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不出800字? 八个凑字数绝招,学霸直呼内行
最近,有个网络热梗叫“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你熟悉吗?
hhh,是不是很像你在作文里,凑字数的样子:用“啊”“了”“嗯”各种花式感慨,标点符号能加就加,东拼西凑地堆砌词句……
这种没营养的凑字法,不掉分才怪!其实,凑字数的最高奥义是“润物细无声”。
今天就带来8个作文凑字数的妙招,教你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凑齐800字。老师看完,还会夸你写得针不戳!
(PS:开学考“杀”过来了!,暑假堕落的你一定要认真学)
招式一:引用诗词作定语
使用技巧
很简单,把任何一个你想写句子的定语换成一个诗句,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普通的形容词用多了,不妨试试诗句,给作文增添文采。
比如☟
【原句】: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引用诗词】后变成:
尽管历尽沧桑,唐诗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赛长虹,日照倍光华的沧海明珠。
▲需要注重:平时多积累诗词,并对诗词含义理解透彻。
招式二:借古人句子展开议论
使用技巧
写议论文时,不用担心说不好理、想不出好例子,可以直接引用古人的诗词格言,为文章增添古韵,好用又凑字数,比在考场中临场想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比如☟
【原句】:
以苦难为基,往往能筑成更为坚牢的高楼。
【引用名句】后变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以苦难为基,往往能筑成更为坚牢的高楼。
▲需要注重:多多积累,平时可以分主题摘抄古人的举例、说理文段。
招式三:采用有递进关系的反问
使用技巧
仅用一个反问句,气势稍显不足。可以先理清你所述事件的递进关系,再进行层层推进的多次反问,这样不仅能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还能体现你的思辨能力。
比如☟
【原句】:
难道你要退缩吗?
【增加反问句】后变成:
难道你害怕吗?难道你要退缩吗?难道你忘了你坚持下来的动力吗?
招式四:叠词的使用
使用技巧
写景时,记得多用叠词凑字。这样,既能让文章更具有韵律感,也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生动。如《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请看☟
【原句】:
溪流汇入大江。
【加入叠词】后变成:
涓涓细流,汇入滔滔滚滚的大江里。
▲需要注重:不适合在一篇文章里过多地使用,这样会显得啰嗦。
招式五:相似意象的使用
使用技巧
列举多个有共同点的意象,用上相似的句式,又美又整齐,字数蹭蹭往上涨。多用几个相似句式,还能形成有气势的排比。比如:你打算写大树之强壮,可以接着再描写一个象征强大的景物。
请看☟
【原句】:
若你认为自己只是随风飘摇的小草,就不可能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加入同类意象】后变成:
若你认为自己只是随风飘摇的小草,就不可能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若你认为自己只是平静无波的小池,就不可能成为波澜壮阔的大海。
招式六:细致的侧面描写
使用技巧
写记叙文时,干巴巴地描写事件、人物,字数还是太少。不妨用上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的妙点、美点,大大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
【原句】:
夏天,房间闷热得很。
【进行侧面描写】后变成:
闷热的房间里,带着轻微电流声的风扇吹出热浪,水管中流出的水也变得温暖。
招式七:正反对比
使用技巧
说理时,光写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字数还不够多。这时可以将错误做法、反面事例写出来,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既凑了字数,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比如☟
【原句】:
我们要在顺境中超越自我,在逆境中挑战困难。
【加入对比】后变成:
人生如同一条曲折起伏的波浪线。我们在人生的雄关漫道上前行,有时荣登山峰,有时跌落谷底。处在顺境之时,总有人会洋洋得意,妄自尊大;身在逆境之中,有人会一蹶不振,消极怠惰。在起起落落的生命历程里,真正可取的态度是:在顺境中依旧奋进,力求登顶,力求超越自我;在逆境中不懈坚守,挑战困难,争取战胜磨难,正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所说:“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招式八:驳论
使用技巧
总结事件时,可以将你不认同的评论加进去,然后紧跟一句“恕我不敢苟同”或者其他的过渡语,再结合事例,具体写你反驳的理由。这样,能让你的正确观点更为鲜明。
比如☟
【原句】:
来自安徽农家的高考状元江雪霞,毕业后却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选择回乡种茶。她认为,不是只有在大城市扎根生长才叫成才,建设家乡同样有前途。
【使用套路】后变成:
来自安徽农家的高考状元江雪霞,毕业后却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选择回乡种茶。有人嘲讽“读书好有什么前途,最后还不是回来当茶农”,恕我不敢苟同。她回乡后,凭借所学的知识自创粽子茶、加强产业链管理,成功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这难道不是将知识变作财富吗?不是只有在大城市扎根生长才叫成才,建设家乡同样有前途。
这些【人类高质量凑字法】,你觉得哪个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