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桂花:敢言天下更无香

2023-06-27 07:00 作者:湘间小鹿  | 我要投稿


《七律·桂花》现代 郁达夫金粟呼来玉露凉,小山闲种木樨香。蟾宫岁岁攀折桂,金谷年年望断肠。绿蚁销魂蝉唱月,西风送爽泪盈光。易安痴问骚人事,何事无情失九章。

        作为现代早期的文人,郁达夫有很多经典名作留传于世,我们所学过的《故都的秋》即出自郁达夫之手,他一生留学海外,最后被日本宪兵暗杀,让人扼腕痛惜,郁达夫的诗多有激荡情怀,让人血脉喷张,其中“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让多少人心怀悸动,不能自已。这首《桂花》诗,据老夫推断应作于海外留学之际,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让人暗自拭泪。

        桂花入诗伴着最古老的传说一直在人们心中清香自溢,老夫最早喜欢桂花,缘于王摩诘的一首小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多么静谧温馨又清凉的夜晚,身体在天空里轻翔,灵魂随着白云游荡,我仿佛感受到东坡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空灵意象。所谓美,不正是内心的舒适与坦然吗?王摩诘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只这首短短二十个字的小诗,让我感受到了桂花飘落的声音,感受到了生命的宁静与详和。于此,桂花便在我心里种下了根,开始生长。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

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这首咏《桂林一枝》的作者是杨慎,百度百科这样介绍这位才子: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等。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长于新都故乡,逝于云南充军服役戍所;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状元。平头百姓对杨慎生平所知应该不多,但只要看过《三国演义》或听过三国评书的人对以下这首词应该不陌生,甚至很多人还能背诵几句或唱上一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一生被贬,最后死于被贬之所,对于这种不幸的命运,杨慎没有萎糜,更没有委曲求全,而是在石头上开花,在石头上结果,杨慎诗词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声音。从他这首咏桂花的小诗可以看出他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活着,就是要把地狱变成天堂,正如苏子瞻所说的:我心安处,即是吾乡。

      “蟠桃已结瑶池露,桂子初开玉殿风”,这是丹桂初开,玉露泠泠的中秋之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这是李义山于月夕之时对结发之妻的深深思念;“千山浓绿未成秋。谁见月中人瘦”,这是吴文英借桂子花香寄情闺妇......有桂子的地方,便是相思的处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桂花酒里的乡愁,桂花糕里的乡念,桂花糖里的乡思,桂花,作为一种乡土的文化符号,令多少有情人滋泪难禁,情不能已。《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要论对桂花的喜爱,李易安定是首当其冲,易安将桂花比作花中的第一流品种。对其评价超过了梅花和菊花。除这首经典咏桂花之词外,还有易安南渡后所填的两首词,足可证明其对桂花的喜爱,兹录如下:

《摊破浣溪纱 其一》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纱 其二》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藉藉,木樨花。       此处李易安用的名字是“木樨花”,盖可以证明其为南渡后所作,因为北方人习惯称“桂花”而南方人则喜欢称其为“木樨”,“木樨”即“木稀”的谐音,意谓此木即其稀少,又木上有犀纹,故南方人称其为“木樨”,易安为北方人,只有在南渡之后,随着南方人把“桂花”改称为“木樨花”。

        把桂花开等同于中秋到是不科学的,王维诗中的“人闲桂花落”说的是春桂的开谢,就目前来说,桂花的花季除了有春秋之桂,还有月月之桂,白乐天的诗就提到过这种月月开花的四季桂: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薰彻醉魂清入骨,敢言天下更无香”;“石坛香散步虚声,杉露清泠滴栖鹤”;“秋来常为桂花忙,叶叶西风粟粟凉”;一千个人的眼里,便会有一千种桂花的飘香。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蟾宫折桂典故的由来,此后所咏桂花诗中,引用此典极多,这或许是中国文化自信最早的出处吧。《月中桂花》元朝·谢宗可金粟如来幻化身,嫦娥留得护冰轮。枝横大地山河影,根老层霄雨露春。长有天香飞碧落,不教仙子种红尘。折来何必吴刚斧,还我凌云第一人。        读桂花诗,品味谢宗可的“还我凌云第一人”,一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七月桂花》明朝·彭孙贻残暑天香已报秋,微凉开遍小山幽。催花白帝疑何早,赠别黄姑不可留。鹫岭暗随流火坠,蟾宫先照井梧愁。窦家子弟多年少,才度金风插满头。        “窦家子弟多年少,才度金风插满头”,老夫没有弄清楚这里的窦家究竟是三字经里的“窦燕山”还是协助建立大隋的窦家,或者兼而有之?
《丙午十一月内侄张世卿茂才宅桂花盛开因赋·其二》明朝·孙继皋一种天香学士家,栽时尔祖侍金华。不缘孙子重攀折,那得寒堂再作花。

        孙继皋托桂花激励子孙奋发图强,蟾宫折桂,此当为我辈警言矣。

       “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润之词虽有精品,其糟粕亦不少,这首《蝶恋花》词,且不说上下阕失韵,且这句词与其意境完全不搭界,痛失骄杨和柳,哪有心情去饮桂花美酒?倒是刘过这首《唐多令》借桂花抒发愁绪,读来令人有唏嘘之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桂花》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

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

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

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这首咏《桂花》诗如果老夫不说作者,谁都猜不到是谭嗣同所题,谭嗣同作为百日维新的牺牲品,我们记住了他那血脉喷张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却很少知道他有如水柔情的一面,这首桂花诗就透露出他的“小山”之意,由此我更有理由相信他狱中题诗的另一个版本:“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或许这两句诗才符合他理性的思维吧。

《西江月·赋丹桂》宋朝·辛弃疾宫粉厌涂娇额,浓妆要压秋花。西真人醉忆仙家。飞佩丹霞羽化。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风露先加。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

        辛词多有豪放之情,然其亦有婉约之韵,此首《赋丹桂》把桂花的体态,神情,气韵,风采写得入木三分,其才不输子建。

        从网上搜寻其咏桂花之诗多达近五百首,基于篇幅,老夫只能舍弃了许多上等佳作,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看。人生本多劳碌,难有一席之闲,此正如苏泂在《桂花下》诗中所感叹的那样:明朝多少尘劳事,自倚虚檐一怅然。


        PS:写桂花诗数量最多的当数乾隆皇帝,这位一生写了近五万首诗的皇帝,其诗真是臭不可闻,在他咏桂花的一百多首诗中,我硬是找不出一首能够放在这篇众号里的诗来,呵呵,当皇帝他或许行,写诗他真不行。明朝张萱所咏桂花,其中两句“始信主人贪佞佛,却从金粟觅如来”。生命的顿悟无非“拈花一笑”。

        写完桂花,又陷入了茫然之境,下一种花选哪个好呢?

        又,广西有城市曰“桂林”,人有告我,其市皆桂,若到秋天,满城皆香,此非诱我乎? 


桂花:敢言天下更无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