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路——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转载2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无有
转载来源:公众号“一就是一切”(特别感谢授权)
二月:实相的本质
2.1 “运用力量去了解实相。”
每一个人内在的力量,即马哈拉吉所说的你的“资本”。“我是”的认知已经出现,可以作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投资的资本。投注这个资本的最佳方法是利用它将大师的教导探索到底;亦即,尽力探索,直到大我真知带来完全的笃定——你确实是最终的实相,大我。
2.2 “我没有限制。”
如果实相被任何事物限制了,祂就不再是“一”,也不再是圆满的。那限制祂之物将会是与祂分离的,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就产生了“二”。所以,世界之表相不可能被视作独立于绝对,而只是祂的投影。限制是由头脑强加于头脑之上的。仅仅在念头中,你是受限制的,例如:独立个体的观念。你的本质是无限的觉知,不受三种限制的束缚,即:时间、空间和客体性。
2.3 “保持无念,不要担心任何事。”
只有了悟之人才可能真正完全免于忧虑,而事实上,这通常被归结为这样之人的特点之一。正如马哈拉吉所给予的众多直接指示一样,这一条指示着要遵循的方向;以及你应该追求的方向。如果不能即刻就免于忧虑,你也不应该自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忧虑会越来越少,你将会获得平静,并让头脑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随之,你会越来越理解大师所给予的真知。
2.4 “一切都叠加在我的真实本性之上。”
正如商羯罗尊者(Shankara charya)和他的宗系自七世纪起所教导的那样,叠加的概念,在吠檀多不二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叠加这个概念被用来解释,世界的显现是如何无碍于不二实相之一体性的。经典的例子是,在昏暗中看绳子时,绳子被叠加为蛇。蛇看起来很真实,具有激发真正恐惧的力量。然而,当光明照耀在其上时,绳子之蛇就消失了。当然,实际上,蛇从来就不存在。绳子才是唯一的实相。想像出来的蛇把它自己“解决”掉了,回归了它背后的根基——绳子;而绳子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样地,世间所有的表面客体,都是被头脑叠加于其背后的实相之上的。
2.5 “祂无所不在。”
在《长生之体验》第一章中,吉纳内萨瓦尔,以诗句的方式描述了终极实相或超梵——这里以湿婆神为象征——是如何成为显现但不干扰其不二本质的。这一整章都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因为它成功地传达了一些关于实相矛盾本质的内容;实相可以是“一”,而同时又是“二”。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诗句:
唯有湿婆生活在所有的形体里;
祂既是男性也是女性。
正是由于这两个互补因子的结合,
整个宇宙存在。
实相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无所不在。正如阳光普照,而太阳什么也没有失去,纯粹真知的力量,赋予所有的活物生气,而它的源头丝毫不减。
2.6 “世间只有一体性,完全没有二元性。”
人所见或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觉知之中的表相,但它丝毫不影响觉知,也不会令觉知减少。这就是显化实相的美与神秘。所观与观者不是二,它们是一体的,正如影子并不独立于投射它的物体而存在,或阳光并不独立于太阳本身。
大我是唯一的实相,独有的“一”。大我是一切所显现之物的源头。世界并不与大我相分离,但大我并不被世界所包含。祂保持不被触及,正如镜子不会被镜中所反射的影像改变。
这里还有两句诗,来自《长生之体验》第一章:
因为阳光,太阳看起来很耀眼,
但正是太阳本身产生了阳光。
事实上,辉煌的太阳以及它的光亮,
是“一”,是同一个。
若要有倒影,必须有物体;
若看见倒影,即可推理出物体的存在。
类似地,至高实相是一,
看似是二。
2.7 “每一天都是今天。实相中没有时间或空间。”
