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风”东风型内燃机车的技术原型——TE3型内燃机车

前言
东风型内燃机车,原称巨龙型、ND型内燃机车,是中国铁路使用的内燃机车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代电传动内燃机车的代表车型。东风型内燃机车是由大连机车车辆厂于1958年试制、经改进设计后于1965年投入批量生产的干线货运内燃机车。


而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进行机车设计之初,工厂没有现成的机车全套图纸,只有苏联专家提供少量关于TE3型内燃机车的图纸资料,以及海军部门提供的几张美国费尔班克斯-莫尔斯38D-8-1/8型船用内燃机(苏联的2Д100型内燃机即为该型内燃机的仿制品)检修图纸。虽然机车技术设计是仿照苏联的TE3型内燃机车,但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受限于仿制的框框,并在经改进设计后于1965年投入批量生产。
本文所要介绍的主角,正是东风型内燃机车的技术原型——TE3型内燃机车。
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通过参考从美国引进的Da型内燃机车,于1947年成功研制了TE1型内燃机车,成为苏联铁路史上第一种投入大批量生产的内燃机车,后来又研制了双节重联的TE2型内燃机车,这两种机车均装用1000马力的D50型四冲程内燃机,机车性能可靠。



然而随着苏联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TE1、TE2型内燃机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铁路运输的牵引需要,苏联铁路迫切需要一种功率更大、速度更高的客货运通用内燃机车。1947年5月,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已经提出了一种2000马力新型内燃机车的初步设计方案,并获得了苏联铁道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认可。
研制与生产
1950年,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及哈尔科夫电机制造厂开始合作研制这种新型内燃机车,苏联运输工程部、苏联电力工业部、苏联交通部也参与协助研制。1952年3月13日,苏联铁道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了对新型内燃机车的技术审查,同意按照哈尔科夫工厂的设计方案试制原型车。1953年底,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成功试制了首节TE3型机车(TE3-001),1954年初又试制了第二节机车(TE3-002)。
完成试验后,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于1955年开始批量生产TE3型内燃机车。1956年,科洛姆纳工厂、伏罗希洛夫格勒内燃机车制造厂也按照相同的图纸开始批量生产TE3型内燃机车,哈尔科夫电机制造厂负责为各总组装厂提供机车电气设备。根据苏联铁道部的安排,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生产的机车号段为001~1000,科洛姆纳工厂号段为1001~2000,伏罗希洛夫格勒工厂号段为2001~。

1950年代末起,TE3型内燃机车开始在苏联各地迅速普及,并成为苏联铁路史上产量最大的干线内燃机车车型之一,对苏联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的快速过渡具有重要贡献。至1973年停产,三家工厂累计生产了6797台TE3型机车,其中哈尔科夫工厂生产了599台,科洛姆纳工厂生产了404台,伏罗希洛夫格勒工厂生产了5805台。
截至1976年1月,苏联铁路共有12,283节的TE3型机车。从1980年代起,TE3型机车开始陆续报废;但到了1990年代,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仍然有少数TE3型机车尚在运用。

衍生车型
1955年,根据苏联铁道部的指示,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在TE3型内燃机车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用于干线客运的TE7型内燃机车。和TE3型内燃机车相比,TE7型机车的总体结构并没有较大变化,主要差异为将牵引齿轮传动比由75:17改为66:26,持续速度由20公里/小时提高到25公里/小时,改善了起动加速性能,并改进了司机室布置和加大前窗玻璃。
1956年至1963年间,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和伏罗希洛夫格勒内燃机车制造厂累计生产了113组(226台)TE7型内燃机车。

后记
不能否认的是,从1953年到今天这65年的时间里,TE3型内燃机车运用于苏联境内各条铁路线,遍布于今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不仅见证了苏联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的快速过渡,同时也见证了解体后这些前成员国各自的曲折离奇。
当苏联向中国提供TE3型内燃机车图纸时,中国内燃机车还只是起步研究。但东风型内燃机车却不只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内燃机车从满足于自身运用到出口国外这一大发展——哈萨克斯坦这家有TE3型内燃机车配属的原苏联加盟国铁路,如今配备有来自于中国的内燃机车。



“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支持我们的建设,但并不能否认他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
技术数据

参考
https://ru.wikipedia.org/wiki/ТЭ3
https://ru.wikipedia.org/wiki/Т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