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之死》:等待死亡中的哲学思考
萨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的写作就像来自全人类的吝啬鬼,它低沉的小钥匙敲响了对被压迫者的解放,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安慰。——威廉·奥德尔伯格
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萨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曾经在法语和德语学校学习,会用英语和法语写作,他曾经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都柏林三一学院担任教师,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后因为教书枯燥而离职周游欧洲。
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法国期间,他参加过巴黎的地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事专职的文学创作。他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他尝试用新的方式进行写作。
在20年代,贝克特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他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其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关于哲学的背景。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荒诞派代表作《等待戈多》。而今天则是介绍贝克特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马龙之死》。
《马龙之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清醒着等待死亡降临的人。马龙是一位年迈且长期卧床身体无法动弹的老人,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手中的棍子探索房间,和等待前来送饭的人,剩余的时间则是不断地给自己讲故事。
在小说的开篇,马龙就说到“然而我很快就要完全彻底地死去了,也许下个月。那么该是四月或五月咯”。死亡的主题从第一句就被点了出来,但是这样的死亡并不清晰,在随后的写作中,“我”的情况才渐渐开始明朗,“我”被困在床上而无法动弹,在清醒中等待死亡的过程,“我不再冷不再热,我将温乎乎的,我将毫无热情地温吞吞地死去”。后来,“我”决定开始给自己讲故事。紧接着,故事和现实开始不断的交替出现,故事中的人和“我”所面临的现实形成一种对比和呼应。或许故事中的人就是“我”,也或许不是“我”,或许是部分的“我”。故事中的人的性格特点清晰可见,而“我”则是成为了一个孤独空间的不可见者,只剩下了现在此刻的面容,没有过去和未来。
这篇小说里面空间的流转,虚实之间的交替和死亡的主题不断更迭,里面充满贝克特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90%A8%E7%BC%AA%E5%B0%94%C2%B7%E8%B4%9D%E5%85%8B%E7%89%B9
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387434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385915
书籍获取请前往公众号:燕燕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