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丝绸之路(第二十七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光武中兴》讲的是王莽新朝由于推行新政难以成功,致使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多地暴发农民起义,其中尤以赤眉和绿林军声势最为庞大。绿林军推出西汉皇族后裔刘玄为更始帝,刘秀和刘縯兄弟也加入更始军中。刘秀在对抗王莽围剿绿林军的战斗中,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胆略与勇气。更始帝刘玄害怕自身地位受到威胁而将刘縯杀害,刘秀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下,韬光养晦,蛰伏等待。紧紧抓住被派到河北驻军的机会,采取联姻等措施,团结地方豪强大族势力,建立并巩固根据地,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努力扩大势力范围,于公元25年六月称帝,年号建武,是为光武皇帝。利用更始政权安抚赤眉不力,导致赤眉反击更始政权,进攻长安并消灭了新朝政权及王莽,但自身实力也遭遇重创的时机,刘秀又灭掉了赤眉军,从而统一了4/5的中国版图。之后进一步剿灭西南成都和西部的地方割据势力,全面统一了中国。刘秀重视儒学,统一全国后采取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给予功臣很高的荣誉地位,却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选拔大量儒生才俊治国,推行度田制并严格执行,使东汉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实现了光武中兴。历史上评价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难度不比刘邦建立西汉的难度小,同样属于一个开疆拓土,建立新政,极有作为的皇帝。
为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
无意中发端了丝绸之路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沟壑、沼泽、荒原等各种复杂地理环境曾严重阻碍着人类的相互交流。然而,即便天险重重,人类探索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即使在只能依靠步行的时代,人类依然能跨越千山万水创造奇迹。丝绸之路是凿空西域,实现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公元前138年,一个普通的郎官从长安启程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他就是张骞。然而张骞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着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他所开启的丝绸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丝绸之路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既有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瀚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几度衰弱,又几度兴盛,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绩,直到现在,它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一支三十二万精兵组成的大军(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奔赴大同城东5公里处的白登山。此时,刘邦已完胜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他的军队也因身经百战而成为威武之师。然而,强悍的匈奴仍对新兴的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依仗时速可达60公里的骏马,经常南下侵扰,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危,刘邦决心亲率举国之力彻底打败匈奴。不料,就在白登山,四十万匈奴铁骑突然间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困就是七天七夜。白登山之战使汉王朝完全处于劣势,表明实力仍然不足以抗击匈奴,不得不采取和亲等怀柔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
经过的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是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叫大月氏(rou zhi)的游牧民族,在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因为没有强援而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异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出一支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为首者就是张骞。张骞本是保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因此,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只有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联系大月氏的重要使命。然而,当时西汉对于大月氏的具体情况,甚至它所处的确切位置几乎一无不知,西域的一切只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西王母。
西域,是见诸于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的“古董滩”上。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葱岭是指帕米尔高原,帕米尔是波斯语,意为平顶屋。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
汉朝初年(公元前200年前后),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三十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据说,西周的周穆王曾经乘着八骏神车,西征到达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酬唱游玩,尽欢而返。这里的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与现今天山南部的昆仑山不是一回事。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张骞出使西域,除了知道一些美丽的传说外,还有可怕的传言,包括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等,然而更大更现实的困难还是匈奴的阻隔,要想前往而域,必须途径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这在当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13年之久
虽未达目的但了解到了西域的情况
张骞决定出使西域后,带领使团从陇西郡出境不久,果然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胁利诱的手段,但张骞却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打算让他们自生自灭。然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随行中擅长骑射的甘父通过射猎鸟兽,使张骞等人度过了困境。甘父原本是匈奴人,在汉地时,是堂邑侯的一名家奴,他与张骞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
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十三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气候及地形。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最终成功逃出匈奴,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
