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 相信语言的力量 用语言塑造孩子
每个早晨,我和儿子都要“斗争”一番。尤其是上学的日子,他喜欢赖床,令人头大。
针对以上情形,有两种话术,请读者帮我看看哪个更好些?
——“快起床哦,妈妈知道你困,妈妈也是,我也想晚点起呢。但是如果早起的话,就可以参加班级晨锻啦。”
——“快起床,要迟到了,我都说多少遍了。算盘珠子,不拨不动。你到底想干嘛?每天都要磨叽,烦死了!”
相信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种话术,但是生活中家长讲出口的多数是第二种。辅之以怒目圆睁、大吼大叫,妥妥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用谩骂、诋毁、嘲笑等侮辱性语言,侵犯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长期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肉体伤害。我国家庭最主要的语言施暴者就是父母。
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轻易且不正确地评判孩子、命令或威胁孩子、经常拿他人与孩子做比较等等。
一、语言暴力塑造消极人格
教育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受到的影响就是什么样的。给一个人传递积极期待,会使他进步得更快。我们让孩子的感受好起来,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
语言暴力持续否定孩子,传递出“我对你毫无期待,你最好自生自灭”的态度,只会令孩子丧失自信,形成怯弱自卑型人格,同时会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
所有的语言暴力,在父母看来可能都是“气话”,不能当真。可是,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他们受到侮辱后,就算一时忍气吞声,但在人生某个阶段,一定会爆发。疯狂讨好人渣、自残、抑郁、弑母、报复社会等等。
二、语言暴力影响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负责在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
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明显反应迟钝,学习能力也落后于同龄人。
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大脑为了适应苛刻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唯唯诺诺的人生态度和过于谨慎的思维方式。
孩子也是人,受到批评会难过,导致情绪发展受影响,更可怕的是他们会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我真的不行”,影响大脑发育,最后可能真的变笨了。
而当家长经常大声威胁或命令时,可能导致孩子的大脑产生应激反应,控制不住地焦虑和不安。孩子会用更大的声音,吼回去,或者迫于淫威,勉强改正错误,心里生出报复的种子。
家长总爱提“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孩子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无益于大脑开发。
三、父母的言语中 藏着孩子的未来
像“真好啊”、“很努力啊”这样的肯定性语言,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高兴。孩子被别人肯定的话,自己也会肯定自己。
平时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会变得有自信,有自我认同感,从而逐渐发挥出潜能。
被肯定的孩子也会对父母产生信赖感,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和孩子讲话前,重要的是先检查自己要说的话。不能口不择言,覆水难收。
你问我为什么做个父母这么累?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那我只能反问我自己:“孩子也没求着你出生,他既然被迫出生了,难道家长不该注意言语,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努力调整吧,一切会好的!共勉!(全文1253字,感谢阅读关注。)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现代快报记者,曾先后于苏宁云商、卫岗乳业担任部门主管。现居家兼职,阅读近百本育儿书籍,努力在日常中读懂孩子,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