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给高考失利的粉丝朋友

2023-07-11 09:19 作者:夜神不说话  | 我要投稿

1. 

写给某位正在看动态的粉丝朋友:

你的私信我看到了,我本打算直接回复你,但回复越写越长,索性直接写一条动态,而动态又越写越长,于是最终就变成了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

我一直觉得,只要你有心气,有理想,敢打敢拼,你的困厄一定是暂时的。

你现在遭受的苦难,你所经历的东西,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你的财富。

每一次失败,其实都只是人生里“简简单单的一天”。

这一天不重要,这一天之后的每一天才重要。

对于你正在经历的失利,我没办法直接告诉你,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办,

因为你所处的时代离我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年,我的看法不一定适用于当下,

但我可以借此机会,向你讲述我的大学生活,也许你能从我的经历中收获一些思考。


2.

9年前我高中毕业,填志愿选了3个学校,每个学校的分数线,都恰好比我高1分。

于是我滑档了,物理化学双A的情况下,从一本线下20分,滑档到了三本。

我相信我的经历还是比你正在承受的苦难要稍微困厄一些的,

至少,你不用经历,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要你,愿意见你的只有民办本科的招生办老师。

紫金学院的招生办打电话跟你说,“你要不要来我们学校,所有的专业随你挑。”

那是南理工的下属院校,民办,三本,

我大二的时候学校升成了二本,但我依旧觉得我是一个三本人。

说来很神奇,在我最终决定去见紫金招生办的前一天下午,我接到了本部的电话。

本部那边说,你来我们学校,我们可以降分录取。

我问降多少,对面说,超过一本线十分就行。

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差一本线二十分。

然后对面就把电话挂了。


我不知道如果你在我那样的情况下会如何自处。

但我是这样想的:

“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的阅历。”

“所有的阅历,最终都会转化为我人生的厚度。”

所以我把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视为成就的积累。

当任何我过去没有遇到的事情在我的身上发生,我会第一时间觉得,

“哦,这真奇妙”。

我会第一时间开始思考对策,这之后,其他的情绪才会涌上来。

当然,这样的话也算后话了,至少如今的我其实是无法回忆当时我的具体想法的。

我只能告诉你我做了什么。

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这样的做法最终塑造出了这样一个我。


我拒绝了我父亲的建议,

他一直希望我能够出国,去日本,念一年预科,在日本读大学,之后研修,

我对父亲说,我不可能去日本,

因为你们已经在国外了,但是爷爷奶奶还在国内,

而我如果走这条路,未来必不可能回国,大概率直接在日本定居,

也绝无可能在爷爷奶奶身边尽孝,家里总得留一个人。


我拒绝了我母亲的建议,

她希望我能够去澳门,学金融,学费10万一个学年,

家庭给第一年学费,剩下的你自己挣奖学金。

我对母亲说,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其一,我不可能在澳门一年挣到10万学费,

其二,学金融需要良好的家底,我们家没有这个钱,

毕业以后,我也不可能仅凭我自己的本事,在金融行业混出任何一点名堂来。


我选择了去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这所民办三本。

因为招生办的老师承诺我,这所学校,所有的专业,随我挑。

我的爷爷奶奶建议我选土木,因为土木毕业以后可以找工作。

但是我没有,我说,

“老师你好,我想选计算机,软件工程或者计算机科学都行。”


所有的长辈都很欣慰,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学计算机的。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学计算机的理由和我的父亲不同。

我学计算机,是因为,只有计算机系,大一可以带电脑。


你记住一点。

如果学校没办法给你足够多的阅历,那么你一定要把目光投向互联网。

越早越好。


永远记住:

“出路,是靠自己找的。”

“大学四年,只是给你寻找这条出路的四年时间。”

这是一个限时的、隐藏任务。


3.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做游戏的。

我正式开始学习做游戏,是2015年,但我进学校,是2014。


在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超过一半的正规社团。

我参加了摄影协会,跟朋友一起,半夜开始长跑,从仙林一路跑到紫峰大厦,去拍日出;

我参加了新闻社,做报纸的排版、装帧、内容设计、派发、公众号,跟一众学姐一起聚餐;

我参加了学生会,在文艺部,亲手组织了当年大一新生的文艺汇演,从人员邀请到节目设计到场地布置再到文艺汇演的赞助,以及自己的上台演出;

我竞选了辅导员助理,帮助系内安排各种活动,做一些人际关系上的杂事,以及,学习处理一些办公室斗争。

不知道在各位看来,大一上半学期,我的生活过得是否“风生水起”,“丰富多彩”呢?

