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 第三部分总结

2020-07-18 23:13 作者:皓维说  | 我要投稿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第三部分总结

 

滚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二十一史弹词 总段二》杨慎

如何让我评价乒乓球小球时代的最后十年?

我想说这是一个最美好的年代。

各种打法百花齐放,各路名将层出不穷,每一届的大赛上都能涌现出不少的新秀。

可以说这是乒乓球竞争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年代了。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总结一下技术方面的事情。

(一)乒乓球中前三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整体动作的衔接速度开始上升

如何对抗快攻?

这是一个小球时代所有乒乓球选手都在思考的问题。

虽然九十年代初期国乒势衰,但是瓦尔德内尔的出现依然让大家为了如何克制快攻而头疼。

还是那句话,你弧圈拉得再给力,人家前三板解决战斗了,谁陪你玩。

对抗的思路很多,盖亭和塞弗为代表的近台快带和刘南奎为代表的日直中和型打法取得了最初的胜利,但是很明显近台快带弧圈球太伤身体,刘南奎的日直中和型打法又自废武功发挥不出日直最大的优势,而九十年代的日直第一巨星金泽洙对老瓦的战绩又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至于像罗斯科夫和科贝尔那样的以反手见长的选手在小球时代还是有点邪派武功的滋味的。

所以大家在经历了各种尝试之后,逐渐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我增强前三板以硬碰硬,要么我提升动作的衔接速度。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佩尔森、刘国梁和施拉格,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孔令辉。

其中佩尔森是传统欧式两面进攻性弧圈的代表,但是其前三板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更多的提升在防守方面,而非发球;刘国梁作为现代中式直拍快攻结和弧圈第一人前三板水平世界前三;施拉格则是通过发球打进了世乒赛四强和世界杯单打决赛;孔令辉更是完成了大满贯的荣誉。

(二)弧圈球的战术套路逐步完善,威力进一步增强,上旋球开始主导比赛

世界乒坛在经历了1988年—1994年从单一技术要素向双重技术要素转变的过渡期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全言称之为弧圈机器时代,我个人认为是弧圈定式化时代。

不过是机器还是定式,有一点是一样的大家都有固定的套路了。

B站UP主弧圈虫就曾经给大家展示过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欧洲弧圈球选手们那夸张的动作,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都寻思这不是打乒乓球的,这是玩杂耍的。

当然这话放在九十年代有些夸张,但是也不算空穴来风。

全言就说过佩尔森整个人从腿到腰子到手臂手腕,都是跟着球走的,像蛇一样,猎物(球)在哪,人就跟到哪。

当然,其他人也不咋地。比如马文革打球动作很随意,特别是反手快拨和敲击,握拍的样子就不像今天的专业选手;金泽洙、刘南奎那僵硬得惨不忍睹的台内球处理让我每每有种蛋疼的感觉。总之都是左来左打,右来右打,顶多自己发球轮会去制造一些机会,接发球轮则完全碰运气一样。

然而,从两面均衡型弧圈的代表人物普里莫拉茨开始,所有人的动作都是“有板有眼”,不管你球打到哪个位置,我都要卯足了姿势才去打。预判正确,则赢球;即便预判错了,被打了空档,大家也要象征性的把步法和手法做出来,即使明知是救不到的,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运动员们开始找到了一个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套路,那就是上旋对抗。

早在1989年蔡振华回国后,他就提出:未来乒乓球界将是上旋球的时代。”

也不用什么原因,也不用什么分析,大家都是看这行的看看汉城奥运会和多特蒙德世乒赛上被欧洲和韩国的进攻性弧圈打得死去活来的国乒选手就都明白了。

诚然,国乒选手通过及其恐怖的训练量把快攻玩到的极致,搞出了快攻战术套路,在速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奈何当欧洲的选手开发出弧圈球战术套路以后,这就真的有点玩不下去了,人家完全可以利用力量和旋转的双重优势来进行碾压。

