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疗法为中风后康复助力, 解决中风偏瘫三大难题——记中医名家粟龙教授
名医粟龙〡头针调气、体针调气,透刺调形 ,解决中风偏瘫三大难题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亦称之为“卒中”,属于西医脑血管病范畴,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中国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区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26/10万,患病率为1757/10万,死亡率为122/10万。脑卒中不仅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疾病,同时也是遗留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风偏瘫,除了可能“致命”外,还可能留下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风后偏瘫,常常表现为大家所熟悉“爪形手”、“挎篮划圈步态”。这是由于偏瘫肢体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肢体活动障碍,形成上肢屈曲、下肢僵直的异常姿势,这种异常姿态是可以通过规范的康复治疗改善的,毫火针对痉挛肢体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毫火针疗法可让痉挛肢体瞬间松解
粟龙教授说,康复师在帮助患者对痉挛的患肢进行康复训练前,一般会借助手法按摩等方式先将痉挛的患肢松解开来,再进行针对性的肌力训练、功能训练,这个松解过程所需时间视患者患肢痉挛的程度而定,有时甚至需要一个小时。
有没有办法可以加速松解过程?粟龙教授介绍,在临床上,他们会采用烧红的毫火针针刺穴位及相关穴位,效果立竿见影,能瞬间松解痉挛的肢体,为中风患者的肢体康复赢得宝贵时机,如毫火针针刺极泉穴、曲池穴、手三里穴能有效缓解肘部痉挛;毫火针针刺内关穴、合谷穴透后溪穴能有效改善“爪形手”。

毫火针疗法是什么东东?
熟悉我们“中医传统疗法”的读者对“火针”治疗并不陌生,火针是适合岭南地区潮湿温热气候及体质特点的一种疗法。将特制火针在火上烧红后,用针尖快速点刺患处或疾病相关穴位,具有“温、通、补、清、消”的作用。
毫火针与传统火针有什么区别?粟龙教授介绍,毫火针是在传统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属于火针的一种特殊类型,比传统火针更细,为一次性使用的针具,无法重复使用,杜绝了交叉感染的可能,也避免了针具反复消毒使用后刚性、强度等性能的下降,保证针具质量。
正是因为毫火针针身纤细,针孔更小、创伤更微,因此它可以突破传统火针的“禁区”。粟龙教授介绍,传统火针因为针身较粗,可能会造成出血或留疤,比较少在颜面部治疗,另外关节附近的血管、神经较多,传统火针在关节附近的治疗也比较慎重。正因为毫火针很细,治疗风险更小,因此就没有传统火针的这些禁忌。另外,毫火针治疗的痛感要比传统火针轻很多,更多患者可以耐受。
以中风患者的上肢痉挛为例,粟龙教授采用“火针经筋疗法”,将毫火针烧红后,对肘关节、腕关节的相关穴位和肌腱进行针刺,通过针和火的双重作用,热力透达,疏通经络壅滞之气血,鼓动阳气、行气活血,经络通调、濡养筋脉,筋得血养则柔而不拘,就好比打开了“开关”,让患者痉挛的肢体迅速松解开来。

毫火针疗法助力中风偏瘫后康复
前不久,粟龙教授接待了一位突发脑梗死的患者谭某。今年58岁的谭某,左手指握固如鸡爪状,不能伸展,左下肢行走时明显抬腿无力,有明显内翻,喝水时有呛咳问题,经粟龙教授团队施用针灸(毫火针)疗法后,其左上下肢的运动、感觉功能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左手能自己端碗、梳头,能一口气走好几公里。
谭某患有冠心病、房颤及高血压病史多年,2021年和2022年先后两次发生脑梗塞,后又因脑出血接受了颅脑去骨瓣减压手术。前不久,谭某因脑干出血后遗症伴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专程来到粟龙教授诊室求治,粟龙教授为他详细检查之后,并做出了进一步的肢体功能评定:证实谭某在肢体功能、吞咽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谭某的病情,由粟龙教授为其制定了周密的针灸治疗方案,即以针灸(毫火针)方法为主,采用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及毫火针疗法,取曲池透少海、手三里、支沟透内关、合谷透后溪、髀关、阴廉、伏兔、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透照海、金津、玉液。
经过2周的针灸(毫火针)治疗,谭某的肢体功能障碍明显好转,左侧上下肢体乏力明显改善,能自己左手端碗、梳头,能来回在附近散步20-30分钟,走路时左下肢有轻微内翻现象,每次饮水能喝30~50毫升,5秒喝完,患者自觉治疗效果满意,生活基本能自理。谭某逢人就讲:“生活不能自理,基本上等于残废一个,是一件多么痛苦和绝望的事情,感谢粟龙教授及团队为我重塑生命通道,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乐享晚年,才是圆满人生啊!”

多方协同,持续康复
当然,毫火针治疗肢体挛缩并不是“一劳永逸”,患者的这种肌肉松解状态只是保持一段时间,随后可能再次挛缩,不过挛缩的程度可能减轻。另外康复师可以利用松解的这段时间,帮助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功能康复训练,多管齐下,患者肌肉挛缩的程度会不断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