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第01期:许知远对话罗振宇
第一季第01期:许知远对话罗振宇(2016-05-17)
1.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你突然发现哲学,一个充斥了那么多概念的东西,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它变得如此具有生命的张力,然后一下子变得可感。其实人生当中不就是这样吗,经常你的灵魂会在某一个瞬间完成一次上升层次,然后看到另外一个世界,那种狂喜是前所未有过的。
2.考研
考研或许对于中国年轻人是一个缓冲区,当你要去承担社会责任但又恐惧,且没有相应能力的时候,你有一个逃避的所在叫考研。读研带来太多好处,首先你算入了一个行,但你又不必去工作,不必面对具体的挑战;其次你算是加入了一个城市,但是你仍然在学校那个坚硬的外壳的保护下,你可以偷偷的观察它,去一点一点建立人脉,然后再走到这个城市当中。
读研那时候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意识或目标吗?
怎么可能有,每一个人都是把别人期待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脑子里,那时就是进中央电视台。
那时好好写论文就有可能分配进,所以当时就拼命写论文(罗胖三年大概发表了18篇论文)
3.写论文
那才叫为赋新词强说愁,你对这个行业能有什么洞见啊。罗胖当时学的是电视,一直到毕业之后也不会做一个片子,你进不了编辑机房,你根本不知道电视的生产流程,你只不过是关在教室里对这么一个东西,这是一个人为的僻出来的所谓的学术研究空间,然后你在里面自得其乐。(现在对于文科生来说写论文不也是如此吗,能有什么洞见,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4.职业精神
一个特别不正经的人用最正经的语气和面容对我说:“播出那时天字号的事”。这就叫职业精神。他们有一种祖师爷赏我一碗饭,我得好好吃的态度,有一种说到艺术、说到电影、说到职业、说到为干活绝对不能退后半步的那种职业精神。
5.实现财务自由,不断自我提升
财务自由是确立你人生价值的第一站,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前,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
而一旦解决财务自由之后,自我提升就变得非常紧迫,且自我提升是没有进度条的。
上帝之眼这个视角我觉得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人生的自觉性开始展现,三十岁前后你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把成本用足,让大家的知识视野急速扩张。
开策划会(可以邀请当时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官员、媒体人,与之对话)
6.对话其实没有那么难
原来任何艰难的对话其实都可以通过一个戏剧结构让它变成愉快的聊天。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没有那么难,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其实不是双输,不是迎合,是有一万种办法可以解决的。
7.对自己的人生算计
一个开放时代,路不是一条。如果我在这条路上要掉下半截,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浪费,就意味着我承受一次挫折,那就换一个方向走,今后就总有机会把这个方向上的偏移解释为进步。
8.勇气就是运气
勇气是你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不得不做”的选择,于是“看起来”很有勇气。所以所谓的勇气就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好运气,所谓的勇气就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不得不。
9.整个行业的价值都在往个人身上转
①技术进步对个人赋能,个人的力量由此可以显现
人作为服务者,人承载价值之后,其实很多产业的玩法都开始出现重大的变革。
逻辑思维到今天一直都保持了在视觉上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当价值落在人身上的时候,人的穿越能力是比具体的内容载体样式要更多的。(演讲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赋能,是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馈,不断增加的一种能力)
②人的确定性其实远远大于任何组织机构的确定性
人是世界上最靠谱的东西,因为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是你无论堆多少资源都培养不出来的。而且这个特质在这个地方开花,即使这个载体样式不行了,他迅速能靠其它的载体样式再一次绽放。人的确定性其实远远大于任何组织机构的确定性。
③大量的市场定价都在往个人的价值上进行偏移