至少,在我看来,是的。

我可以这样说:

“我用大学的第一年,过完了走正规途径我能在这所大学里体验到的所有学院生活。”

然后我发现,三本院校,是有局限的。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确会给我带来提升。

但是,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并不会给我带来,校外尺度的价值提升。


“那些七七八八的社团,不过是小孩子的嬉戏打闹,玩闹一阵也就够了。”

我不记得这句话是哪位学长对我说的了,但是我记得这位学长后来去了华为。

他是那一届唯一一个刚毕业就进入华为的。

这句话,是我刚刚加入IT工作室后的一天晚上,导师带我们一群人去徒步暴走,

走到老厂区的一家牛肉火锅店吃牛肉时,他对导师说的话。

我们一群人旁听。


你在校内参加摄影协会,难道你能玩得比专业摄影师们玩得更好,去拍国家地理?

你在校内参加新闻社,难道出了学校,你就能依靠这个经历找一份报社的工作?

你在校内参加学生会,一个三本学校的学生会,哪怕你做到文艺部主席,乃至学生会主席,又能给你未来的简历加上多少的HR得分?

你担任辅导员助理,那些人浮于事的办公室政治,五六个助理拉帮结派,又能为你的能力带来多少的提升,亦或只是精力的消耗和徒有其表的虚名呢?


从那之后我就退了社团。


4.

我不知道你们的学校有没有这样的组织,但在紫金,IT工作室是一个学院性质的课外组织。

它由计算机学院的老师牵头,游离在正常的课程以外,在各个部门的导师带领下,完成一些专业技能的探索和学习。

我在的时候有这么几个部门,移动互联组,服务外包组,智能系统组,数字媒体组。

我说我看不明白,学长就说,做APP的,做PPT的,做机器人的,做游戏的。

我说,做游戏好,那我要选数字媒体。

但是那个时候依旧是2014,依旧是大一上半学期。

我其实根本不懂什么是做游戏,我依旧沉溺在各种社团里。

我选择参加IT工作室,只是因为参加这个工作室可以不用上晚自习。

而我参加数字媒体组的最初原因,其实是因为,我把做游戏和打游戏混淆了。

毫无疑问的是,我喜欢打游戏。

每个人都喜欢打游戏。


IT工作室四个组别,每个组别都有自己的导师。

数字媒体组的导师我叫她娟姐,她是我的直属导师。

移动互联组的老师我喊他帅哥,因为他真的姓帅。

我进数媒的那一年,娟姐生娃休假,于是整个数媒都属于一个无人管制的状态。

帅哥临时接管了数媒组,但他并不会分身,于是他便要我们自觉。

理论上,我们应该自觉地学一点Cocos,再学一点PS。

但事实上,我们自觉地打起了Dota2,还有一些人在打愤怒的小鸟。

于是数字媒体组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厅。

这很荒废,但我们都明白,不自律是人的本能。

直到15年3月的时候,帅哥把所有数字媒体组的人都拉过去开了个会。

说,如果你们到4月底,再做不出任何一款游戏出来,那么整个数字媒体组都解散。


其实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因为我刚刚分配到数媒组里的时候,我拿到的任务是学习PS。

我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半学半玩,拿到了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聊胜于无的三等奖。

但姑且是有了奖项,理论上来说,我便是有着一些免死金牌的。

不过,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数字媒体组还在的情况下,我的牌子才有用。”

那一天我突然意识到,PS确实是游戏设计的下位技能,

你看,学会P图并且获奖的我,其实是无法影响整个项目组未来的决策的。

毕竟,帅哥说的是“做不出游戏就全组解散”,而不是“P不出图来就散伙回家”。

他要是说后面那句话,我可以第二天就给他P出一整版他的艺术照片,甚至把他P进婚纱。

那一刻我突然脑子抽了,作为PS组的新人举起了手。

我说:“一个月是吧,做游戏而已,我也能做。”


然后我就做出了第一款《拯救大魔王》。

那是一款魔塔,用RPGMAKER做的。

从开始学习软件到做出这个DEMO,花了23个晚自习。

所有的控制全部用的if和else,所有的变化全部是on和off,所有的数值全部是+和-。

但总归是做出来了。

收付日的那一天,我一战成名。

大三的学长做了个3D打骷髅,我做了个2D魔塔,其他人什么都没有交得出。

帅哥喜出望外,说,那你以后就不要做PS了,来做学Cocos吧。正好我们和Cocos有一个国家创新项目合作,你看看能不能申报一下,申报成功有10万块钱补贴。


用修仙小说的话说:

那一日,我终于从外门弟子,晋升成了内门弟子。


5. 