头脑不可能理解“没有时间或空间”,因为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基于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假设最初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因此,在人可以讨论时间与空间之前,必须先采取一个虚假的立场!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许多愿望是朝向未来的。但未来存在于哪里呢?它仅仅是一种心智的构建,一个幻想。当明天成为现实时,它已经变成了今天。因为我们想像明天并记得昨天,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拥有时间。然而,在实相中,时间并不存在,那里,概念无法触及。
在吠檀多中,对实相的测试是,质询是否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或者它是否受时间束缚。永恒并不意味着一段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正如无限并不意味着非常、非常、非常大。它是时间的反面或对时间的否定。在永恒之中,不存在类似时间这种东西。在大我中,只有纯粹的存在,祂一直是整体,是圆满,是永远不来也不去的。在粗钝世界中,时间的节奏是由身体的呼吸——一次又一次的吸气和呼气保持的。但是,在一次呼吸结束,下一次呼吸开始的空隙,实相一直已经在那儿。
2.8 “力量从零开始,但实相是超越的。”
梵(Brahman)的本初、未显面向即实相。当梵变得活跃,它就作为幻相而显现其自身。幻相的本质是零——它并不真正存在。所以就有了一(梵或实相)和零(幻相)。在吠檀多中,梵加上幻相,被称作大自在天(Ishwara),这就是马哈拉吉所指的力量。(注意这里,一加上零仍然是一!)力量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它所需要的各种形体,以满足它内在无限扩张的冲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它创造出拥有越来越精致的感官的生物。然而,尽管创造始终在持续,但其基础仍然是零。
因此,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什么出现了,迟早都会回归“零”——它的来处。所以,每一个体验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可能持久;一切都会消失,就像水从指尖滑落。力量所创造的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的。然而,实相——梵,是一,是永恒的。祂从不来,也不去。
2.9 “祂无所不在,祂不是身体,我就是祂。”
现在,坐在这里,身体在不费力地呼吸,知道你是活着的,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奇迹吗?生命无所不在;有时,你能感觉到你自己意识的力量包裹着所有进入意识的事物。你所感觉到的力量给身体注入能量,并让身体充满了“我是”之光。然而,那“我是”之感,并不聚焦于这表面上的“个人”——它远远超越了这一点,进入纯粹真知和遍在意识之无限与永恒的领域。你所犯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把无限的觉知与有限的、受时间束缚的身体相联系。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大我——真正的你。大我的自由是绝对的。这是一种永远不知束缚的自由。
“我就是梵”这句话是在奥义书中发现的,书中指出,这是一句伟大的格言。另一句伟大的格言是“你就是那”(you are That)。两句格言都表达了同一个真理。格言所传达的观点是:并非(作为个体的)“我”是“祂”;相反,祂是(个体)“我”背后的实相,被视作整体。显然,你无法把海洋放进波浪里!实际上,这个观点是指,当我认识到我的真实本性时,真正的“我”,无异于那背后的实相。波浪只不过是水。那才是“我就是祂”的含义。
2.10 “根基是真实的;我无我,但意识不说话。”
有四个层次的语言,从超因果身(mahakaruna body)开始,在其中,关于存在的纯粹认知,为通过三个更低的身体而产生的所有念头提供了基础。那个基础是真实的——你永远无法否认你自身的存在。然而,那存在是不受无知的蒙蔽影响的。这意味着,“我”不再和身体受限感及受缚于时间的小我认同。那幻相在这个层面不存在。纯粹的认知作为根基(“我无我”)而存在,但没有观点或念头,所以,那意识不说话。
2.11 “什么是真实的?大我无我。”