明星一部电视剧的片酬报价已经从八千万到一个亿左右,这(TM脏话)是一个上市公司全年的利润好不好,你说不公平吧,但所有的价格只要是自由定价,都是市场博弈的一个均衡点,绝对有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就是大量的市场定价在往个人的价值上进行偏移,而这可不是仅仅出现在影视界的现象。2016年的网红现象其实在说明什么,网红正在成为商业的入口,只不过全社会还没有醒过味儿来,我怎么把商业的流量从网红身上去实现。但是这个趋势是确定无疑的,个人的能量越来越大,逐渐被基础设施赋能,这个过程根本就不可逆。
④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可能超过组织力的价值
在过去,人和集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确定的关系,然后通过宗族,通过国家民族想象而形成一种共同体;而现在,组织和集体对人的约束力是越来越低弱的,互联网时代其实是这个进程的清晰化的阶段,一个人的价值可能超过组织力的价值。
10.舒适区与非舒适区的平衡
其实人实际上都是在一个非舒适区的,舒适区里是待不住人的,一直待在舒适区的人一定会活得极其的灰败。这个不舒适区对我来讲就是要不要把这个事坚持做下去,但一个人如若偏离舒适区很远很远的话,就会感到很脆弱和崩溃。
11.做生意和创业的区别
生意是确定的,是在人类的商业视野之中的原来既有之物。
创业就是哥伦布,探索的是这个世界商业可能性的新边疆,大家都不知道。
创业就像小老鼠钻迷宫,你是一点一点看明白的,你以为你看明白了,实际上肯定不是终局的真相。创业者在公司内部就显得特别讨厌,因为你一天八个主意,上午刚说完的话,下午别人说你上午不是那么说的吗,然后你就语重心长地跟同事讲“你的老板进步了”。
12.创业者的人格
他一定要给市场释放一个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就像《撒切尔夫人传》里面讲的一句话:“根本不希望你们都喜欢我,但是你们必须都尊重我”。其实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喜欢和尊重的区别。但是创业之后,你就知道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喜欢”是大家点赞;“尊重”是你只要干了一件事,大家必须认真的,哪怕他仇恨你,他也要认真地起来反驳,这叫尊重。
①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的就是“公开自虐”。
这家公司想要市场尊重你,你就必须做值得尊重的事,而值得尊重的事,从来都是极其苛责地对待自己。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的就是“公开自虐”。公开自虐也让自己对自己尊重,让周边人看到尊重。就像《乔布斯传》里写的:“他爸做了一个五斗厨,连背板都要用最好的板”虽然这一面谁都看不到,但你自己看得到,这就是自虐,因为毫无必要,从任何实用性的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但是你要向市场释放这个信号。我必须用我的人格去给公司撑出这个底盘,这个底盘不是别人讲的流量底盘,做生意的本质都是信用。
②支持你自虐的动力是什么?
就我而言还是觉得和年龄有关,创业时已经40岁,假设人生80岁,那时恰好处在中点。“正好是中点”你突然知道此后的日子是比此前小的。40岁前后最大的感受是对时间的感知力不同,现在是不能容忍自己浪费时间,还是回到那句话“向死而生”要让人生过的有意义。
③不犯懒 不犯倔 不犯混 【小老鼠面对迷宫时该怎么逃脱】
不犯懒 首先勤快,你多跑,遇到出口的几率肯定是增加的
不犯倔 遇到什么事情如果错了,勇于否定自己,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不犯混 千万别做一个理想主义的假设,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要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构架一个宏大计划,例如眼前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有何谈爱国。
鼠目寸光:过往不恋,未来不赢,当下不杂(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好)
13.有小我和理想主义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冲突吗?
①我只想尽我所能把我自己的变成最好的自己,有能力改造自己身边的事情,他人的死活跟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说我对世界充满爱,均匀的把你的财富分配到整个世界,那才叫大爱无疆。但没有人这样做,人还是会有小我的,还是有ego(自我)的。
②我们会看到大量的人在微博上、微信上说着各种正确的话,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却还是会斤斤计较,好比如自己楼道里的灯坏了,一定要找物业公司换,有空和他闹,还不如花几块钱买个灯泡自己给换了。
③自制的能力=管好自己的能力,是人类思想最珍贵的一极。
相比于拿破仑式的精神,我更喜欢英美保守主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那种精神 “管好自己的社区”讲什么大道理。奋斗,做最好的自己;挣钱,对得住家庭。这就够了。
④你觉得淘宝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有巨大影响的一个东西?