但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我的老粉都知道,我跟Cocos有点过节,过节的源头,其实就在这儿。

升入大二,我起草了10万字的Cocos国创项目,《徽章战纪》,忽悠了隔壁宿舍的哥们儿小万,和刚刚入学就被我忽悠进IT工作室的学弟小唐,说,我们要搞个大新闻。

10万字的国创项目,配合16万字的世界观剧情,一共26万字的项目内容,事无巨细地讲述了这款游戏的玩法、市场、后续开发计划、资金需求,等等等等。虽然现在看来是无比的稚嫩,顺着计划书执行也会遇到不少的问题,但在当时,这样一份计划书,对于其他项目申请者无疑是降维打击。

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国创项目资格。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时候意外就要出现了。

是的,Cocos没给钱,负责人说,后续会有人联系我,但直到我大学毕业,这个国创项目的后续,也依旧没有人联系。

于是10万元就打了水漂,我的第一次创业计划,也同样打了水漂。


同一时期,杭州电魂联系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电魂做数值类的策划。

我问帅哥,这个事情我应该答应吗?帅哥说,也许还是学历重要一些。

于是我对对方说,我还没有毕业,我今年才大二,婉拒了对方的邀约。

这件事情,其实我和帅哥都错了,并且错得离谱。

在真正入行以后我才知道,游戏行业,校内实习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能在大学期间接到任何一家游戏公司的实习机会,

不管对方给的钱多钱少,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拒绝。

如果你在大二就能够进入一家游戏公司实习,那么你已经无意之间刷掉了未来跟你竞争择业上岗的千军万马。

如果在此基础上对方还愿意给你点钱,那对你来说真的就是天大的运气。

我再说得直白一些,一个能在大二入职游戏公司实习的应届毕业生,是绝对不愁没有游戏公司要的。

也许你要问了,如果大一就能实习呢?

那你一定是世袭游戏人,又或者你是中学就开始学做游戏的天纵奇才。

我只能说,如果当时我接受了,那现在的我不一定会在做独立游戏。

即使我在做独立游戏,我所获得的成就也一定比现在更高。


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如果。

你做了一个决定,你就得顺着这个决定继续往下做。

你做完这个决定之后,这个决定就不重要了。

这个决定之后的每一个决定才重要。


比如,在这两件事情之后,我把视线投向了,比赛。


6. 

做游戏,是有比赛的。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游戏组别,可以个人参加,于是我报名了大设,在那一年拿到了省一,又参加了一轮,拿到了国二。

那一年的比赛项目是环保,我做了一个推箱子的游戏,《森林先生》。

那是多个类似以撒的俯视角房间关卡,推动箱子擦去煤灰,就可以还房间以干净整洁。

对于大学生来讲是蛮创新的,箱子不止可以推也可以拉,需要走位避怪,怪物走动的地方煤灰会复现,等等等等。

总之做得还行。

但大设并不是什么含金量高的比赛,帅哥说,大设的国二,报给学校只能算省一,奖金只有600块钱。

我在心里说,卧槽,600块钱,打比赛还能赚钱的啊!我一个月生活费才1500!

但是实际上我说出来的是,你妈的,这太抠门了,怎么还降级了?有没有不降级的?

帅哥说,有,微软创新杯。


那个比赛的全称叫,全球大学生微软创新杯大赛,Imagine Cup,如果你们现在去搜索相关信息,会发现,游戏组别已经被取消了。但我参加的那一年,还是有游戏组别的。

不过参加微软创新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得组队。

学校跟创新杯那边聊了个赛区合作,在本校举办校区赛,可以抉择出一个胜者保送到线上半决赛,但参加这个校区赛必须得参赛选手都是本校成员,我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为了参加这个比赛,我临时拉起了一个小组,组内成员有,我,小唐,负责程序,以及武汉的两名大学生,叫她们小张和小徐吧,负责美术。

武汉的学生怎么可能千里迢迢来南京参加校区赛?于是我只能走社会组别。

所幸的是,我凭着一手PPT功底,舌灿莲花,一路过关斩将,走社会组别闯到了半决赛,又从半决赛杀到了全国总决赛。

2016年,紫金学院IT工作室的导师们看着同一个学校的同个参赛队伍,集体傻了眼。

多出来的一个是怎么来的?还是个做游戏的?