大我(Self)这个词,就像“我”(I)一样,指向说话之人。它是一个“反身代词”,这是一个指代永恒主体而非客体的词语。大我这个词真正指代的是永恒存在的那一位——实相的本质、实相自身。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词语,所以使用大写字母“S”。另一方面,小我(self),使用的是小写字母“s”,表明它的不重要。小我是被断然拒绝的,它被斥为骗子。这个假我剥夺了你与生俱来的权利,那就是知道你自己真正是谁——万物之遍在且永恒自由的大我。
2.12 “我无所不在,别无他物存在。”
头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明白一体性。当它最终明白的时候,就变得安静了,不再坚持(存在)众多自我的观念。此处,马哈拉吉说:“我无所不在。”指的是你自己的大我即万物的大我。没有第二个大我存在。明白你无所不在,并不意味着你突然得到了神奇的力量,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视物;而是意味着你不再想像“某个别人”的独立存在。相反,存在是“一”,而那被体验为你自身的存在;也就是,“一”就是“我”——主体。意识看见它自己是整个世界。
2.13 “我不是身体,身体是邻居。”
觉知的源头不可能在身体里面的任何地方找到。身体是那觉知的客体,同样地,你的隔壁邻居也是那觉知的客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与身体生活在密切的联系中时,没有理由要对身体不友好。然而,不要把身体当作你自己。它的麻烦不是你的麻烦。有一天,当时间到了,身体就会离去,不会征询你的允许,与它出现时一样。为了从大师那里获得这一真知,人身是有必要的,所以最好保持一种感恩的态度,为了大我真知而使用身体。
2.14 “一切都是好的。”
头脑本身无法理解这句话,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对生活感受的宣言,超出头脑的范畴。必须有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在那种状态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的圆满,但无法用语言解释。一切都是好的。没错,事实就是如此。然而,对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复述这个真理,是愚蠢且欠缺考虑的。了悟之人所拥有的这种一切皆好的感受,是没有合乎逻辑的理由的。那个领悟就在那里,那个领悟的本质是情感上的,而非心智上的。若要认识大我,就要首先认识到作为生命本质的善。
2.15 “我从不改变,环境在改变。”
你在一岁和十八岁时所拥有的觉知与你现在所拥有的觉知是完全相同的。你就是那纯粹又无限的觉知。当毫无疑问地知晓这一点时,你就不受环境变迁的影响了。一切不真实的、一切幻相都在改变。这一刻的“我”与下一刻的“我”是不同的。在人格之中有多重不同的“我”存在,它们受环境变迁的刺激,以一直在改变的模式出现并消减。它们全都是以作为独立个体的“我”这个虚假观念为基础的;这个“我”被称作小我。小我作为人格的焦点,一天又一天持续着,但它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信念或假设。只有持续不断的觉知之背景,才是真正永久存在的。
2.16 “或善或恶,每一个人都是我自己。”
关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人都有一套观念,但这些观念在实相中没有基础。然而,无论你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多么“不好”,你都可以确定,那个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好的。那个人可能是一名谋杀者,但他只是在做他被迫去做的事,事实上,他没有“做”任何事。圣人可能祝福你,并给予你真知,但他也没有“做”任何事。神圣的力量同等地给予所有人过去行为的果实。错误的行为与正确的行为,都必定结出它们的果实。甚至了悟之人都必须在身心之中体验已展开行为(宿业)的后果。
这些永恒不变的法则适用于“个人”这一幻相层面,但它们并不适用于大我。在梦中时,善行与恶行看似真实,但当我醒来,我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类似地,我梦中的好角色和坏角色都是我自己。
2.17 “终极实相既非知识,亦非无知。”
马哈拉吉经常使用“终极实相”这个短语,而非仅仅“实相”二字,以表明人的真实本性是超越知识,也超越无知的。吉纳内萨瓦尔在《长生之体验》中写道:
火焰,在让樟脑湮灭的过程中,
也在湮灭自身。
知识,在摧毁无知的过程中,
发生着同样的事。
一旦大我的真知到来,无知的黑暗就不再存在。“我是身体和头脑” 的虚假认知,就被“我是祂——实相” 的认知所替代。然而,那份认知并不是实相本身。知识只可能是关于某些事物的,事物变成了认知的对象(客体)。这永远不可能对大我而发生,大我是永远超越客体化的,所以也超越了认知。
“大我真知”这个短语并非准确无误,因为大我不可能被认知。它真正的意思是,存在这样一种真知,即:人是,且一直是终极实相。每一名求道者都必定会走到这一步。从大师那里获得的真知,可以带你走到门边,但你必须自己走进去,接管房子的所有权。然后,就没有必要说“我就是祂,我就是梵”(这是认知)。你待在自己家里——你的大我中,不费吹灰之力。
2.18 “不要试图寻找实相,要去回忆它,因为它一直都在。”
在马哈拉吉所教导的 “道路”上,理解力真的是一切。绝对没有什么要去获取的,因为你一直已经是你的大我——终极实相。试图寻找实相,就像一个人走进警察局,报警说丢了他自己。那个说“我迷失了”的人即是祂。大我不需要记起祂自己,大我也不可能忘记祂自己。头脑记忆并遗忘,但你不是头脑。真正的你一直都在;你只需要去认出祂。你就是那个观者,你就是那个寻求者。有一首中文诗:
一个笨蛋拿着一盏点燃的灯笼出去寻找火。
他本可以早点煮饭,
若他知道火是什么。
2.19 “实相即我自己。”
想在黑暗中找到一只茶杯,你需要眼睛和灯,但要在黑暗中找到一盏灯,你只需要眼睛,不需要灯。实相是不证自明、自发光的。你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帮助去寻找它,因为它已经是你。当大我真知揭晓时,你会非常清楚:你和实相是“一”,是相同的,你的本性是明亮且纯粹的,就像一直燃烧着的火焰。
2.20 “我一直是自由的(一只自由的飞鸟)。”
在实相中,人所拥有的自由并不来自于从束缚中的解脱。这是一种从不知束缚的自由,所以很难称之为自由。对于一个相信自己被束缚的人来说,这感觉就像是自由,但事实上,它一直在那里,只等待被认出。了悟之人说:“我一直是自由的,你也一直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指行动的自由,而是指从未采取过任何行动的自由,所以不受那些行为结果的束缚。这种大我的自由就像飞鸟的自由一样,可以不受阻碍地高高飞翔在爬行于地面的动物之上。
2.21 “一旦包裹被打开,它就不存在了。”
马哈拉吉用这个比喻所指的包裹是身-心-小我(body-mind-ego)。这个包裹由不同的部分共同组成并运作,包括感觉器官、感知力、智力、情绪等。这个包裹的造就是身心诞生的必然结果。这个包裹只能以两种方式打开:身心的死亡或真我的质询。通过真我的质询,可以看见这个包裹是虚假的;即,明白所谓的个人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当你移除把包裹绑起来的绳子和纸时,包裹会发生什么?它不再存在。同样地,“我存在”的观念就是把“个人”包裹起来的绳子和纸。去掉它,个人的幻相就消失了。
2.22 “人应该只是存在,忘记这个和那个。”
存在,是对梵的传统描述——存在-意识-喜乐(sat-chit-ananda)——中的一个特征或属性。“萨特”(sat)一词,常常被翻译为“存在”。在这三重描述中,存在与“切特”(chit)并无不同,它的意思是“认知”或“意识”,也与“阿南达”(ananda)并无不同,它的意思是圆满或完整。认识自己——拥有大我真知——也意味着做自己。存在,是人所拥有的最真实的体验,因为这也意味着成为真知——实相本身。但什么是存在?存在(萨特)是指当下存在,过去一直存在,将来也会永远存在之物。它被体验为一种静止状态,也是纯粹的真知和满足感。
存在-意识-喜乐的三位一体将肉身、心智和情绪三大领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领悟。身为一名求道者,你也许会发现,你的道路特征是,这种领悟之体验的频率越来越高,世俗忧虑的干扰越来越少,在此,马哈拉吉称世俗的干扰为“这个和那个”。
2.23 “做所有的事,但要明白实相在哪里。当你什么都感觉不到的时候,它就在那里。”
关于“做所有的事”这一点,不应该从想像中的“做者”角度来理解,而是要知道,正是神圣力量在做每一件事,应该说“祂在做所有的事”。如果你明白,那力量是真正的做者,你也许会继续扮演一个角色,但你不会“感觉到”什么,你不会感觉到“我”在行动。“我是做者”的感觉在硬币的一面,而“祂在做所有的事”的感觉在硬币的另一面——它们不可能同时在同一面。
2.24 “那明白虚假的人,是真实的。”
吉纳内萨瓦尔在《长生之体验》中写道:
如果有灭光器
随着光线熄灭,
谁会知道没有光?
