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纳米颗粒:最新进展及其靶向递送应用
研究背景

编辑切换为居中
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进步使药物输送到目标器官的新概念也得以发展。此研究专注于胶束、纳米机器人、金属纳米颗粒、脂质体和其他聚合物纳米颗粒等纳米载体的开发。与传统的药物靶向相比,纳米载体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些纳米颗粒/载体与特定的亲和配体(如多肽和小分子)结合,可用于检测分子生物标志物和肿瘤细胞,灵敏度较高。另外,由于其尺寸小,可以轻松穿过细胞内存在的不同屏障,继而有效地将药物分子输送至其目标细胞。多年来,尽管科学家们已开发出功能化的纳米颗粒,但这些纳米载体通常面临某些限制,如载药量较差、不同纳米载体的尺寸差异大、药物体内稳定性较低等。
原文信息

编辑切换为居中
本文摘要
负载药物的纳米颗粒被称为纳米药物,用于实现药物的特定部位给药,以减少所需剂量,从而减少毒性。纳米颗粒由于其尺寸小,可以很容易地穿过细胞屏障。此外,还可通过添加配体、抗体、诱导剂对纳米颗粒的表面加以改性,以便它能被目标细胞上的分子所识别。因此,这些纳米颗粒给药系统用于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控制递送、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在可接受的时间内降解。涉及纳米颗粒的新型药物输送技术旨在改善药物的药理和治疗特性。如今,金属以及可生物降解的纳米颗粒被用作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大脑相关疾病等的有效药物载体。金属纳米颗粒是通过将金属离子从其溶液中还原到纳米尺寸范围而获得的。在金属纳米颗粒中,金由于其惰性性质和相对较高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研究。可生物降解的纳米颗粒是由聚乳酸(PLA)、明胶、壳聚糖等聚合物合成的。纳米颗粒的其他例子有树枝状聚合物、脂质体、碳基、病毒基等。研究亮点
研究重点关注到治疗性纳米颗粒的最新进展,对纳米颗粒的类型、合成方法、表征等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几种含有药物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药物从纳米颗粒中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部分图表
研究结论
(1)纳米药物因能改善药物的药理和治疗特性而远远优于传统药物
(2)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为寻找高致死率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3)纳米颗粒能以可控的方式将药物定向递送到需要的部位,因此,可以防止药物对其他细胞的影响,并显著降低毒性,它还能让药物通过高度专业化器官(如大脑)的细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