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目前已有近半数「央企」进军环保产业,这5条深层逻辑不可不知!

2019-12-22 20:08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瑞洁特研究院

作者 | 山少爷

截至目前,国企已然成为环保行业绝对的一哥。

据统计,我国现有128家央企,其中实业类有96家,而涉足环保产业的就有53家,包括三峡集团、葛洲坝、中节能、光大国际、中车、以及中国电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基建狂魔。(正所谓建环不分家嘛,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本就是互通的)

这些巨头的火力网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且甫一进场就火力全开。

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地方性国企、国资,如江苏、浙江、陕西、重庆等地成立的「省环保集团」、以及接手东方园林的北京朝阳国资委等等,诸如此类。

可以说,环保产业的顶层市场几乎尽归国企。

而与之伴随的是,东方园林、碧水源、启迪环境、三聚环保、清新环境等上市民营企业的坠落与被收编。

至此,环保产业自刮起“变革”的风向以来,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相关政策变得健全和严厉;二是国企的入主。前者似火,一度使行业爆发,后者如雨,又让行业冷了下来。

这一冷一热,让很多人难以适应,有人说这是外行对内行的强取豪夺,也有人说这是“国进民退”,当然,更多的是对局势的捉摸不透和对未来的迷茫。

那么,这些变革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国企大规模的进入环保到底出于什么?不妨从以下几点来看。

01

“国家队进场”背后的“国家意志”

大批的国企同时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做同样的事,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逐利行为。

如前述,目前已有53家央企涉足环保,而这些企业或者是副部级单位,或者是国资委管理的厅局级单位。

一方面,这些企业本身具有极强的行政属性,另一方面,这么多央企步调一致做环保,在其之上必有一统一的意志力。

而且,这种意志力不光表现在央企,在各地方的国资、国企身上均有体现。

所以,国家队入主环保是一次统一的国家行为,其背后自然承载着一项重要的国家意志——即生态文明建设。

真有这么严重?有。在政治层面,生态文明早在十九大之后就正式写入了宪法;在执行层面,污染防治是当前国家主要推动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国事不可儿戏,事实上,当下我们所做的环保事业中还包含欠了很久的历史账,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紧迫。

这就要求环保产业的推进一要快速、二要有效,进而无可避免地要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没错,过去数十年的经济腾飞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机制,且这一机制的主体就是国企。

而今,同样的机制、同样的机构,又用到环保这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善后事宜上来了,这种统一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

那么,调集了这么大的力量,到底要打怎样一场环境保卫战?

02

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

国企是我国经济的核心命脉,其存在必是国民经济的要害部位;而当下,国家地将其布置在环保产业中,这与当下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一、民生属性。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在宪法的定义中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污染防治是当前国家主要推动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因此,环保产业承载着很重的任务,这一属性决定了环保的强执行性。
二、行政属性。环保是典型的公益性产业,主要由各地政府付费。这一属性决定了行业利润的天花板,所以环保产业一定程度上背负的是为国为民的巨大使命;甚至有些情况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工程属性。环保产业和基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都具有投资规模大、期限长、受益率低等特征。这对参与企业的资金、运营等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点可以参考波澜壮阔的基建行业。

要匹配这样的产业,多数民营企业是很吃力的。近几年来,数万家环保公司涌现环保行业,目的是想分享政策红利。

但是,这些公司真正能参与的份额十分有限,而环保行业原本就鱼龙混杂,这就更加引发了行业的虚胖症。

而虚胖的环保行业根本无法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标准诉求。也就是说环保产业的成长、民营企业的成长还需要时间,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等不了了。

03

国企的使命和进入环保的必然性

对于国企,一定要看到其“国”、“企”双重性,国是国家意志,企是企业经营模式,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

国企是达成国家战略意图的有力武器,改革开以来,我国飞一般的建设速度离不开国企超出市场规律的作用力,面对当前棘手而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这种强力作用。

在对待盈利的态度上,国企与民企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民企,盈利是命根子,而对于国企盈利目的性不占主导。这一特性决定了国企对于复杂的环保市场的接受度远高于民企。

搞好环保一定程度上是政治任务,对于一些盈利性差、难于操作且较为紧迫的项目,只能由国企来做。

在这一点上,环保类似于过去几十年发展迅速的基建。这也是基建狂魔们能快速切入环保市场的原因。(可参考山少爷半年前的文章《基建狂魔杀入环保行业的启示》)。

民企在趋利性的驱使下,亏本生意是不会做的;国企很多时候承担着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责任,在非常境况下可以超出市场规律行事。