大家可以看看世界历史上的诸多决战,基本都是重装部队决定最终的胜负。

(三)中直反胶打法开始走向复兴

第二部分我们总结的时候我们说过为了解决直拍的问题,有人选择了直拍横打,有人选择了直板反胶。

前者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发展之后,从刘国梁开始逐步名扬中外,成为了日后国乒直拍的标志,后者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一堆直板正胶改反胶的失败以后,开始走上正轨,从李静开始,中直反胶逐步走上了复兴之路。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像李静,阎森这一批中直反胶仍然具有相当的中直正胶的特点,即使是马琳最早打出头进入国家队的时候,也是比较原始的中直正反反长打法,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反手动作一直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个就像很多当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骑兵出身的将领转行去干装甲兵,有些东西虽然可以后天勤能补拙,但是有些先天思维是无法改变的。

更何况马琳这个勤奋程度……

不过在马琳的身上,中直反胶走向了双反,走向了弧圈,我们既能看到老直板快攻的发接发“巧劲”和超快的速度,同时也能真正感受到他将旋转融入到了自己的技术当中。在传统打法的“巧”、“灵”之后,他成功地加上了“冲”字,实现了郭跃华所未能做到的正手快速上旋进攻。

除了阎森和马琳这两位世界冠军以外,中直双反在九十年代还出现了一位世界冠军,这位就是我们现在的国乒男乒一队主教练秦志戬指导。

不过秦指导的打法有点剑走偏锋,其反手使用推挡面反拉(剃)的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绝,但是在那个正手占据主导,速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秦指导的动作打法实在是有点太过清奇,而且动作太大,往往来不及动作到位,这一分就结束了,所以整个九十年代秦指导并不出名,其在国际赛场之上的荣誉也仅仅是1994年世界杯的男团冠军。

但随着国际乒联改革的到来,直板反胶将逐步取代直板正胶在国乒的地位,成为国乒直板最后的希望。

技术方面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乒乓球要改大球了,所有的技术体系都要推倒重来,所有战术体系都要重新设计,所以咱们也就不多谈了。

说完了技术,我们说一点别的,接下来就是我个人的历史走向分析,我设计了一个文艺向,权谋向甚至黑暗向的结尾,本来我纠结再三,是打算把它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我再拿出来用的,而且我自己也觉得放在北京奥运会后更合适,但最终我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那一代的女团阵容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乒赛也算是我心里的白月光了,而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些女乒选手也是我和墨小七接触乒乓球的起点。

人吗,总是愿意把自己对一件事物最初的印象想得美好一点。

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二十世纪中国乒乓球的故事呢?

其实国乒的故事和那些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项目的故事其实都不太一样。

二十世纪末的瑞典乒乓球的故事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恢弘正剧,起于一隅,凭借哈马隆德的运筹帷幄,格兰·奥斯特的十年耕耘,四代球员的艰苦拼搏,及至黄金一代,开创王朝,终成霸业。

零零年代初的意大利足球的故事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政治寓言,兼具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猾的经理们与充斥着至尊的自大和帝王的专断的主席们,在规则与利益之间辗转腾挪,一步步蛀空了王朝的根基。

一十年代初的中国羽毛球是折射体制与个人碰撞的厚重油画,残酷而狂放,上一代的开拓者费劲心机保住队伍的强势,在反复的改革与争论中迷失了自我,最终还是摆不脱体制的羁绊和荣誉的压力。

那么二十世纪的中国乒乓球呢?

二十世纪中国乒乓球的故事里充斥着政治的干扰,权术的平衡,看到了欲望与利益,权力与地位,让人变得冷漠、机敏、虚伪,然后被又一批人以国家荣誉和体制需要的名义从高处击落。

就这些吗?

