400人的失业。第三批400人的失业引起第四批267人的失业。。。。。。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所有失业人数为2700人。失业犹如将一个大石头扔进湖面,水波从中央到四周散去,水花由高到底,波及面不是最初所见,而是后续的慢慢影响。
充分就业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不包括自愿失业。与之对应的是就业量不足,是指有人愿意接受比现行真实工资更低的报酬去工作,但无业可就。
利率
在数学模型上,我们都知道一种产品获得最大利润是在生产最后一件产品时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也就是边际利润为零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产品的生产到加工上市这之间有一个周期,比如我产品的加工周期是一年,那么我边际利润为零时,我那部分产品处于亏本状态。因为生产最后一件产品的前如果不投入生产而是放入银行还有4%的利率。所以应该用产品的边际利润率来衡量,当产品的边际利润率等于同期银行的利润率时,所有产品能够获得最大利润。
有效需求:保证投资者获得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两部分所构成。《国富论》作者亚当史密斯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的产量取决于当年可用的天然要素、资本以及劳动力三者的总数量,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过重看重储蓄却压制了有效需求,是需求限制了产量,而不死产量限制了需求。个人的储蓄与集体是一场正和博弈。
在均衡状态时,利息率不能低于相对于充分就业的利息率水平,否则,就将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于是继续增加的现金将几乎全部被人们的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吸收。所以只有就业、储蓄和投资相互配合,经济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运作。
灵活偏好,是一种潜在可能或一种函数关系,如果利率已经确定,那么这种潜在可能或函数关系就决定了公众愿意持有的货币量。用r 来代表利率,M 代表货币量,L 代表灵活偏好函数,那么就有M=L(r)。这就是货币数量与经济机构发生关系的地方,也是与它们发生关系的理由。
提高利率确实有降低消费倾向的作用,但肯定地说,利率增高的结果,就是实际储蓄量减少。所以总储蓄是由总投资所决定的。通过提高利率来适当地减少投资,除非由于投资需求表的变动,抵消了利率上涨的影响。因此利率增高的结果,一定是将收入压到很低的水平,使得储蓄减到与投资相等。而且由于收入的减少程度(就绝对数量而言),一定会比投资的减少程度要大,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消费—这句话同样正确。但是并不是就可以说,如果提高利率,就会扩大储蓄的数量;事实上恰恰相反,储蓄与消费都要减少。
我所认为的繁荣是降低物品的价格,让人们享有富足的物质与业余时间。追逐糖的发展史,糖最开始也只是贵族阶层享用,欧美培养职工喝糖茶来刺激这一需求,当然这背后也有不光彩的买卖黑奴种植甘蔗。最后的最后,现在大部分人都能享受到廉价的糖了。个体可能面临2019年的萧条,我的建议是降低杠杆,跳槽要谨慎,能够维持原有工作的背后其实是你的真实工资在增长。可以买一些日元与黄金避险。而失业所带来的乘数效应会慢慢播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