结合前述环保产业的特性以及国企的先天优势可知,国企组团进入环保产业是必然的。

04

“有钱”的国企和“攒钱”的国企

因为其“国”的基因,国企与政府、银行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一禀赋让国企在许多投入高、规模大的行业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

长期以来重资产行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的天下,原因就是如此。当然,这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而当前环保民营企业纷纷陷入危机,皆由资金供血不足的缺陷所致。就这一点而言,国企更能够快速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

前面讲国企不以盈利为主导,但国企必须要实现保值增值。在这条铁律下,国企的注意力永远都在重资产上,这是国企“攒钱”的根本逻辑。

而在当前产能普遍过剩的大环境下,环保作为为数不多的增长型产业,无疑是国企战略转型的最佳选项。

05

国企是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有力措施

经济是国家的根本,控制了经济就控制了国家的命脉,所以重要产业必须由国家直接管控,如石油、电力、银行、矿业等。如果这些产业私有化,会对国家的统治带来不利。

环保作为干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对国家的统治和安全同样重要。如果把环保产业完全交给自由市场,民企做大了容易出现垄断,这与我国国情是违背的。

此外,国家现在投入巨资做环保,一是要快速见效,二是钱得拢住。

结 语

国企的挺然入场标志着国家意志的落地,就发展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原因如下:

其  一

国企是一类特殊的机构,其所在必是国民经济之关键。眼下,大队国企步调一致进军环保产业,意味着此领域正在成为经济布局的核心板块,而且已经进入下沉阶段。可知国家将在环保方面有大规模的“实质性”投入,投入什么?当然是所有人巴望的“资源”,其中包含资金。这是环保行业得以发展的根本。过去几年,政策方面的投入足够给力,但是在「项目落地以及付费机制上一直很是拧巴」。这种拧巴恰是PPP泛滥、部分民营企业爆发危机的根本原因,而国企的进场一方面其本身有利于理顺这些拧巴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这意味着国家有意解决此问题。这对整个环保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其  二 

一直以来,环保行业处于失衡状态,关于这方面的解读,请参考山少爷文章《环保行业处在怎样的坎儿上?——4个方面严重失衡》。其中,主要的失衡在于政策期望值和行业实际值之间,说白了,就是行业的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政策规划的目标。民营企业在技术方面见长,但是在资源调派、融资等能力上偏弱;这构成了环保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整体变现出能力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环保行业付费主体是各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在对接政府的关系上,显然是偏弱的,这种强弱不对等的关系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国企的进场有力地增强了行业的整体能力,可以带领行业走出融资能力差的低谷。同时,国企与政府的对接上相对民企具有话语权,这将推进环保项目快速落地,对整个行业的来说都是好事。不出意外,国企进场还会刺激环保市场的增长。

其  三

众人皆知环保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混乱限制了行业水平的提升,这导致整个行业规模大却水平低,且长期得不到提升。国企虽然在市场行为上被视为“野蛮人”,但是整体上是受国家控制的机构,而此次进场环保也是“国家意志”下的“一致行为”。一方面,国企入场后毫无疑问会居于行业顶层;另一方面,国企进场后与民企的关系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这意味着国企将引领行业的发展,其在国家意志下的一致性会给行业带来规整作用,这将有利于行业走向标准化。

其  四

国企与绝大多数民企不在一个层面上,也就不存在敌对关系,相反是互补的。国企缓解了民企的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在政府关系、资本、业务拓展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当下的环境治理项目表现为问题杂、投资大、周期长,亟需国企的统筹能力,尤其是在长江大保护等综合治理项目,其模式就好比一个主人让管家统领一帮技术工做事儿,其中的管家就国企,而技术工就包含有民企。

不管行业如何变革,“多少人干多少活儿”这个底层逻辑不会变。国企入场后带来更多的是分工的明细化,而不是鸠占鹊巢。因为国企再大,也不可能独吞下整个产业。

结  语

以上是山少爷认为国企进场后产生的四项影响,也是给很多朋友的回答。所以,对于眼下的变革不必惊慌。至于民营企业,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浩荡前行的环保产业中你能“切切实实”做些什么,少谈战略、趋势、模式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由国家来谈的,也只能由国家来谈。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发展硬实力才是民企的出路!

目前已有近半数「央企」进军环保产业,这5条深层逻辑不可不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