当然是,多一个生意人,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健康的力量,因为他知道什么叫对自己负责,对周边的协作关系负责,而不是空泛地去跳到一个理想主义的高度,站在宇宙的中心呼唤爱。为一个空泛的、集体主义的目标活着的人,实际上自己很没有自由。
14.这个时代的人类文化可能整体的进入了一个口述时期
你对话的对象永远是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没有老子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空间,可以与天地对话,中国文化史上历代大师本质上都是某种高雅文化的阐释者(孔子仁 朱熹注解 胡适西学)
我们应该读书吗?可读可不读,因为读书无非是社交,一切内容本质上都是社交。我们群居性物种就是这样,摆脱不了内心的焦虑和渴求,所以我们需要内容,需要专业的内容的创作者来袒露自己的灵魂,把灵魂和自我的升级作为一项自己的工作,通过特定的介质传递给你。
读书这件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它是在印刷文化(太史公写史记,藏之名山传后世)
互联网实际上是把求知读书还原成一个最原本的东西—叫社交,社交让口述形式开始崛起。
15.你觉得自己会被人说成是巫师或邪教吗?
巫师和邪教有两个前提:要么必须组织,要么必须煽动
而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读书人,要把这两个欲望控制住
问: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知识重组)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化,好像似乎一定读完它就变成某种速成,但人生从来不会如此.......(你怎么看待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化)
人生从来如此,一是所有我们看起来高贵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是无比的鄙俗和实用的;二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协作和迭代当中发生的(知识是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协作下不断地自我演化,它是一次拉马克式的进化)知识从来不是确定的,与其说纯粹的知识或实用知识,不如说《逻辑思维》在做的其实是为知识趣味化打开一道门,甚至都不用你进去把东西拿出来给他看,你只需要站在门口赞叹就足以吸引无数的人。知识传播者就是根据特定时代的标准和功力去进行知识的延伸和阐发。
16.当下最终的是寻找到一种提升认知的可能
提高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给自己脑子里装什么信息,而是寻找到一种提升认知的可能,看看在思考未来,思考人类趋势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的猜想与假设。
此前人类生活在一个相对静态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几乎花了三代人的时间才完成,而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代人干完了。我们这代人最幸运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社会不断地变,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生命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勇敢的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抛弃一个合适的自己”这个时代所有可能都是错的,但是什么时候错变得更重要,所以理解趋势变成我们生命当中一个可能是首要的问题,比一切都重要。任何保守主义这个念头在心中一起至少从策略层面一定是错的。
但还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改变的,这不就是保守主义的根源吗?
这个时代的难题:“趋势认知和自我行为之间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夹角”(如吸烟有害健康)
我觉得保守主义特别有价值,但我自己决不能当一个保守主义者,这个矛盾我自己无法缝合。
那对你来说不断进步的代价是什么呢?
让你的神经系统被训练过来的那些习惯都感到极度的不舒适(信息负载过重)
17.电影带来的想象力空间
电影《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拓宽人的想象力空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小说,人类在文字上能够搞出来的想象力可能就是如此(当然可能还有很大的空间)
但我觉得远远没有电影能够给我们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个想象力可能会等不到它《指环王》第一次让人看到了一个那么奇诡的世界,突然知道电影是有那样纵深的空间,深不见底,深到让人舍不得死去。
18.对时间的焦虑感
此刻你休息一天,就意味着你可能人生能够达到的高点,因为迟一天就可能达不到
弘一法师死的时候说“悲欣交集,人生苦短,我怕是来不及了”
如果你是一个修佛之人,其实最重要的一句话不是那些理论,是勇猛精进,是来不及了
人上升的空间是无穷的,有点像一个佛教徒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攀爬,达到什么样的果位
“人生难得”是因为人是最具有根性的,浪费一天,就是弘一法师讲的“怕是来不及了”。
那些空间对你有诱惑吗,因为你做这些事情某种意义上要被困在这个地方?
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在追逐效率,其中就包括提升自己体验,丰富自己知识的效率
而互联网就是解决这个空间问题,它让你在一个地方足不出户可以高效率的体验
读书其实也是如此,读当代人的书就是为了不去程门立雪,不去跑那么远请教一个人
这就是提高效率,所以效率是这个宇宙的总法则。
那效率是不是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多时候会妨碍你的认知?