不,中国乒乓球的历史更是教练们与决策者们的历史,在运动员们“此时不博何时搏”的口号下李富荣猜疑的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各方的利益;深沉黑夜里恐惧无助的何智丽,不远处的房间里孙梅英略显阴冷的笑容;心力憔悴中的张燮林离开了一线,转而与技术、器材和金钱打交道,在十二年中间,是新德里的勾心斗角,是汉城的两次惨败,千叶的王朝末路,哥德堡的冷门频出,广岛的针锋相对,亚特兰大的政治正确,吉隆坡的将帅反目。

公元2000年,当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男单决赛击败瓦尔德内尔,结束了小球时代的最后一场比赛之时,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场对中国乒乓球的漫长浩劫,使得当时的国乒举步维艰,但是也使得身上的陈年茧壳尽皆脱落,小球时代的历史与中国乒乓球终于脱钩,一切的爱、恨、情、仇,终于被葬在了历史深处。

——38mm的传说结束了,40mm的历史刚刚开始。

大阪之阵,刘国正如何在男团半决赛挽救男乒?

疑云大阪,王楠张怡宁的半决赛为何议论纷纷

最痛釜山,到底是何等战况让两位天后一直难忘?

戏梦巴黎,施拉格如何死里逃生,逆袭夺冠?

谜之半决,双王之战到底是吴敬平巧用录像还是刘国梁再启让球?

雅典一梦,柳承敏如何将自己的姓名写进乒乓球历史?

济州溃败,被遗忘者林菱因何渔翁得利?

多哈布阵,一哥一姐为何没能前往?

萨格勒布,郭跃如何站上职业生涯的巅峰?

惊世逆转,马琳因何大优崩盘?

险象环生,张怡宁和冯天薇到底在北京打了一场什么样的比赛?

王朝巅峰,北京奥运国乒完成了一个怎么样的成就?

我是皓维,这里是皓维说,敬请收看那年乒乓那些事儿第三部分——王朝百战。

—————————————————————————————————————————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的第三部分就此完成了,实话,当我敲完最后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有点不是一个滋味。

第三部分的总结质量其实我不是很满意的,相较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总结,这次总结我写得感觉真的是有点力不从心。

无论是技术总结还是历史总结可以说写完之后我并不是很满意。

但是很遗憾,以我目前的水平只能写到这样了。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系列的前三部从今年一月末开始,到今晚为止,整整五个半月,共计三十四万五千余字,可以说这三部作品是我八年创作生涯之中完成度最高,篇幅最长的作品了,如果问我哪几章写得最好,一个是千叶世乒赛,一个是亚特兰大奥运会,文章中的1985-1996算是我个人灵感创作的巅峰了。

当然我也承认,网上那段时间的资料描述很多,我可以更多的倾向于文学方面而不是历史方面。

最初打算写这个的时候是真的只打算做一个科普,可是写着写着我自己感觉不光光是一个科普的东西了,还包含着我自己对于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描述。

也许真的是那样,当作者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作品里表述出来的东西远比他想象的要多。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系列写到今天要感谢很多人,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和资料提供我可能不会写到今天,甚至不可能动笔这部作品。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墨小七呢,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她在LOFTER上的创作,以及和她的交流我可能不会动笔去写这样一部编年体的巨作。

其次我要感谢LOFTER上的作者我爱包子铺,她创作的《大满贯那些事儿》系列给了我最初的创作灵感。

然后是@全言,感谢这位大佬的授权和支持,让我可以从他的男子乒坛24年回溯系列中了解了世界乒坛的技术发展趋势甚至可以从里面直接引用。

还有天涯神贴《闲来无事话乒乓》的作者北方有佳人、虎扑神贴《独孤求败---八十九十年代中国乒乓女队的故事》的作者(原帖在2019年初的网络大删帖中遗失,我也忘了作者名字叫什么了,在此致歉)、以及国乒世家系列的创作者渔樵和乒乓家园上的众多前辈,给这部作品提供了原材料支持。

最后是我的粉丝们没有你们的支持,这三十四万五千余字我是坚持不下来的,在此再次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也会把这个故事写到东京奥运会结束。

最后说说下一阶段的更新吧,我会休息一周攒攒稿子,同时将自己的账号正规化一下,再就是作者要准备九月份的四级考试,更新肯定会有,不过不可能像寒假那么变态,所以大家不要着急。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 第三部分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