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沈华:从玉文化知识课程看汉代玉器的种类和特征

2022-10-12 17:37 作者:玉见沈华  | 我要投稿

第二课 汉代时期玉器制造的种类特征

前面的系列课程中我们已经将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这套系列课程的视频也是以前拍摄的,这次利用假期将授课文稿重新修改,免费发表出来。

因为目前玉器收藏市场存在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自我认知的标准太过于宽泛,缺少愿意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个关于玉器鉴定欣赏的文字,只要是出于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其实都值得关注和学习。

这样说的也不是为自己找理由辩解,我的文字发到很多平台,有时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发出来让大家提升认知的文字或者视频,却被那些留言中的污言秽语所影响,很长时间都不想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收藏趣话》的视频我坚持了两年半,现在也不太愿意做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无知的谩骂,可能我说破了一些道理,却触动了某些人以此谋生的“饭碗”,虽然我的留言中整体都是比较正面的,但是一颗老鼠屎有时坏的不仅仅是一锅汤,更多的是那种辛勤付出后的心情。

我觉得玉文化的研究对于目前整体收藏圈来说,都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这里也说一个题外话;关于网络留言中有人质疑我是“玉文化”传播第一人的身份,首先说明不是自翊标榜,的确是很多网友给予的盛誉;我做免费的文化传播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基本看不到跟玉文化有关的宣传,看看现在到处都是玉文化的文字,仔细看看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说法,都是出自于我的原创文章和讲座内容。

什么是观点很重要,讲别人的口水课和自我认知,自我提炼的理论传播差异是很大的。

有人甚至搞不清楚玉文化和玉考古文化的关系,说国内这么多专家学者还没有你的作用大?其实仔细看看我讲的内容,我是基于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中跟玉器相关的知识做出更为大家所接受的论述,这些观点能够被大家认可,并且被社会舆论所传播,本身也就说明了问题。

基于以上的背景说明,我们再来学习古玉文化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我们认知中觉得正确的观点,在实际的接触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解读是存在着谬误的,甚至有很多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在视频中我解读中国历史中四大名玉的说法,就有人反复纠正,非要让我承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蓝田玉根本不存在?而他的理论来自于那志良先生的图释,但是他忘了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志良先生四十年代底离开大陆去台湾以后,内地的考古事业也是不断的在发展的,蓝田玉的矿址是1978年发现的,不能拿着四十年代的书籍认知来指责现在的考古事实。

我们要相信一个事实,就是在某些方面,如果您仅仅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或者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就先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人,这么说话有点狂妄自大,不过我的资本就是这些年在今日头条上发表的这一百多万字的原创文章,这里还不包括原来被封的微博和公众号原创文字,收藏要有眼光,更要有头脑。

由于在我们的认知中,汉代是一个用玉铺张的朝代,所以目前我们可见的玉器种类就比较多。如果您只是作为普通意义上的收藏,有些出土的冥器,譬如九窍塞一般就不列入收藏的范围之内;今天的视频介绍了“古玉能否佩戴”的话题,就有人抬杠,“含蝉”不适合佩戴?的确,葬玉都不太适合佩戴,这也是我们玉文化知识欠缺的表现。

同时,在汉代时期,一些制作层次很高的生活用器、装饰玉器,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端交易价位,又很难为一般普通收藏爱好者所接受,他们收纳的标准跟价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今天的课程内容仅就一般等级的汉代玉器藏品进行分类和说明,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分类外缘的缺陷,只是站在收藏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换种说法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我们将汉代玉器按照其功能划分,分为四类,即礼器类、装饰器类、生活器类和葬玉类。

而礼器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有疑惑的,我们认知的礼器是指《周礼》中所规定的所谓“六瑞”,

实际从中国玉器的使用历史上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与之相符合。

这就有疑问了,它们都不是一个朝代出现的物品,怎么共同使用?谁来把它们合并到一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我们知道,历史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彻底进入了“礼崩乐坏”的阶段,使用玉石材质制作的玉质礼器所剩无几。

到了汉代时期,玉质礼器还出现了畸形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考古现场的挖掘中得到证实,汉代墓葬中玉璧一枝独秀,俨然成为这个阶段礼器舞台的主角。

而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玉琮、玉圭等基本上隐退,即或略有所见,也属于灰头土脸,完全不能成为气候的附加物。

昔日的重要器物,牙璋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根本不见踪影,商周重器玉琮在汉代的使用界限也被严重地异化,与我们传统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例如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可以看到象征着传统祭地的重要器物--玉琮,却被套在死者的阴茎之上,要知道他下葬的时间可是在两千年前礼制社会,玉器的礼仪功能是神圣的,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这绝不是滑稽的挑战传统宗祀礼教,而是儒学大盛的汉代时期,这样做对礼器重器玉琮的存在意义是无知吗?

如果玉琮的作用都被如此藐视,你觉得关于玉器六瑞的说法正确吗?虽然国内没有人挑战这样的权威论调,但是这样的考古事实又一次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沈华:从玉文化知识课程看汉代玉器的种类和特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