那是认知能力不够带来的,因为世界的复杂性超出我们可以设计的或者说认为效率的方式
那你找到一条你认为有效率的一种方式,但它或许并不是有效率的,或是经常妨碍效率的
我们不能彼此证伪,只能听从内心或者说自己的习性(如静修型VS精进型)(渐修与顿悟)
19.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呢?
不是,我是一个自我达尔文主义者或者说自我拉马克主义者。
达尔文主义讲究的是自然淘汰,优胜劣汰;拉马克主义就是不断的习得性进化。
所以我既不是社会教徒,更不是达尔文教徒,我是拉马克教徒和自我教徒。
你觉得现在年轻一代进化的怎么样?
其实我不太关心,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充分碎片化,不理解不代表就没有价值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替别人操心实在是一件太无奈的事,因为你连那个价值尺度都找不着
那碎片化后会有一种集中的权威树立吗?
整个社会的碎片化趋势不可逆,我们总以为社会会因为传播工具的进展而产生更多的共识。
但事实恰好相反,我们每一个人会进入到信息茧房的状态。所以这个时代可能我们这种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去打破一些人的信息茧房。
知识生产转化成商业这个过程最核心的有没有某种链条?
有,知识的功能性。知识过去是一种权力,逻辑思维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自觉的把知识当作一项服务,这与其他服务业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要进入市场,进入人力的经济分工,因此就不得不要去研究市场,去想社会需要什么。
20.逻辑思维付费内容(是一家内容付费平台)
所有人都在追逐信息的免费,让这一波内容创业者只好指望一个所谓的救兵——广告
我觉得社会运行的前方一定会出现知识付费,这是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一个全新的可能
这个可能其价值其实不在知识,信息是免费的这是总趋势,而在于节省时间,这就应该付费
这个社会运行总前方是任何细节的劳动,原来要嵌入组织进行分工协作,现在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收费(文人内容生产者类比滴滴出行的司机)内容收费的时代到了,知识分子、内容生产者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进入市场,并直接销售自己的知识应是一个潮流。
那实现到这一步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困难就是很多文人觉得收费丢人,有人去做广告不会这样认为,但直接收费需要有适应阶段
因为他们认为收费不就意味着影响力变小了吗(因为免费看得人多呀)但是钱就代表着选票,用钱从市场中筛选出喜欢你的人,他们会丰富你整个的魅力的影响圈,内容收费时代的到来,影响力时代也会随之而来。
21.你怎么看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呢?(这种所谓的蓬勃的文化,你怎么看他们内在的价值)
我不太关心这个世界的总体的精神状态,说实话我也不觉得谁有这个能力,这个世界已经碎片化到了把别的世界给你看一眼你会吓一跳的程度,一个亚文化群体正在迅速的兴起。
我是只关注成就自己,我没有伤害谁,我在伦理上怎么会受到质疑(回应受到质疑)
他人之爱不也是很重要一部分吗?伦理的最大边界(爱自己身边人及自己应负责之人足够)
22.解构一些自己内在的情感来适应新的组织需求或者商业性需求,这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这个时代不允许你去体察那么深的情感,因为情感其实是对世界分崩离析的依依不舍,任何情感的本质都是,情感是在对世界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东西。可是我们现在必须适应世界的分化,强烈的情感是会阻碍人去适应这个世界的。
但强烈的情感不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的能力吗?
我当然知道,但是不能追逐,正如前面所说的认知和行为现在必须出现分裂,但无法弥合。
23.最后的谈及
帮一代生意人确立道德自信(卑躬屈膝的商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浩劫及315的丑剧)
做生意挣钱不管他人是最有尊严的生活,自己养活自己对身边人负责是最高的荣誉
中国的生意人其实是缺乏这种道德自信的(商人和消费者是平等的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被周边的环境进行驯化
人是某种环境的产物,深刻的被所在的环境影响着
人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人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矛盾体
时间维度消失但同时使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间的焦虑感
因为时间尺度消失带来不确定性,如果时间不消失,我们完全可以去唱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