于是那一年,去三亚的创新杯决赛,变成了计算机系全体导师的春游。

一个组可以带两个指导老师,两个组就是四个,再加上院系的领导,

浩浩荡荡,公费出游。

学生带老师去旅游,这种事情是很长面子的,也不多见。

尤其是带上这么多老师一起去,就更加不多见了。

我便成为了系里的明星。


也许你曾经从我的动态里了解过这个微软创新杯。

如果你能够拿到全国总决赛资格,你将有机会角逐国一国二国三,

如果在全国总决赛里拿到特等奖,你还能直飞西雅图,参与全球总决赛。

那么按照爽文思路,接下来我就应该拿一个特等奖,然后飞去微软总部了,

但是很遗憾,生活不是爽文小说。

那场比赛,我的参赛项目是,《拯救大魔王2》,

不是后来我做了4年半的《拯救大魔王2逆流》,只是最初的《拯救大魔王2》原版。

我们最终拿到了场内第7的成绩,获得了2016年的创新杯全国二等奖。

其实也不错了,跟各大985高校打得有来有回,不遑多让,跟台下的行业大佬展望前景,侃侃而谈,不落下风。

比赛结束以后,我收到了好几张互联网公司的名片。

那个时候恰好行业在推行大IP生态,我的游戏恰好击中了这一创新点,很多大佬都有意向跟我交流一下后续,探讨一下投资事宜。

当时,对于拯救大魔王这个IP,最高的议价是,想投资30万。

在这里,我做了我大学里第二个也许错误的决策。

我一个都没有联系,我跟组员说,我们不要投资,我们要自由。

我错误地认为,只有完全不接受投资才能够拥有项目的自由,

一旦我接受了任何投资,大魔王这个项目就不归属于我了,等于是我放弃了它。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拒绝一个投资大佬的时候,大佬非常凝重地看了我一眼。

他说:

“小伙子,有时候,风口来了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你错过的机会是再也不可能回来找你的。”

当时我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后来我理解了。

对我而言,创业并不难,是我自己把难度调整到了地狱难度。

如果2016年我能拿到30万投资,那么现在一切都会不同。

但,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如果,没有任何的如果。


同一年,我做出了第二个重大的错误决策。

我把《拯救大魔王2》免费上架了STEAM。

游戏在首个月获得了8.8万的PC用户下载量,并在三个月内达到了11万。

3个月以后,我的开发小组解散了。

因为没有目标。

游戏是免费游戏,上架后没有收入,只有捐赠收入不到800元。

小组成员参与游戏开发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缺乏团队的凝聚力,无法继续开发新的项目。

美术那边发现,美术院校不认创新杯的奖项,无法给她们加学分,于是后续也不愿意参与了。

大二大三学业紧张,几乎抽不出课余时间来继续参与后续开发。

等等等等。

总之,吃了就睡制作组解散了。

我变回了孤家寡人。


这件事情,我负全部的责任。

全部问题的起因,都是因为我没有拿投资、没有把游戏做付费导致的。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住在象牙塔里的我对金钱太不敏感,又或者说,当时的我有着错误的金钱观念,错把自身的金钱观强加到资本市场与玩家市场上。

我认为我将游戏免费的行为能够增加市场对我的认同度,但实际上,在后续的若干年从业经验中我们发现,对于单机游戏而言,免费与付费并不会带来根本性的下载量差距,喜欢你游戏的玩家游戏付费也会购买,不喜欢你游戏的玩家游戏免费他们也不会叫你一声好,单机游戏免费既不能获得名声也不能获得收益,同时还难以达成开发组的后续维系,实实在在是一个三输的局面。

在这次事件的两个节点中,但凡任何一个节点我做了对的决策,我到大学毕业能够获得的初始创业资金都能够增加10万元以上。但恰恰就是因为我的学生思维,导致我在两个节点上都作出了一意孤行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团队的第一次解散。

也最终导致了,创新杯国家二等奖这张牌,在我的手上,明明是一张王炸,最终只发挥出了对三的效果——我拿到了学校的奖金,国二奖励1000块钱。

除此而外,我一无所有。


不过,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如果,没有任何的如果。

已经发生的事情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接下来你会做的决策才重要。


7.

