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幼年時大人教的錯誤觀念——隨師筆記

2022-08-14 10:53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在我們幼年時期,周遭的親人可能無意間灌輸我們一種思維方式:「毫無所求對我們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對我們好。若是希冀某種利益才對我們好的人,便不是真正的對我們好。」然而,這是錯誤的觀念,也是一種有毒的思想!千萬不能全聽進去。

.

父母會對兒女說出這般的教導,其用意無非是讓年幼的兒女知道父母的好,因此肯定自己。因為,父母生養孩子,不論是出自於親子的天性、動物的本能,或是心理的期盼,大多數的父母皆肯為兒女付出。然而,父母對孩子的確是有所期待,否則華人社會的父母便不會習慣性的重男輕女了。但是,年幼的孩童大多是判斷不出。

.

我們只是一般人,從小至今,在各種與人相處、互動的經驗裏,或多或少會遇到不求回報又善待我們的人。同此,我們也曾不求甚麼利益與回報的善待身邊的人。若因此而認為:唯有無所求的善待我們,才是真正善待我們的人,若是出自某種利益、需要與目的而善待我們,便不是真的善待我們。這種認知模式是過於極端、偏頗!

.

譬如,當人們遇到談吐、學識、能力、長相、品德等方面,以及社會經驗、條件良好的人,除非此人有讓人難耐的明確表現,否則正常人多願意與其交往,也會用友善的態度與對方相處。理由是:我們會期待對方是能對自己產生增上助益的人!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常的反應。

.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緣」,意為「世間任何人事的發生、表現皆有緣由,不可能是無緣無故。」

.

如果我們的處世的態度是:唯有無所求的善待我們,才是真正善待我們的人,若是出自某種利益、需要與目的而善待我們,便不是真的善待我們。

.

試想:若抱持這般的處世心態,是否是要求他人無條件的善待自己?是否自己總期待著「可以無條件的享受他人的付出」?是否信賴他人的能力低落,又過度在乎自我?是否處世待人的心態不大健康?

.

如果我們從小便相信:唯有無所求的善待我們,才是真正善待我們的人。如此可知,我們的人際關係肯定多不長久,大概率會陷入「內心孤寂」的處境。

.

健康、自信的處世態度,是不怕別人對自己有期待、有要求、有需要、有某種「端正、正常」的目的。不健康、自卑、偏頗的心態,大多是擔心他人對自己有期待、有要求、有需要、有任何的目的,也會難以自制的過度保護自己,猜忌、疑慮他人。

.

如果心理不健康,當面對人際往來時,便心生猜疑、吹毛求疵,總盤繞著不相信對方的情緒。當自己欣賞對方時,又會在相處當中,開始各種的測試。測試對方能不能做到「無條件的對自己好,願意無怨、無悔的為自己犧牲、奉獻,並且無所求」。然而,經過這般的試煉後,多數的下場是「把對方的耐性磨完了」,而後自己還覺得對方不真心。

.

很多男女在相處時,明明是很好的對象,經過一再的測試後,善緣也變成惡緣。這是因為心態有病卻不自知,總以為對方不是真心。這是有病,而且病得嚴重!

.

※本文由書記組整理自2022年2月27日,隨佛禪師於內覺禪林對僧眾開示的部分內容。

.


幼年時大人教的錯誤觀念——隨師筆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