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堂笔记】“认知语言学”专题

2022-12-05 16:59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认知语言学重视概念、语义,倾向于对语言功能的探究以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人类认知存在共性,但不同民族的语言存在个性(词汇、语法等),从而产生了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原型理论(prototype) ★范畴化:根据成员符合多少分类的特征来区分典型性,成员之间并不均衡的,存在一条彼此边界模糊的连续统。 →典型/原型范畴、非典型范畴 词类问题: ①科学主义:传统的特征范畴:按照“有/无”的二分法 ↓ ②认知主义 案例一:“归因”方式之辨别 英语:She married a wrong man.(归因在“他”) 汉语:她嫁错了人。(归因在“她”) 日语:彼女は間違った結婚をした。(归因在“她”) 不同的归因方式最终可以追溯到民族心理的差异。然而,从最表层的观察来看,则是VR结构(即“动结式”)有无的差别。不论英、汉、日,都有大致对应的V,但英语不存在表示结果的R,只有表示修饰的wrong,并不与marry在一个分析层次上,因此整句话也只是比较客观地交代了一个“嫁”的事件。汉语中的“嫁错”是从V1+V2结构转化而来的,形成主要动词(表示原因/方式)连带次要动词(结果)的固定句法搭配,即动结式,本身就可以用来陈述一个“嫁错”的事件。日语的表达相当于英语的“She wrongly married”,R同样用来表示修饰,只不过修饰的是“嫁”这件事本身而不是所嫁的对象,加上对象被省说,因此只能归因于“她”。 案例二:基于认知的VR结构【以“V+死”为例】 从汉语的VR结构出发,可以整理出一类相关的词语: 冻死、笑死、气死…… “死”未必是真的死,也可能是表示某种程度,所以从传统的歧义分析角度,分析为:结果补语“死”和程度补语“死”。实际上,从认知的角度,程度补语“死”也是从结果补语“死”变化而来的,经过主观化的处理,是一种非典型的“结果补语”,比较: ①他冻死了。②今天冻死了。 在事件①中,“他”是话题和主语的交集,但比较倾向于把“他”当事件主语,认为是典型结果的“死”;在事件②中,“今天”只能是话题,只能认为是非典型结果的“死”,即表示冻人的程度。 P.S. VR结构未见于先秦,初现于汉代、定型于唐代。这期间,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会否与佛教的传入、因果轮回观念的流布有关?“有因必有果”→“原因-结果”范畴? VR结构的功能标记“得/不”,初现于唐宋,定型于元明,“得/不”表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是什么导致了对“有因必有果”的怀疑? 案例三:主语的典型性问题 典型的主语是施事和话题的交集(既是主语也是话题)e.g.王冕死了父亲。(“王冕”不是典型的主语,只是话题) 典型主语-施事:我吃饭了。 非典型主语-受事、工具等:饭吃好了。这把刀切肉。 e.g.一些超常规表达:吃食堂、吃火锅、吃大碗、写毛笔(不要给这些动词的对象贴“XX宾语”的标签) 案例四:隐喻 1、时空隐喻 e.g. 就:V→Adv 就高不就低、高不成低不就、一蹴而就、成就、就坐、各就各位:V的“就”表示空间的位移,具有一维的方向性,与时间的一维性相似。 e.g. 过:V→Prep ①空间位移:过河 ↓ ②时间位移:吃过了 ↓ ③能力,隐含比较:说不过、气不过、忙不过来 ↓ ④社会标准:说不过去 其中,②③④均属于①的引申义,引申义的获得与汉民族的认知有关。 2、容器隐喻 e.g. 下:N1(低的地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N2(三维空间,具有储存、容纳的功能),房间住不下五个人。 “上”与“下”的区别? 为什么汉语是“爱上”而英语是“fall in love”?

【随堂笔记】“认知语言学”专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