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28.列宁的灌输论
“灌输论”是由列宁提出的教育理论。无产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但又需要掌握这一科学理论,那么也就只能从外部将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之中。“灌输论”鲜明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方面的育人功能。
列宁关于灌输论的经典论述
在面对存在机会主义派别试图“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必须积极地同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合法的‘批评’作斗争。……积极反对实际运动中的混乱和动摇,要揭穿并且驳斥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我们的纲领和我们的策略的行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依靠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
无产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
无产阶级之所以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无产阶级处于加工完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宣传机器的包围之中,思想上不可能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吸收人类全部文明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的批判,这是忙于生计缺少研究时间、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十分有限的无产阶级所不能具备的条件。无产阶级既有摆脱被剥削地位,谋求解放的需要,又无法自发形成实现这一目的的理论武器,这一任务就只能由在无产阶级外部而又能够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理论创作的知识分子来完成。
“灌输论”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灌输论”才能实现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世界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政治主张,坦率地向全世界宣布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自己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社会科学无法避免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性质,阶级立场往往会影响科学研究,以灌输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立足于自身无可回避的无产阶级立场,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把灌输理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它实际上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是科学思想、正确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