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委屈自己,迎合对方;牺牲自己,成就别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取悦症”。
也就是常说的“讨好型人格”。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不自觉地想要讨好别人,取悦别人,满足别人的要求,行为被一种“好人情结”左右。
这是一种糟糕的心理问题,在社交、亲密关系、爱情中,常常出现。
讨好型人格常常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或者担心自己的需求会冒犯他人,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以便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三种常见的讨好型人格
认知型讨好人格
潜意识里认为:
“只要我讨好,别人就会喜欢我”
“只要我付出足够多,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
“我的需求和感受不重要,别人的感受才重要。”
这类人想得到大家的喜欢、认可,害怕在人群中被孤立,觉得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到对方,让对方失落,甚至把对方的需求凌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不介意自己被利用。
习惯性讨好人格
也就是俗称的“老好人”。
这类人因讨好换来了赞赏、感谢、认可等短暂的满足感,而常常陷入讨好行为不可自拔。又因为回避冲突,从而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处理冲突,渐渐陷入长期的恶性循环。逃避冲突,讨好,继续逃避冲突,继续讨好。
情感逃避型讨好人格
这类人在任何关系里都极度害怕人际冲突,预感即将会有冲突都很焦虑。
每当面对分歧时,常常会下意识满足对方想要的结果,并满足对象,而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利益。哪怕对方的行为,的的确确给他带来伤害,他也会选择逃避。
讨好型人格,常见的6大表现
1.无法拒绝他人的要求
即使这些要求违反了他们的原则或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也会尝试去满足。
2.习惯性取悦他人
他们常常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不断努力去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可和赞扬。
3.自我价值感低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价值不高,因此常常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4.常常道歉
即使错误并不在他们,他们也会尝试通过道歉来获得他人的原谅。
5.依赖别人的赞扬
他们需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6.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不重要的,或者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冒犯他人。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1.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包括认识到自己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以及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学会拒绝
拒绝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对于改善讨好型人格非常重要。虽然拒绝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失望,但学会拒绝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技巧来拒绝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解释你的理由、提供其他解决方案。
3.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是导致他们忽视自己需求和感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4.建立自信
建立自信是改善讨好型人格的关键之一。你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身体等方式来提高自信心。当你拥有更多的自信时,你会更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5.学会接受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学会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意味着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喜好和兴趣爱好等等。当你接受自己时,你会更容易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仅仅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可和喜爱。
接受自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并追求自己的幸福。接受自己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完全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而是在关注自己需求和感受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这样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加健康、平衡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时常因此变得压抑,处在想要改变却无力改变的状态,严重阻碍正常生活,也请记得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