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抑郁——《凉宫春日的忧郁》杂谈
前言
这是我的第八篇公众号文章,动漫是上周末就看完了,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动力,当时一直没把杂谈写出来。
先来个导读吧,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介绍《凉宫春日的忧郁》和凉宫春日为什么无法摆脱忧郁;第二部分会按照《贪婪的多巴胺》书中观点解释忧郁、并介绍这本书中给出的摆脱抑郁方法。
前言的最后一节我想谈谈《凉宫春日》的历史地位。日本动画90年代的代表是《EVA》,00年代的代表就是《凉宫春日的忧郁》,但和《EVA》哪怕再过十年我也愿意推荐别人观看不同,哪怕现在我也不愿推荐别人去看凉宫。
凉宫在动漫就好似《沙丘》在科幻小说,开创了先河,成为经典。后续很多作品对其进行模仿与拓展,但其本身已经落伍。《EVA》则像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再过几十年也能被人们所接受。
一、《凉宫春日的忧郁》

01 反后现代主义的世界系作品
没有社会这回事,只有男人、女人,以及家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individual men and women and there are families.)——玛格丽特·撒切尔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因推行新自由主义而臭名昭著,但她这句话确实表述了【去社会化】的观念。随着经济黄金时代的逝去,宏大叙事破产,人们不再相信国家、宇宙、民族、集体、理性和道德,只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反理性、怀疑技术的负面效果、不相信发展必然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出现了。
日本90年代泡沫破碎,导致后现代主义思潮传播,反映到动漫上就是世界系作品。
“你与我之间的微小关系,不经过社会、国家等中景而直接与世界存亡等宏大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是东京大学哲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东浩纪对世界系的定义。
按照东浩纪的定义,《凉宫春日的忧郁》是典型的世界系作品,因为剧情完全围绕凉宫春日展开,淡化其他所有社会结构。但内核实质却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主角一直在追逐自己的生存价值,并因此而忧郁。
02 剧情
男主阿虚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早已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但有时也会希望这个世界存在超自然的力量,自己能够拥有不同寻常人的体验。在高中开学的自我介绍时,认识了对世界感到无聊、渴望超自然体验的奇怪少女凉宫春日,她发表了奇怪演说。

按照凉宫春日的意愿,阿虚协助其成立了一个学校社团-SOS团,却发现成员除了凉宫春日和自己,正是外星人、未来人和超能力者。从这些人口中,阿虚得知凉宫春日是不自知的神灵(凉宫春日不知道自己是神,但其意愿会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改变和创造世界)。