感觉到什么都没有的人
他自己不会变成空无。
大我有着同样独一无二的存在性,
超越存在与不存在。
觉知永远不可能死亡。觉知是不可能被否定的,因为必须一直有觉知的存在,否定才存在。必定有一个可以说“除了我什么都没有”的最终实相存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只能因为觉知的存在而发生。不过,反之则并非如此。那觉知并不需要任何事件的发生——没有它们,祂依然存在。无论有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祂都是同样的。祂不受世界出现或存在的影响,也不受那个世界消失的影响。那就是实相之自由的本质,那就是祂永恒的原因。
2.25 “你,你自己,是轻松的。”
在《罗摩衍那》的故事中,罗摩(在每一个人里面运作的那一位)在消灭了恶魔罗波那(Ravana,小我)之后,夺回了他的妻子悉多(Sita,平静),回到阿约提亚(Ayodhya,轻松)城,他的家。自然状态是不费力的(轻松的)。那就是“自然”的含义——做一个没有压力且不紧张的人。大我是轻松自在的,因为它根本不参与世界的游戏。大我真知把一种轻松感带给头脑,在努力寻找大我之后,这是一种极大的解脱。小我的不断要求消失了,心灵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知道必须做的事情现在已经完成了。
2.26 “如果你想成为什么,这是小我的特征,你会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如果你)什么都不是,实相存留。”
无论何处,都没有“个人”存在。没有人成为了什么。那个错误的假设“我是某个人,我必须成为什么”是小我的本质。那个想要成为什么的人,是谁?要有“成为什么”的观念,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观念:世界是真实的,作为“我”可以存在或成为什么的基础。像这样生活,就是生活在无知的状态中。这就像深深地陷入梦中,并挣扎着达成某一个特定的结果,只是一醒来就发现什么都不存在。
“什么都不是”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安住于你的真实本性中,不要让头脑向外追求俗世的目标。在长长的人生之梦之前、期间和之后,实相依旧。即使现在,你都是“那”。
2.27 “屏幕从不会说,哦,他们展示了一张不好的图片,我是不会展示的。”
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一个如此痛苦的世界?” 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有一个智能(intelligence)“负责”整场演出,因此,祂也要对所发生的一切负责。你不会在《奥义书》或吠檀多不二论的教导中找到这个观点。但你确实找到了正面的肯定,那就是免于痛苦的自由是可以找到的,事实上,这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它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只有认识到我们的真实本性是不生且不死的,才能找到自由。
认为世界不应受苦的观念,来自于对身体的认同。因为身体是趋乐避苦的,所以无知的头脑简单地在它的思考中反映了这些对立面。它在错觉下苦苦地工作,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世界就能变得完美。但是,当它认识到身体是无常之物,仿佛出现在梦中的事物一样,它就不可能再想像从它的行为中会产生真实的效果。如果你在梦中杀了某个人,你会在醒来时不得不接受审判吗?屏幕要为发生在影片中的暴力负责吗?同样地,上帝为整出戏剧提供了力量或生命力,但对其中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因此没有责任。
2.28 “实相与已经出现的世界无关。”
只要你把世界当真,它就必定是混乱和困难的。你可以说失败是注定的。在物质或世俗之物中,不可能找到快乐。这样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迟早,每个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必定完全存在于另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真理的追寻者。有些人知道这一点,并有意识地遵循一条灵性道路,而其他人仍然处于幻灭的过程之中。
所有的探寻和求道者所达到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力,都在这个封闭的系统——“盒子”——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个盒子被称作世界。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为相信世界为真的信念维持着世界。求道者对自身实相的信念,以及他或她必须做些什么来逃避的想法,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把他们牢牢地锁在盒子里。实相本身不受这个封闭系统内所发生之事的影响。
2.29 “在最终的实相中,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
在通向解脱的道路上,理解实相的本质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讽刺的是,当解脱到来时,领悟到的是: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你就是实相,纯粹而简单,即使片刻,也不会有无知让你另有所思。哪里有理解的必要?实相如是;它是不证自明的。存在的是一体性,所以不存在要去理解什么的“个人”,没有理解的对象,也没有理解的体验。当你是一名求道者,理解力的成长和深化是自然的,不过,当对实相的“最终领悟”到来时,理解力本身就被视作不真实,因为它是属于头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