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边界在哪里?
刚考完六级,就去看了马上就要下线的电影《假面酒店》,然而经典拖延让我很成功的把这篇“碎记”就拖到了现在才润色完,也是挺离谱的。

先来讲讲剧情层面的东西。作为一部东野圭吾小说改编的又一电影,《假面酒店》可以说是我个人认为最难以去改编为一部电影的,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的结构与电影的结构是非常冲突的:小说的阅读体验是由读者自己构建的,从哪里开始读,读到哪里结束,分几次读,都是由读者自己来决定;然而电影的观赏体验是由制作团队所构建,当观众选择了这部电影,那么他有且仅有唯一的观赏方式:在电影院坐上100min左右来一口气进行信息的摄取。而体验建立的不同在主线连贯的小说改电影或许并不是非常的冲突,但是如果是主线不是那么明晰的故事,那么电影的节奏把控就异常重要。
而《假面酒店》,在我看来,无疑是略显失败的。故事的主线的线头在故事开始的就很明晰的抛了出来,然而却在前半段都没发生什么真正与主线故事有关的剧情,一些在原作里面的支线剧情,在电影里给了我一种粗暴罗列的感受,甚至给人一种,啊,这些警察真的是在很认真的当服务员的感觉。而也正是前半部分的节奏失控,导致了后半部分主线剧情的仓促。
然而剧情层面最大的败笔还绝非是上面提到的结构问题,而是胡乱的套用模板。在电影快接近尾声的高潮处时,出现了一段非常诡异的双线叙事。双线并进的模板确实是挺方便的模板,非常能够推动剧情的快速发展,体现出紧张刺激感。然而,任何模板的使用都必须要符合本身的内在逻辑。而《假面酒店》的败笔就在于忽视了本来的逻辑,将一段可能一共10min的剧情和2h的剧情拼在一起做了个双线并进,这种逻辑上的崩坏大大加深了观众的出戏感,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能够非常强烈的感受到导演在这里的刻意性,而这种手法上的刻意性对观影体验极具摧毁性,观众将难以再次进入故事之中,而在电影的余下时间里只能被迫的做一个冷漠的看客。《假面酒店》于此处彻底的败笔,摧毁了这部电影的结尾,让一些原本并不刻意的手法,都变得刻意起来。

再来讲讲第二大败笔,人物。
而毁掉人物这一层次的,同样是那两个字:“刻意”。
刻意的人物性格的对立性,使得人物的塑造极其失真;刻意的男女主互相感染,使的人物的弧光是那么的强行。而这种失真,这种强行,拉远了观众与主角的距离,让观众难以去产生同理心,也就更难以去让观众将自己带入到剧情之中。
男女主如此,配件更是尴尬,尤其是男配,整一个工具人,帮助男主的动机全靠补丁解释。请永远记住,当疑惑产生时,就说明了败笔的存在,补丁的解释只能徒增尴尬的刻意性。

然后来聊聊视听感受,这个整体的感受其实是真的还算挺好的了,调度公整,构图对称,科班级的镜头让觉得好的同时又有点只看这个镜头的前一半我就知道后一半的调度是怎么走的感受,一些打光和走位一看就是特别设计过的(比方说女主和那个男工具人中期的那段对手戏),也可以称为另一种良性的“刻意”。

事实上,写下这篇的文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记录下现在的我的少许感触。“刻意”的边界在哪里?或者说,为什么有点“刻意”是良性的,有的“刻意”是拉胯的?
我的思考有这么几点:
1.学习借鉴的尺度:是否正确
2.因地制宜的能力:是否生硬
3.组合模板的结构:是否完备
这三点是依次递进的关系,有点研究函数里面,先研究单个点,再研究邻域,再研究区间的感觉了。
等我多积累的阅片量再来慢慢揣摩这种很有深度的问题吧。

最后的最后,想再积累一个问题:
是不是大部分以豪华酒店为大舞台的电影是不是在视听语言上都注重“对称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