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笔记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民族文学”文学观(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8 08:45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一.简易介绍

葛兰西早年创办杂志《新秩序》,并任职意大利工人阶级领袖。后期因政治原因被墨索里尼逮捕囚禁20年,期间作品被整理成《狱中札记》(主要为其笔记)和《狱中书简》(主要为其书信)。其中《狱中札记》引起了极为广泛的讨论,并且成为了意大利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本书较为难懂,一方面是因为葛兰西在监狱中没有任何参考数目,全凭葛兰西自己的记忆。同时考虑葛兰西政治犯的身份,葛兰西所提到的许多概念被他本人特意模糊化了,或者说使用了“曲笔”。比如“实践哲学”通常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庶民”被认为代指“工人阶级”等。葛兰西享年仅46岁,其绝大部分创作均在监狱中完成。

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①“完整”的国家

葛兰西认为,国家=市民社会+政治社会,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修正。市民社会是沟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要单位。政治社会依靠的是暴力与强制,而市民社会依靠的是文化,道德与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具体体现为两个东西,一个是社会舆论,一个是意识形态。(类似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无法仅仅依靠政治社会来进行国家治理,必须要实现意识形态的控制。所以国家一方面要发挥暴力的职能,同时更主要的,要发挥教育者的职能,以博取人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持。(这大概是源于葛兰西对于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反思)

②市民社会(归属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某种非物质性。其占据社会地位的很重要的方式是认同,或者说同意。这种认同是一种软性的认同,大多通过谈话与斗争的方式实现。

三.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

文化领导权意为在市民社会中,某种集团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市民社会中的各种意识形态通过不断地谈话斗争,最终出现一个占据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主导者便占据了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意大利社会中,资产阶级具有文化领导权,使得传统武力斗争难以实现。而强调市民社会则是为了夺取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具有动态性,即所有阶级都有可能获得文化领导权,关键在于谁能得到认同,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而非恒定不变的。同时它还具有非强制性,市民往往以一种心甘情愿式的方式加入思想团体,以宣传,教育方式引导获得大众同意,认同,进而产生意识形态。此外还有权威性,一个意识形态一旦夺得了文化领导权,它便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便具有了权威性。再次强调,获得文化领导权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同意。

这个理论后来被许多人研究,此处不做额外展开(“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四.谁来夺取文化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或译有组织的知识分子)

①背景:葛兰西认为,当时社会环境只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没有革命知识分子。根本原因是民众具有分裂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着相当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他们没法把自己的深切体验提炼成他们的思想纲领。而知识分子缺少切身体验,十指不沾阳春水。也就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之间不是立场的问题,而是知识与经验的分离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分离,葛兰西提出了所谓的“有机知识分子”。

②传统与有机的区别

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中去。有机相反。传统知识分子自认为不受统治力量控制,而有机知识分子应当对社会事务采取介入态度。传统知识分子具有非历史性非阶级性,而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有高度的组织性。

由此得出有机知识分子的特征。即有机性——与社会结合紧密,阶级性——与社会阶级紧密结合,群众性——与普通民众密切结合。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的管家,在统治过程中发挥指导智慧教育的权能。

五.如何夺取文化领导权——阵地战

阵地战的概念是相对于运动战(即暴力革命)的,又称“分子式入侵”。关键节点包括学校,传媒,公会......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艺术,极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葛兰西尤其关注科幻小说与侦探小说的渗透作用。

六.民族的,人民的文学观

①新文学

创造一个与民众有机联系的文学体系,由此建立思想共同体。具体而言,这种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人民性指的是,需要和民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与大众相联系。换而言之,需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它需要兼具作者的思想道德思想倾向(意识流就是反例)和文学性。民族性要求作者创造出区别于其他国家特色的,拥有意大利独有的民族特色的作品,而非执着于创造超越所有民族乃至世界的鸿篇巨作。

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学需要坚定的反应社会现实,从现实中挖掘素材。葛兰西特别强调说,想象也是要基于现实的。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播。

③文学评价标准

文学作品需要坚持“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的三个方面的统一。文学评价需要遵循美学原则,而“道德”“情感”的评价不止来源于文章,还需要来自于作者本身。即作者的情感态度甚至作者的道德思想品格成为了判断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简而言之,葛兰西认为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④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

葛兰西认为,需要保持对于经典作品的距离,因为所有经典都存在一个被经典化的过程。许多作品并非诞生即经典的,往往是在某个时代被挖掘出来进而塑造成经典的。这背后的原因是特定的意识形态。即经典的提出是意识形态的作用。葛兰西并不认为这意味着经典不好,而是指出需要对于经典保持审视冷静的态度。葛兰西认为,展现社会的压制性力量的,蕴含着时代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的作品,才是较为永恒的经典。

⑤通俗文学

所有的通俗文学,这里特指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需要具有“有趣的”因素,也就是体现出某种真实经验的东西。葛兰西认为关注文学有无商业价值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其能否做到人民喜闻乐见,能体现作者思想。而且具有商业价值的通俗文学作品是具有能动性的。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的销量上升,作者必须做到了解大众的喜好,作品反而与大众距离更近,也更具有革命性。葛兰西的理论,对于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的研究,是具有启发性的。

七.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型

文化研究专注的不只是文学,但是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研究最早诞生于英国,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一直争论不休的范式,直到葛兰西的出现。这两种范式分别是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文化主义特别强调文化的有机性,确切地说,就是经验的重要性。而结构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所谓经验全都是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建出来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经验。而葛兰西理论的出现促使了两种范式发生了“葛兰西转型”,开始转型研究葛兰西的文化主导权理论,或者说是文化霸权理论。


西方文论笔记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民族文学”文学观(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