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楼:专业课和通识课、公共课、思政课的关系
专业课和通识课、公共课、思政课的关系
蒋楼 梁庆博
梁庆博:老师,您说成绩、绩点重要,还是知识重要?
蒋楼:成绩、绩点和知识都重要,但是能力和修养更重要。
梁庆博:老师,您说是不是只要学好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然后那些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就可以作为水课“水”过去?
蒋楼:一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为了获得学位和本科文凭需要修读几十门课,每一门课都高度重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有选择性地重点学好那些比较“重要”的课程便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方法。但是,所谓“重要课程”,也并不一定仅仅指的是专业课,或者说专业课也并不一定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其实,专业课程既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也包括专业选修、辅修等边缘性课程。同时,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等课程虽然不是专业课,但是,这些课程也并非就是所谓“水课”。这是因为这些课程尽管在短期内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并不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事实上与专业课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体系。其中,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每一类型的课程都各自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既缺一不可,也不能够相互替代。如果说专业课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性的知识、技能和修养的培养的话,那么,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则是力求塑造大学生的理论视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如果说专业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存能力的话,那么,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则是立德树人,安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如果说专业课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某种人”的话,那么,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则致力于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大写的人”,即使他们“作为人而成为人”。
梁庆博:那么,到底如何区分和选择大学四年的重要课程和非重要课程?
蒋楼:对于课程的选择,首先有一个作为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所有的修读课程都达标并获得学分,因为这决定了一名大学生能否最终获得大学本科文凭和学位。然后,对于课程的选择和重视程度大小的把握,就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比较重要的,必须重点攻关和学好。除此之外,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一些对于自身成长和长远发展来说比较重要的课程。当然,这些课程既可以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选修类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课程体系之外的通识课、公共课和思政课。对于后者的选择,非但不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通常情况下往往都是有效地弥补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并且从多方面促进了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梁庆博:我们的部分专业课也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蒋楼:经调研发现,目前的大学专业类课程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程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全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多方面、多领域和多重维度的因素综合影响和决定的。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主讲教师。在这一意义上说,课程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讲教师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课程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的。没有一个有能力、有水平和有经验的主讲教师,再看似重要和必要的课程也会沦落为所谓的“水课”,当然专业类课程也并不能例外。有了一个有能力、有水平和有经验的主讲教师,一门看似无关紧要的所谓“水课”,也能够成为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课程。中国古代人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一门课之所以重要、有价值和吸引人,往往与其主讲教师的知识背景、理论视野、学术水平、个人魅力和人生境界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