最后一集中,阿虚通过表示自己对旧世界的眷恋,阻止了凉宫春日毁灭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03 凉宫春日无法摆脱的忧郁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间晃荡,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即痛苦,欲望满足后就无聊。”——叔本华的钟摆理论(非原文,原文极其长)
凉宫春日在幼时发现了自己的普通,并因此而感受到忧郁,开始狂热地追逐超自然体验,寻找自身的特殊性,以下是小说原文节选:
*“你曾不曾觉得自己其实是地球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小学六年级时,我们全家曾一起去球场看棒球。虽然我对棒球没什么兴趣,但入场后却吓了一跳,因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球场对面的观众看起来就像米粒一样小,而且不停蠢动着。当时我以为全日本的人都聚集到这个空间来了。于是,我问了我爸现场到底有多少课时学过日本有一亿多的人口,于是,回家后我用计算机算了一下,才发现五万人不过是所有人口的二千分之一而已。那时,我又愣住了。原来我不过足球场上那么多人中的其中之一,而球场上看起来那么多的人,也不过占总人口的两千分之一罢了。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特别的人,不但与家人相处和乐,也觉得自己的班上聚集了全世界最有趣的人。
不过那一刻,我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样。我在班上体验到的自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其实在每一所学校都会发生。对日本全国的人民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当我发现这件事时,突然觉得周围的世界都褪了色。晚上刷牙睡觉、早上起床吃饭,这种事到处都看得到。一想到这是每个人都在过的普通生活,就觉得好无聊。我深信既然世界上人口这么多,那其中一定也有过着毫不平凡、充满趣味生活的人,但为何不是我呢?小学毕业前,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最后终于让我想到了,一直等待有趣的事降临是没用的。因此,升上国中后,我决定改变自己。我要让这个世界知道,我不是个只会等待的女生,而我也认为自己尽力了,但结果还是一样。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升上高中,我还是相信生活能有一些变化。”*
其他SOS团员使用各种超自然力量,宁愿让凉宫春日痛苦(心想事成却见不到自己想要见到的超自然体验),也不愿让其满足欲望后无聊(找到自身特殊性后毁灭世界)。我们也是一样,一直追逐着各种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因为得到后的无聊比得不到的痛苦更折磨人。
二、《贪婪的多巴胺》
忧郁是抑郁的其中部分体验的描述,所以我在之后都会采用抑郁而非忧郁进行表述。
01 多巴胺和抑郁
《贪婪的多巴胺》由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和神经学家维兰努亚·拉玛钱德朗所著,出版于2021年,修正了过去认为多巴胺是快乐分子的错误生效观念,提出多巴胺是在【奖赏预测偏差】。
当我们预测一件事情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不同,此时就产生了意外,也叫作“预测偏差”,此时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欣快感,也就是“奖赏预测偏差”。这种机制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关注变化,及时发现突然出现的猎物,并且走出非洲。因此得到不断强化。
该书认为,多巴胺是驱使我们追逐自己未能掌握事物、虚幻事物的动力来源;与之相反,另一类能让我们享受已拥有事物的一系列神经递质,被称为“当下分子”,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内源性大麻素、血管升压素等。
书中通过该理论分析了很多政治、心理、社会相关的内容,但我单单只想讲讲如何用这个解释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很短13万字。接下来是简短的解释:
为什么我们欲望得到满足后会无聊?因为当欲望实现后,大脑的饱足感回路就会被激活,欲望回路关闭,此时多巴胺的分泌急剧降低,失去了行动的动机,无聊由此而生。
欲望长久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也很好理解,长时间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已经明确自身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时就不再有对目标是否实现的预测了,也没有预测与现实的差异性,多巴胺分泌降低,感受到痛苦。
因为在痛苦与无聊时,人自身会分泌“当下分子”来减缓自己所受伤害,少部分人可能出现错误的关联反射,即痛苦时分泌的当下分子量越来越大,最后遭受痛苦事件时反而得到快乐。这样的人很可能会为了追逐痛苦后的当下分子,主动接触痛苦事件,成为受虐狂。
《凉宫春日的忧郁》中有类似情节,凉宫春日每次不如意就会无意识的制造巨人,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摧毁事物,从中得到痛苦情绪的释放。也正因此,在一次SOS团抽签分队活动中,她潜意识控制两次都不让自己与阿虚分在一队,让自己不如意。
齐泽克批判现代某些左翼活动时,也认为他们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反而不希望活动目的达成。比如为了欧美部分提高工资的游行,工资提高后,人员便会停止活动,组织人员就会失去权力与威望,所以有些游行中会出现组织者反而不希望工资提高的怪相。
以上就是用多巴胺对抑郁产生的简单解释,并略微表现了为什么有人会追逐痛苦的抑郁状态。
02 摆脱抑郁
叔本华对于摆脱痛苦与无聊给出了三种办法,哲学创造、艺术创造与宗教信仰。而《贪婪的多巴胺》中给出的答案更简单和确定:不断精通自己感兴趣的技能。
多巴胺和当下分子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性,前者过多会导致躁狂的痛苦,后者过多会产生快乐的懒惰,两者都无法真正摆脱抑郁,获得真正幸福感。
精通技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新东西,和自己预测不符合的事项,这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同时在同一项技能的不断增进了解可以保证当下分子的生效,产生满足感。他也能创造一种心理学家称为“内部控制点”的感觉(指的是一种认为自己选择和经历在自己掌控下,而不是被命运、运气或其他人决定的倾向)。
《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真正让凉宫春日摆脱痛苦的也正是这个,达成追逐虚幻与享受当下的平衡。虽然她依然没能认识到身边及自己身上的超自然力量存在,但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性——与SOS团其他成员的经历以及其对阿虚的影响力。
三、结语
最后我要承认,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上周末开了一点头,觉得不能半途而废而已。实际上《凉宫春日的忧郁》我个人观感并不好,主要在其之后向这部作品致敬(挪用并拓展其情节、结构)的作品我看过太多,回头再去看这部动漫就很难得到太多感动了。
关于抑郁这个,抑郁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可以通过精通技能获得快乐来解决。但是长期性的抑郁,发展为疾病的,一般认为是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脑部发生了器质性改变,例如多巴胺受体数量不够、多巴胺分泌受阻等,主要还是要靠药物进行治疗。(当然药物悲剧也很多,《贪婪的多巴胺》前四章都讲了很多上世界60-80年代滥用苯丙胺类药物导致患者家破人亡的案例)
不过如果动漫观看数量并不多的,也推荐看看《凉宫春日的忧郁》。其实这部作品如果把凉宫春日看作未觉醒的社会力量,阿虚看作社会主体意识,其他三个SOS团员分别为政府/政党、知识分子、民粹代表,从社会学角度解读这部动漫,会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