继续西行意味着新的一段极其艰险的历程,他们不得不经过茫茫的大戈壁,在呼啸而至的狂风、冷冻交加中,随行者多人被夺去了生命。他们翻越起伏不断的葱岭,所经之处一连数天荒无人烟,大月氏究竟在何方,仍然一无所知。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他们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大宛的地理位置更靠西一点,是诸国文明的交汇之所,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一个交融的地方。
大宛: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麓,锡尔河的上、中游,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葱岭:也即帕米尔高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位于天山和昆仑山的西部,横跨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纬向和经向山脉相互交错,地形复杂,具有高大山原的特点。河网密度大,切割深,夷平面遭受破坏严重。
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意图,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而此时从伊犁河、楚河流域迁移而来的大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于新的家园,这里的自然条件比原住地更好,因此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程。
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
张骞的第一次西行充满艰险和残酷,出发时庞大的使团,归来时只剩下两人。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出使时间长达十二年,付出如此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却似是毫无收获。当张骞两手空空见到汉武帝时,已是人面全非,十年世事哽咽难言。然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没有收获吗?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亲临四国,传闻的六国的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张骞很详细地讲述了大宛种植的大米、小麦、苜蓿(牧蓿)、葡萄等植物,还讲了当地用葡萄制作的葡萄酒。西域由此从虚幻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存在,极大地拓展了当时人们认知的物理空间。张骞介绍,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是天马的后代,大宛的宝马令汉武帝血液偾张。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成乌孙国共同打击匈奴
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持节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境遇已大不相同,不再那么凶险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等一系列战争,汉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徒,出使路途变得非常畅通。此时张骞已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然而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选,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着张骞的心胸。在他看来,貌似险恶的西域,实则是他的宝地,是能够成就他人生价值和巨大荣誉的所在,他愿意出使西域洒尽他的热血。使团队伍更为庞大,使团多达300人,带着汉朝廷的热望,每人备马两匹,携带着上万头牛羊和价值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乌孙国是现今新疆西部的阿克苏区域,乌孙国在西汉时是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地处天山北麓,再北部为匈奴。
西行路上,阳关土垛、高昌古城,帕米尔高原的沙碛旷野,路途上的饥渴,思乡的寂寞,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在千年古道上,与阅历着西域各国的风情世故交织在一起。
乌孙是西域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弃匈奴而亲汉。张骞此次出行非常顺利,毫发无损地来到了乌孙的王庭所在地赤谷城(乌孙位于现今的新疆西部边界的阿克苏地区,赤谷城在现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情。对汉朝而言,如果乌孙能够与汉建立友好的关系,与匈奴交恶的话,无疑会形成汉朝出击匈奴的最为有利的局面。
汉武帝又先后把两位汉宗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公元前71年,汉军五路征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
除了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还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
张骞完成第二次出使的任务,返回长安一年后,于公元前114年病逝。张骞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这一伟绩也让他名垂千古。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张骞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无形财富,张骞的精神表现为卓识远见,信念坚定,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他用一个人有限的热血洒成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无价之路,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条道路有平原草地、高山峻岭、沟壑沙漠。张骞是第一个以汉家使臣身份正式进入西域的人,由此让汉朝了解到新的领域,所以说张骞出使西域叫做凿空。
丝绸之路的名称的后来被赋予的
丝绸之路是贸易互通、政治交往、文化传播之路
张骞使团所到之处宣扬汉朝的威德,传递汉人的友善,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产生了与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那么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能哪?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人就懂得了养蚕抽丝,织绢制绸的技术,在瓷器和茶叶传到西方之前,丝绸是中国和西方贸易的最主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20世纪以来,从塔里木盆地到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罗马帝国本土意大利,都发现了汉代丝绸制品。安息(安息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在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的达官显贵,罗马的宫廷名流都用中国丝绸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此举延续了四百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时期之一。公元前后,汉朝与亚洲的多数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和政治关系,由此形成的路线被统称为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和印度的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为主,从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或者洛阳发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越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然后继续向西,通往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身毒(yuan,du)。丝绸之路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直接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
