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3.1.4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点。
资本家无论经营何种生产,总存在着两个目的:第一,他要生产一个有交换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他要生产一个可以出卖的商品;第二,他要生产一个商品,其价值比他所垫付的价值总和为大。马克思说:在资本家的心目中,“他不仅要生产一个使用价值,并且要生产一个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并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并且要生产剩余价值。”[1]因此,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一方面是一个劳动过程(使用价值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与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个特点相适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如果工人不创造剩余价值,他的劳动就是资本所不需要的非生产劳动。这就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实际地位,只是一个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
在由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组成的社会中,统治者(也就是剥削者)总是依靠剥削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来过活的。但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不同于以往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剥削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对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直接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癖好,而是把它变成货币,把一部分货币用来购买消费品,把另一部分货币用来转化为追加资本,力图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因此,资本对剩余劳动显露出真正豺狼似的贪婪。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或利润的获得,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
这个剩余价值规律的实质就是:以扩大生产、发展技术和不断加强剥削雇佣劳动的方法,保证为资本家创造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前进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都表现在这个规律中。这个规律使我们能够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方面的一切现象,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日益扩大,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但另一方面又使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加深,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极端矛盾和不平衡的性质,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露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指出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根源,从而使工人阶级在为摆脱资本的压迫而进行的斗争中,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03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78页。