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宁箫语·第64期·学箫者要调整心态,脚踏实地·20210822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箫,是一种发声原理复杂,技术层次丰富的乐器。
发声原理方面,作为竖吹的边棱音乐器,箫的结构,本质上不过是一段可以开闭组合多个指孔以改变长度的空气柱,在这个至为简单的结构上,其发声原理的细节却牵涉了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空气动力声学——直到今天,学界也并没有完成对这类乐器透彻完整的数理建模。
技术层次方面,对不同学习者来说,不论是箫的持法、气法、口法、指法等基本技术,还是各种演奏技巧,都在质量和数量上有着丰富的层次——说具体些,一个天资不错的人学箫一年之后,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把箫学得差不多了,可是没想到,三年后,却又觉得自己还有太多东西没掌握……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依然会持续不断地发现很多细微、精深的技术和艺术的东西,等着自己去挖掘,难以穷尽。
与学习任何一种系统化的技能相类似,学箫的过程当然也遵从一般的学习规律——不过,要想学好乐器,尤其是箫,这种外形看似简单,实则发声原理复杂、技术层次丰富的乐器,更要求学习者能够调整心态和脚踏实地。
调整心态
学箫者的目标可能会变化,但一定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为这个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是通行而正确的做法。
所谓“调整心态”,是指学箫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乐器学习周期长(一般而言是终身学习)的特点,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许多爱箫者以“学会用箫吹某个曲子”作为学箫目标开始学习,这不免意味着一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入门之后却发现,学箫是个“要么零蛋,要么全部”的残酷游戏——如果能用箫吹好某个单曲,那么离吹好很多很多其他曲子,其实也就相差不远了;反过来说,如果不能系统深入地掌握相当广泛的基本功和技巧,并把艺术修养提升到一定层次,想吹好任何一首曲子,都是不大现实的。
脚踏实地
无可否认,从古到今,箫都只是一种小众的乐器,学箫当然也是学习一种小众的艺术,或小众的消遣。小众,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冷清,意味着缺乏大众的关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会随波逐流地认为:缺乏关注就是“可耻的”。如果学箫者不甘寂寞,希望能热热闹闹地学箫,这个社会能够给予的诱惑当然绝不会少:琳琅满目的乐器,满足假学箫之名购物的欲望;五花八门的活动,满足假学箫之名社交的欲望……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无意盲目拒斥丰富的商品和健康的聚会——只是想强调一点:脚踏实地的练习,是学箫者获取切实进步的直接原因。以乐器、清谈代替学习本身,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当然也是学不好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