2016年4月,微软创新杯比赛结束,同年11月,我将《拯救大魔王2》免费上架了STEAM。

这款免费游戏收获了很多的差评,对当时年仅20岁的我来说,同时在网络上承受上百条负面评论是让我难以忍受的事情,这件事情,与团队解散的事情一起,极大地击溃了当时我的心理防线。虽然这些事件在如今的我看来不值一晒,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是沉重的两座大山。

面对大山,你会怎么做呢?

我觉得一定得走出去,决不能困在山里。

于是,在修复完免费版《拯救大魔王2》的BUG之后,我开启了新的游戏项目,

在DEMO初期,我足足打了三个月,到次年2月,我上架了一款新的青睐之光项目,《拯救大魔王重生》,并在玩家投票中获得了当期的上架游戏入选资格。

我重新创立了新的吃了就睡制作组,拉来之前项目组内的美术和音乐,又拉进来一位聊得很不错的大学生程序员,对方说,没问题,所有的功能都交给他。

于是我们分工合作,并制定计划,2017年7月,暑假之前上架新游。

既然前一个游戏免费已成定局,那就趁着前一个游戏的热度还在,立刻把续作趁热打铁地做出来,11万玩家中只要有1/10能购买游戏,那我们同样能够赚到足够多的第一桶金,与此同时,新作本身热度也不低,通过青睐之光时已经有了3000多的愿望单,最终加起来,购买量是一定能破万的。

看起来非常合理的设想,不是吗?

但是很遗憾,这个设想又出意外了。

2017年5月,我们的基础游戏框架都已经做完,只剩下加装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集中在系统UI、背包和图鉴系统上。但意外出现了,我无法联系到那位程序员了。

事实上我是能够联系到的,至少我能够看见,他的STEAM就挂在Starbound游戏界面中,每天我一边开发,一边能够看见他的Starbound游戏时长飞涨。

对方确实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

只可惜,他似乎也确实不喜欢做游戏。

1个月能做完的系统UI拖到3个月,又拖到6个月,依旧杳无声息,最终到2017年7月,拖到理应游戏发布的日子,我们只能无奈地宣布,原计划破产。

我将这位程序请出了制作组,但又的确无法说人家,因为,这种社团性质的游戏开发合作,确实也是万万做不得数的,你们之间又没签合同,你也不付对方现钱,只是承诺游戏上架后有分红。

于是,项目能否稳定推进,就全依赖于对方的合伙责任感与良心。

这位程序最终为我们的项目带来了10-15万的项目损失。

但我依旧没有死心。

我又一次重整旗鼓,在请离了那位程序之后,转而立刻邀请了两位新的程序,汪汪与骑士。

与此同时,我又邀请了另一位美术朋友,次韵和,和小表一起,凑齐2程序、2美术的团队。

这样一来,每个职能上都有2个人相照应,绝不会再出现像之前那样整个项目组一起等某一个模块做完的情况了。

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2位新的程序员朋友加入项目组之后,普遍认为,之前程序遗留下来的代码太过拉胯,在屎山上雕花是不可取的,要做不如重做。

而新的美术加入之后,2位美术一合计,也觉得过去的美术不太行,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又进化许多了,理应趁着这个程序重构的机会,把美术也整体重做一遍。

我一寻思,有道理啊,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包括我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也成长了许多,进步飞速,因此我们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把之前的项目完全不要了,直接重做一个项目吧!

这一来,原先的重生开发计划,就彻底破产了。

我们转而去开发《拯救大魔王3》了,将青睐之光项目直接转为了《拯救大魔王3》。

随着重做的需求越来越多,之前压在我身上的两座大山,这下子变成了三座。

而这一新的计划在大学期间最终同样也没有做完,因为2017年下半年,我就大四了。

学校安排的集体培训、专业实习,以及下半学期疯狂的笔试面试……

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我再也没有工夫做游戏了,我的时间越来越少。


8. 

在上一个段落中,我做的错事是非常多的。

如果你看到此处,请务必在你未来的大学生活与团队生活中规避。

首先,作为一个PM(项目经理),我没有能够正确地意识到当前项目在开发周期内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做出管理,从创新杯第一次,到青睐之光第二次,再到改项目为魔王3第三次,这三次团队组合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都没能够带领团队规避风险,也没能服众,最终将整个团队变成了一盘散沙。

其次,作为一个应届大学生,我错误地规划了大学最后两年的学业与求职计划,住在象牙塔里的我虽然经历了免费上架游戏被骂的浪潮,但依旧对社会缺乏见解,认为“工作都是树上长的、天上掉的”,整个大三一年,我都在比赛、上架游戏、修BUG、宣发新游戏中度过,这一年的寒假与暑假,我没有去寻找任何游戏公司实习。

