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题库及答案!

2023-02-17 13:12 作者:青青默默草G  | 我要投稿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题库及答案简介:

本文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完整版,题库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行更新。

注:本文为资料汇编,完整版见文末!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题库及答案摘录:

1、手机信息碎片化的概念和原因。

答:手机信息碎片化是伴随手机的普及带来的信息消费趋势,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信息消费主体意见和思维的碎片化。

(1)手机信息碎片化的概念

①碎片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引申至传播学领域,成为描述当今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媒体越来越多,信息全面爆炸,受众急剧增加,传播模式正由“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碎片化已经成为后工业社会最显着的传播特征之一。

②手机信息碎片化。手机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手机媒体阅读和了解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与四大媒体不同的是,手机更符合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它能在传统大众媒体无法触及的碎片化时间里,起到良好的补充性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受众离不开这种自由灵活的掌上媒介形式,部分人甚至患上了“手机依存症”。而手机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手机媒体阅读和了解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

(2)手机信息碎片化的原因

①手机媒体特性决定手机信息碎片化。手机媒体最大的特征便是小,加之目前手机的智能化,形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一系列特点,主要包括:

a.便携。手机可随身携带,接受贴身服务;可随时随地传播,及时收发信息。

b.综合。手机综合了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综合了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综合使手机成为功能最多、使用最多的媒体,使传播交流的覆盖面既广又密。

c.碎片。手机常用于碎片时间,同时把许多整块时间也碎片化了——不断被手机打断、切碎。与之相应的传播也往往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的。

d.传播的碎片化使其内容也相应碎片化,加上短而小,又容易肤浅化、娱乐化。许多人在碎片时间,也倾向于接受碎片、肤浅、娱乐的内容。

②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者、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成为信息传播者。人们一天24小时随时都可以发布消息、更新信息,割裂了时间的完整性,时间被隔成片段;由于信息发布者是大众,就像砂砾一般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信息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碎片化。

③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和消费社会的到来。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使得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角度变得多元化,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多元而分散。消费社会的到来,让人们被包围在海量信息当中,更加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信息,这促进了手机信息的碎片化。

手机信息碎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超载和浅化阅读,但其未必与全面性、深刻性相对立。当很多碎片化的信息被以内在的逻辑拼贴在一起时,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貌和深度。但是,如果拼贴不能遵从这样一种逻辑,碎片化的信息的确会带来一些弊端。

2、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分析网络认知观念的变化。

答:(1)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传统的“+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看作传播工具、手段、平台,将互联网当作延伸传媒影响力、价值和功能的工具和手段。而“互联网+”则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上相通,但两者的具体含义存在差异:

①创新理念的差异。“+互联网”更多强调“顺势创新”,如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逆袭创新”,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向商业的逆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向金融业的逆袭,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

②技术优势不同。“+互联网”拥有的是存量优势、行业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一方面迫于外部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迫于内部问题导向的压力,传统企业正热情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而则“互联网+”拥有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互联网技术是基础,再加上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操作、舒适的体验,足以赢得巨量消费者。如果再在体制机制上做一点突破,其爆发力往往令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始料未及。

③主导者差异。“+互联网”主要是传统企业在主导着融合进程,简言之,就是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手段把线下的生意做到线上去。而“互联网+”则涉及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重塑,其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

(2)网络认知观念的变化

由“+互联网”模式转变为“互联网+”模式,并不简单是次序的颠倒,而是互联网价值逻辑、发展逻辑、应用逻辑的深刻转型和改变。“+互联网”是指企业在原有运营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和平台实现销售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起到的只是工具的作用。而“互联网+”的真正核心是企业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各种工具的利用,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心态的变革,进而经营模式和用户关系发生变革的新经济模式。因此,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网络认知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用户关系的认知转变。以往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是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付费购买,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仅仅停留在交易本身,企业能掌握的数据只有经营额以及消费者的基本构成来源。而今天,一些企业转变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利用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参与者,企业开始将用户视为能够促进产品改进甚至参与生产过程的重要角色。

②对企业盈利模式的认知转变。传统企业固有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出售出品或者服务盈利,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不再固守传统的对盈利模式的认知,其产品或者服务可以是不盈利甚至亏损的业务,而通过其他增长服务和用户收费。

③跨界融合的开放心态转变。“互联网+”超出传统的“+互联网”模式的工具性思维,而将互联网真正视为一种生态,由此产生许多跨界融合的新尝试,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加号位置的转变还体现了企业互联网思维的转变,通过合理使用一些互联网工具和平台,最终实现将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甚至每一个个人进行对接的目的。

……

>>>本文为资料节选汇编>>>完整版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资料查找>>>同名网站/公众号【攻关学习网】>>>查找>>>

>>>或直接点击/复制/搜一搜/下方网址查找  

http://ggw.100xuexi.com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题库及答案!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题库及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