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江户幕府之下的“大身国持”大名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本江户幕府之下大体上有三百来个大名。这些大名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与幕府将军的关系划分(亲藩、谱代、外样);二是以领地规模划分(国主、准国主、城主、城主格、无城)。

日本群岛(不包括北海道)当时在名义上被划分六十六个令制国,国主就是领地覆盖一国以上的大名。但有些大名的领地明明没有覆盖一国却被认为是国主大名,即“大身国持”。
那么江户幕府的“大身国持”大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奈良时代(710年至794年),朝廷将日本群岛划分为六十六个令制国。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十六个令制国的划分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误差,导致日本很多令制国之间的规模差异极大。

比如对马、伊贺、隐岐等国的面积和产出还不如其他令制国的一个郡,而陆奥、出羽两国的面积和产出相当于日本中国地方十六国的总和,陆奥国的石高产出甚至比隐岐国大了三百三十多倍。

某些大名的领地不到某些令制国的一半,但规模和产出却比很多国主大名大得多。比如陆奥国的伊达家仙台藩的领地不到陆奥国的三分之一,但规模产出却在江户幕府外样大名中排名第二。

正因如此,这些领地没有覆盖一国但规模产出与其他国主大名相当的大名便被称为“大身国持”,地位与国主大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