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拍校园题材微电影

这次片子“突袭式”发布了,不知道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对我个人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些设计和制作都比较糙,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聊聊我对之后微电影创作的计划及认知。
复盘总结一下这次效果没达到的原因:


一、不得不说的外部因素
因为接到突发的工作项目,每天只能下班晚上拍摄,一天的拍摄时间大概在4小时,时间紧任务重,因为只能晚上拍,但晚上又对灯光的要求很高,人力物力没跟上,结果就是每一个环节都急急忙忙,差不多就行了,好几个差不多累计起来,结果肯定就是马马虎虎。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本次剧组人员其实只有五个人,比如说制片、道具、订饭都压在了我们制片老师刘学妹身上。各个环节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纰漏,也会虚心接受大家给出的建议!

二、剧本问题
剧作一直是我的硬伤所在,尽管已经有了好几个月的沟通筹备,许多设计并没有完成很好的视听转化,一些细节显得有些学生气,即便是拍摄的地点在学校、演员都来自于学生,其实应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这块是需要避免的问题,安心积淀。

三、选材问题
之前我就觉得我的大部分题材都局限在了校园内,这一次完全是被黑吃黑的原本剧情吸引了,想要尝试这种类似《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的黑色喜剧类型,但其实这对演员的成熟度、视听类型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时间紧张、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没能照顾全面,还没能很好的驾驭这种类型,但通过这次实践也总结出了分镜设计上的很多心得,希望通过之后的作品可以向大家展现我的成长。
四、导演问题
最近反思了一下我的拍摄方式,其实我在现场更多的是纯去执行我脑中所想,把我既定的任务做完,导致后期剪辑素材使用率在90%以上,基本没有额外操作的空间,尤其是这种不方便补拍的情况下,我有些时候还是比较懒了。
本片三段混剪三个人的形式太过重复,没有走入这个人的内心。拍摄的时候如果每个人多拍2-3个内容,是可以增加后期的操作空间的。
在分镜设计方面,太多考虑形式,而不是真正走入人物性格和内心,这也是后续需要继续学习和打磨的。

五、思维方式
其实毕业两年以来,我在剧情片的拍摄上并没有产生过质变,整体来说手法也就那么多,并没有很成熟的一些处理,其实还是活在了自己的舒适圈之中。
片场拍摄的时候速度很快,但其实不是一个好事,速度快就会让大部分的内容根据我的惯性思维来走,质量维持在普通水平,处于一个下限。
包括拍摄过程中,要考虑好优先级的问题,有些时候要在观众体验和构图上进行取舍,肯定是优先保证最基础的观众体验问题上。之后还是要加强学习,摒弃之前的学生思维,迈向成熟的行列。

六、未来规划
对于参赛作品要有紧迫感,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你觉得你很忙,你觉得你花了几千块钱很多,但评委只看呈现结果。其实参加比赛的其他人可能打磨了一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你凭什么认为可以打过别人呢?
剧情片的这个方向我肯定不会放弃的,但还是要多尝试短片练习,包括其他时长在1-2分钟的微剧情作品,多多锻炼才能有更好的作品,争取在年底再拍一部黑色喜剧短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