又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游戏公司实习的概念,我认为应届毕业生就是直接走校招的,大四投个简历去校招就行了,不需要想那些提前的事。

而结果很明显,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当我最终决定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我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了——其实我并不落后于太多人,我仅仅落后于一小部分,但恰恰就是那一小部分应届生,正好是和我产生直接竞争的对手。

与此同时,我的学校履历又不出色,在诸多笔试和面试中,都死在了学校这一项上。一来二去,我便丧失了太多的选择权。

我去笔试了腾讯,在学校那一栏被筛了下来,对方只要985高校应届生,我又去笔试了完美和巨人,又死在了学校上,对方虽然不止要985应届,但一个三本院校依旧是难以入得了他们的眼。后来我听人说,对方都有院校筛选机制的,低于某某院校的简历一概扫进垃圾桶,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于是我开始思考别的办法。

我不再参加大公司校招笔试,而是直接去他们在各大高校的宣讲会,尝试进入对应的高校,带上我的简历去推销自己。

有一点我很清楚,我的简历是优秀的,有着诸多大赛经验,又在毕业之前有着自己的上架项目,甚至还有上万的活跃用户,只要对方能够看到我的简历,我就一定是有机会的。

我需要做的,只是毛遂自荐而已。

抱着这样的想法,最终我成功在网易的宣讲会上与网易的子工作室项目组取得了联系,并成功获得了第一轮电话面试资格。

电话面试进行了两轮,均通过之后,对方邀请我去杭州参加三面与四面。

三面时我踌躇满志,侃侃而谈,自得意满,觉得我多少有些“全村人最后的希望”的意思,

但到了四面,我突然有些怯了。

因为我旁边的人只剩下三个,除了我以外,一个南大硕士,一个海归硕士,一个海归博士。

问起学历时我的嘴角都有些抽搐,笑死,我是三本。

其实现下想来,四面也没有那么恐怖,问的问题也都是能够答得上来的问题,但可能确实是怯场了,先天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头,因此反而表现得有些急于求成,落了下乘。

如今想来,能够与三位硕士以上学历的同业者同台竞争,已经证明了我的含金量了,并且四面也并非四选一的单选题过程,很有可能如果每个人都达标了,四个人都会选上。

只是当时,实在是有些稚嫩,也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层面上。

最终,在第四面的最后,面试官问我,

“我们看过你的简历,觉得像你这样的应届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做项目,为什么考虑来到我司呢?”

以及,

“我们注意到,你投递的面试岗位是游戏策划,但是你本科的学习专业是软件工程,你愿意换个岗位吗,比如来做游戏开发工程师?”

这两个问题,我当时的回答,其实都很不好。

第一个问题我忘记怎么回答了,但是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对开发工程师不是那么感兴趣,我只想做游戏策划。”

笑死,现在想来,可能我就死在了这一条上。

仔细一想,这种问题,不就是在问你,填报志愿时接不接受调剂吗?

如果你们未来有这样的机会,请一定选择接受调剂。

否则,你们也会像我一样,高考体验一次滑档,大学毕业再来一次。


但还是那句话,已经做过的决策,都是无关紧要的。

世界上没有如果,所以不要假设如果。

已经过去的一天不重要,这一天之后的每一天才重要。


离开网易大门的时候我大概明白了我四面的失败。

但我又同时想起了那倒数第二个问题。

于是我决定自己创业。

我问小万借了个人头,两个人凑了三万块钱,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把公司的场地选了、营业执照办了。

三万块钱花出去的第二个星期,我们发现自己被坑了,其实根本不需要花这么多钱,只需要一个虚拟地址,三万的花销可以变成三千。

但这些都是大学以外的事情了,如果你们想听,我可以未来抽个时间,与你们再详细聊聊。


我的大学生活成功吗?我不知道,我做了很多错事,错过很多转角。

但你要问我的大学生活失败吗?那显然也不。

如果没有大学里的这四年,就没有我毕业到现在五年摸爬滚打屡战屡败但依旧可以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魄力。

失败从来不是可怕的。

只要能从中学到经验,我们就再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我一直相信一点,只要能够规避所有的失败,那必然就会通向成功。

像我们这种中人之姿的奋斗者,所应该追求的,其实就是不失败而已。

祝你成功。


夜神不说话

2023年7月11日

写给高考失利的粉丝朋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