河中:即“中亚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国古代称之为“河中”,近代称之为“河中地区”,现代称之为“亚河中地区”。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重要通道。在波斯帝国时期,该地区在大多数时间为各个伊朗语民族与突厥语民族所统治。
身毒(yuan,du):是自先秦至隋唐时期,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的文明区域(古印度)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现今印度河流域一带。
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的伊塞克湖,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之一,乌孙人曾生活在伊塞克湖的附近,并在这里通过货物交易成为丝绸贸易的中间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转中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留存有很多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古代文物,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内的茶杯、青铜碗等,均出土自天山山脉中部,被认为引进自中国。玻璃碗、古罗马工艺,是公元1世纪出土于阿赖山脉贾拉拉巴德州,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新疆吐鲁番盆地,酷热少雨,是中国极端干旱的地区之一,当地人在此生活和农业生产依赖一种叫坎儿井的地下水利工程,而这项工程技术始创于西汉。当时汉人移民屯田来到这里,把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传到了西域,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早在一千多岁前,中原汉民族沿丝绸之路来到这里,也把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这里,饺子就是其中之一。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华丽高贵的丝绸,光洁典雅的铜镜,高超的铁器铸造技术,借助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西方,同时我们日常食用的葡萄、西瓜、核桃也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两千多年前,张骞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这个生机勃发的新世界令他欣喜万分。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也沿着这条路传到了中原内地,吐鲁番是这条北传线上一个重要节点。回鹘人(现今的维吾尔人)来到吐鲁番之前,崇信是摩尼教。摩尼教崇拜的是火,火代表着光明,回鹘人到了吐鲁番之后,皈依了当地佛教后,又把原来的摩尼教中的一些元素糅合在了当时的佛教的经典之中,这在很多壁画中多有显现。在两汉之际,佛教也从西域传入到中原。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城雍门修建的白马寺,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官办学院,由此开启了佛法东来的大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壁画变得衰败。
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政治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剪除了匈奴人的威胁,控制了天山南北,把疆域从河西走廊拓展到帕米尔高原(葱岭,包括现今的中亚国家所在区域)。公元前101年,西汉大将李广利击败大宛国,带着上千匹汗血宝马凯旋回朝,汉武帝挥毫作赋《西极天马之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言,得到宝马良驹,固然可喜可贺,威服四方,万国来朝,才是他的光荣与梦想。
丝绸道路跨度非常广,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为其沿途的安全提供保障,它是无法长期存在和畅通的。汉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开拓者与保护者,并为这条道路的畅通与繁荣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从汉武帝开始,汉王朝倾注全国财力开辟新地,维持丝路畅通,而且持续时间长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八卦营古城遗址,一千年前的此地就是屯粮重地。汉武帝在击败匈奴设置张掖郡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屯田是汉朝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一千多年来,民乐屯田移民的后代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繁衍,伴随他们的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如今已被现代化的播种机械所取代。
今天,我们再来看丝绸之路所走过的地方,昔日的繁华已只能存在于斑驳的残垣当中,存在于干枯的杨柳、胡杨木当中,但是它的精神依旧在。今天所探知的历史,是当代与古代的一种对话,是今天的人和历史人的精神交流。
新疆轮台县的拉伊烽燧遗址,建于西汉,轮台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唯有在荒漠中的烽隧依然挺立。“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轮台是边关战斗与边塞苦寒生活的代名词,位于西域中部的轮台,是汉朝在西城的政治中心。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西汉在这里设置了西域都护,专门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区设置的郡级行政机构,标志着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并入了中国版图。从此,现今的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王朝的管辖,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今的甘肃省敦煌市西汉长城遗址,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汉代的北方长城,东起辽东,西达敦煌。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征发数十万人在荒无人烟的帝国西垂修筑的边防要塞,东起敦煌,西至始墨,度沙越漠,蜿蜒布列,起到了保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班超巩固和拓展了丝绸之路
极大增强了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及影响
然而汉朝对西域的经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西城距中原遥远,汉军无法长期驻扎,汉朝使臣遭劫或者被杀的惨剧时有发生。东汉之初,由于改朝换代间的大混战,国力明显减弱,一度无暇西顾,西域诸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北匈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六十五年。时代呼唤着另一位英雄人物的出现,他就是班超。他像张骞一样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和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汉代的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邦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戈壁草原上,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邦国的地理位置、户口总数、人口总数、兵力以及风俗特征。
公元73年,班固的弟弟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投笔从戎,跟随奉车都尉窦固与匈奴作战。班超作战英勇,受到窦固的赏识,派遣他出使西域。班超等人到达西域的鄯善国,起初鄯善国王接待他们非常恭谨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断定,这一定是北匈奴的使者来了。此时,匈奴已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于公元48年归降东汉,而北匈奴仍与东汉对抗,且实力强大,西域诸国不知道该服从东汉还是匈奴,鄯善国王也犹豫不决。在这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班超将一起出使的36人全部召集起来,鼓励大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国王就会吓破肝胆,我们大功就可告成了。当夜天一黑,班超率领36名勇士突袭匈奴使者的住地,在大风中燃起了大火,为制造声势,他们还擂起了战鼓,北匈奴使者及随从人员100多人均被击杀或烧死。第二天当班超将北匈奴的头颅交给鄯善国王时,鄯善国举国震恐,班超乘势劝说安抚,使鄯善国完全归附东汉。班超的事迹传回到东汉朝廷,汉明帝大喜(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儿子,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公元57年薨,享年53岁),亲自授命班超全权处理西域事宜,并打算派出大批兵马供班超调遣,班超接受了使命,但没有接受大批兵马,他认只要现在的36名勇士就够了。
班超在西域独立经营了三十年余年,晚年当他故土难忘想叶落归根时,上书皇帝说“臣不敢妄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是说不敢奢望能回到酒泉郡,但愿能活着进入玉门关,说明班超晚年时得不到皇上的重视,这与的突出贡献不相匹配。班超的家人都很有名,班超的父亲班彪是东汉光武帝时的望夫长,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儒学之师,博学多才,专攻史籍,认为当时《史记》后续写得不好,便续写《后传》六十五篇。班彪一生鞠躬尽瘁,死时五十二岁。班彪的长子班固自幼聪慧好学,九岁就能做诗文,长大后博览群书,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写作能力,他随父亲爱好历史文化,欲著史书。班固二十三岁时,父亲班彪去世,班固被皇帝赏识,奉旨著《汉书》。班固精心设计,潜心钻研二十余年,完成《汉书》大部分编著,后因牵连外戚乱政,被捕入狱,死在狱中。他的妹妹班昭奉皇上的命令,继续完成《汉书》的编撰工作。班昭也是中国有名的女历史学家,她的《女诫》是中国古代女人的行为准则,影响深远。《汉书》写成后,深受学者喜爱,产生巨大影响,有一句话写的是《汉书》当时风靡的情形,“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班超投笔从戎,一去家国三十年,班超给汉和帝的奏章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皇帝却不闻不问,班昭代兄上书,引经据典,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戚然动容,汉和帝觉得愧对老臣,遂准奏,班超才得以还乡。班氏兄妹,忧国忧民,博学多才,骨肉情深,像父亲一样都酷爱历史,班固著《汉书》,名留千古,班超投笔从戎,巩固了我国的西域边境,推进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班昭是他们的小妹,奉旨做好大哥未竟的事业,完成《汉书》未完成的部分,是历史上头位女历史学家,以无上的才华,上书诉情,让二哥随了叶落归根的心愿。
班超投身西域达三十一年,把亲汉邦国联合在一起,打击匈奴和叛汉势力,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与汉朝的声望。公元94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班超成功调发了西域诸国军队八万之众,使西域 50多个国家重新归附了汉朝。班超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团结和联络较远的国家,在他的努力下,旧的丝绸之路更加通畅,新的丝绸之路得到开拓。班超希望与西方的大秦直接沟通(意大利、罗马)。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崛起于亚欧大陆的西部,逐渐发展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东方的汉朝与西方的罗马是当时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明中心,但双方未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今天在古城威尼斯,还存在有上千年的古玻璃工艺作坊,一千年了,老作坊的主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手工制作。在大秦人深爱汉朝的丝绸之时,汉朝人也非常喜欢大秦的宝珠。东汉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一诗中,刻画了一位外族美女的形象“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的大秦珠,就是产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玻璃珠子。当时,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将甘英出使大秦,可惜的是甘英只到达波斯湾沿岸的条支(现今的伊朗及亚美尼亚地区),就因当地商人故意渲染海洋的危险而止步不前,未能完成使命。又过了七十多年,公元169年五月的一天,东汉都城洛阳张灯结彩,一派祥和景象,在威风凛凛的皇家卫队的引导护卫之下,一群外国使者缓缓走来,当朝天子汉桓帝在可容纳万人的德阳殿隆重接待了来使。大秦使者的这次来访,是两大文明古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大汉王朝德布天下,威加四海的象征,而这一次大秦使者走的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扩大和扩展了东西方交流
今天我们理解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罗马和长安,实际上它代表的是西方世界和中国东方文明之间的连通,这种交流,不会因岁月而改变,它将永远会继续下去,它不仅存在于过去、现在,还会发生在未来。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汉朝大军平定了南越后,设置了南海等九郡,中国的船只就从日南(现今的越南中部地区)、合浦等港口出发,沿近海航行进入印度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使东西方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边疆、民族等诸多因素,书写了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梦想,勇气与豪情。
如今,无论是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重新焕发了生机。公元2013年,中国政府郑重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由此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篇章。
两千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虽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却依旧繁荣,合作与沟通,坚守与探索,是古老丝绸之路继续繁荣的精神根源。现在,丝绸之路光辉灿烂的前景正呈现在我们面前,助力我们实现伟大梦想。
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用自己特有的顽强与勇气凿通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周穆王驰游八荒探索宇宙的梦想。
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